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古文翻译的三个误区|古文翻译
 

古文翻译的三个误区|古文翻译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2:45 影响了:

  古文翻译是高考的必考题型,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做好这个题型,除了平时老师要求的“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外,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切勿望文生义,以今训古
  
  正确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须注意正确区别单音词,切不可把两个单音词误为双音复合词。古代诗文以单音词为主,但古文当中又有很多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复合词。我们同学常犯的毛病,就是用现代词的复合词去理解它,从而导致译文的失败。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是妻子,“子”是孩子,而不是今义所说的“配偶”的“妻子”。
  像这样的词很多,如:
  ①地方数千里(《赤壁之战》)――“地方”解释为土地方圆。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其实”,解释为他实际上。
  ③晋于是始墨(《�之战》)――“于是”,解释为从此。
  ④至于成立。(《陈情表》)――“成立”,解释为成人自立。
  ⑤形容枯槁。(《屈原列传》)――“形容”解释为形体容貌。
  ⑥思厥先祖父。(《六国论》)――“祖父”解释为祖辈和父辈。
  ⑦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智力”解释为智慧力量。
  因此,在翻译古文时必须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切勿望文生义,以今训古。
  
  二.切勿将偏义词等量齐观
  
  偏义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于“入”。其义是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像这样的词也有很多,如: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只有“异”的意义。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④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
  ⑥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公姥”只有“姥”的意义。
  因此,翻译古文时应特别注意这些偏义复词,以提高翻译的准确度。
  
  三.应熟悉用字的通假现象
  
  在翻译古文时,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里的某个字,从意义上讲,不管本义或引申义都讲不通,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到它跟另一个意义可以讲得通的字相同或相近。这就是通假字。
  通假字的由来是:本来有一个字,古代写文章的人,或抄收的人为了省事,或者由于笔误(也就是写别字)和方言习惯写法,用一个与之音同或音近或形近的字来代替。相传下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认定的通假字。
  通假字的情况大致有二种:
  第一种是语音通假
  1.所通字与原字的声母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论积贮疏》――“亡”通“无”。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2.所通字与原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fǒu)?(《廉颇蔺相如列传》)――“不”通“否”
  ②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③汝识之乎?(《石钟山记》)――“识”通“志”。
  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通“影”。
  3.所通字与原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而心尚未寤也。(《史记・李斯列传》)――“寤”通“悟”。
  ②吏遂断颠颉(人名)之脊以殉。(《商君书・赏弄》)――“殉”通“徇”。
  4.有一些通假字的古音相同或相近。如:
  公何不蚤告我!(《史记・秦始皇本纪》)――“蚤”通“早”。
  秦倦而归,失心罢。(《战国策・赵策》)――“罢”通“疲”。
  第二种是形近通假。如:
  ①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盖”通“盍”。
  ②堕军实而长寇仇。(《�之战》)――“堕”通“隳”
  ③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通“披”
  ④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太”通“大”。
  因此,正确理解通假字,首先要把握语音关系上进行推测,其次要在字形上加以联系,准确翻译出词义。
  
  代守利,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