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时代新课程初中物理
 

【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时代新课程初中物理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5:42 影响了:

  理论联系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内容,概括地讲,它是指人类的认识(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被实践检验,为实践服务。说到“理论联系实际”,物理教师马上就会想到这是物理教学原则。新课程的实施赋予了中学物理教学新理念、新方法。作为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的教学原则,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深入完善。中学物理课程的性质、课程价值、作用和任务以及初中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初中物理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被教师“琅琅上口”的“理论联系实际”虽然在继承中实现着新的发展,但总体上还是与新课程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应试教育”和“满堂灌”的惯性,以及现行的“以分数定能力”的教育评价机制还较为严重地影响着教师,导致一些物理课堂教学脱离了广阔的生活世界,缺乏生活气息。背离物理学本来面目的教学习惯影响了物理教学的深入改革,教师感到乏味,职业倦怠由此而生;学生感到枯燥,厌学情绪随之而来。
  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指导性原则,更为关键的是它已经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性工程,直接影响到物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影响到“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的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为此,初中物理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技巧。本文仅从理论联系实际的新思考以及新课引入和复习过程中加强联系实际方面结合本人的研究进行阐述。
  一、要深入思考和改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实现新的跨越
  离开生活,离开社会,离开实践,物理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物理学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物理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设置以及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进而从根本上改进联系实际的方法方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要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物理教师不仅应该认识到,物理教学的任务要让学生学好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应该认识到,物理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认识成果,更是一个认识过程,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和科学认知的培养。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物理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物理知识网络和学科能力,形成初步的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较为清晰地认识到物理学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其次,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和发展,新课程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理念,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具体而明确的操作方式。因此,教师要结合新理念和教学内容,从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中研究探选择适合学生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和物理过程作为教学情境,活化物理教学,顺化理论联系实际。切不可为联系而联系,热闹而无实效。
  第三,要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引发思考、引导思维的切入点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器”。要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新课引入环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思考,找准切入点,启发学生有效思维,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规律,在思考中学好物理,在联系中学以致用,实现物理课程的价值目标。
   二、新课引入中改进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打造良好的开端
  引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这是学习知识的第一关。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开始教师就能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互动。
  为了实践新课程新理念,广大教师尝试了各种新课引入的方法手段,力求使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继承中实现新的跨越和突破。但观察诸多课堂教学,我们感觉到教师在有效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着不少误区,尤其是新课引入环节,与教师自我感觉的“已经做好了联系实际”相悖的是,许多学生感觉不到“大门内风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如何引导教师从为联系而联系,从低层次、随意性、经验型的联系提升到研究型的有效联系,已经成为教研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一次研讨活动中,本人把在听课中收集的《运动的快慢》教学中常见的两种新课引入方法例举出来,让教师讨论哪种方法好?
  方法1:在百米赛跑中,运动员有的跑在前头,有的落在后面,到达终点时所用的时间不同。谁跑得最快?
  方法2:现在是上午9:00,如果你这时接到通知,必须在上午10:00前赶到福州(你所在位置距离福州约50公里),现有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和的士,那么你会选择哪种交通工具?为什么?
  讨论中教师认为两种新课引入方式都“联系了实际”,做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但采用方法1这种直达主题的方式看似联系了实际,设置了疑问,但过于简单,无需思考,学生都会,且与己无关,因此难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方法2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当具体事件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还是需要在安全、保险(时间限制)、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权衡。方法2给学生提供了近乎真实的生活情境和广阔思维空间,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对“运动快慢”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必要性,引出了本节课教学内容“运动的快慢”,而且还为今后学习中认真审题,抓住关键,综合全面考虑问题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同时,事件的争论也一下子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高潮,两个时期所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两个时期一次在十四岁,一次在十七岁,都处在中学阶段。也就是说,初中阶段正是思维能力发展高潮时期,是进行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阶段的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新课引入中的联系实际,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是否从生活、生产和自然大世界中选择那些简单、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事例,作为教学的“敲门砖”,更重要的是要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联系实际,如何在联系实际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如何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新课引入过程中,事例的启发性、探索性是非常重要的。启发、探索意味着认识的冲突、质疑的生成、思维的产生和延续。“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吃起来更甜更香,任务型的探索需要学生付出努力,进行思考,认识的冲突和质疑的生成则能以最短的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密度”教学的引入,直接采用教材中“铜条、金条如何鉴别”或自创的“一杯水、一杯醋、一杯盐水,如何区分它们”的效果肯定不如使用“农民上当受骗――1700元钱换得废铁一块”事例让学生在同情和愤怒中思考“如何鉴别真假金条”,进而投入到密度知识的学习中。当然蕴含哲理的物理幽默也能让学生在笑意之余引发更多的思考。如“安全用电”教学中,教师用一则物理幽默故事引入:医生问骨折的人是怎么受伤的?他说:“我走在路上,觉得鞋里有石子,便扶着电线杆抖鞋。有个笨蛋路过,以为我触电了,便抄起一根木棍朝着我的手臂用力打下。我的手臂被打断了。”故事情节的荒谬,加上教师的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哄堂大笑。随之的问题“过路人怎么就认为他触电了?”、“他想救人,为什么要用木棍用力打?”、“他哪里做错了?”则让同学们“心愤愤,而口悱悱”,但很快,同学们便行动了起来,翻书的翻书,讨论的讨论,反倒是教师“没事做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心动――行动”、“生疑――质疑”、“探索――解惑”的求知情景在启发性、探索性的新课引入中总能看到,这种以“疑”、“惑”等“认识主动性”为起点的引入方式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主动性,不仅造就了“成功的一半”,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立体思维能力方面得到了培养,正所谓“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三、联系实际,优化复习再记忆
  新课程实施后,一些教师关注于学生的引导和理解,而把知识学习之后的记忆放在了一边,不与重视,甚至将其与“机械记忆”等同起来,从而排斥记忆,甚而否定记忆。综合《辞海》的定义和现代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记忆中的“记”和“忆”实际上是两个过程。“记”并不是全部可以成为“忆”的,“记”和“忆”还可能失真。相似的信息在形成“记”的过程中还容易因为交叉而混淆。同时,伴随着记忆的就是遗忘,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就开始了。
  由此看来,学生理解的知识内容由于必然的失真和遗忘,一段时间后的再提取利用就会出现遗漏甚至错误,而容易混淆的知识更是如此。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让失真和混淆的知识重新归于真实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对真实再记忆则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发现,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更重视理论层面的回忆和梳理,联系实际则侧重于知识的应用。这种复习方式虽有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但由于在记忆方面没有新的刺激方式,难以取得突破,因此学生难记的还是很快遗忘,容易混淆的依然没有理清。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中本人发现,如果在复习过程中,将学生容易遗忘、混淆的知识与实物、实景联系起来,与典型事例结合起来,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学生记忆的一个混淆点,很多教师采用下表进行复习:
  
  这份规律表是在新课学习中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归纳得出的,大部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容易理解,但很多学生对成像特点和应用“就是记不住”(学生如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采用上述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归纳、再现,缺乏新的、较为强烈的感性刺激以及新的思考,导致混淆的学生还是容易混淆,记不住的很快又遗忘。
  与实物、实景联系起来,采用“实物―实景再现―规律对应―完善―记忆”的复习方式,如下表:
  这种复习记忆方式从学生熟悉的光学仪器实物入手,让学生从使用过程中距离远近的实景再现对三者进行比较排序,选择学生业已熟知的三种对应物距,从而排除最为混淆的“物距”障碍。接着再次明确放大缩小、正立倒立的含义,让学生联系使用中的认识做出判断,从而排除了“成像规律”障碍。从实验效果上看,这种联系实际的复习方式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清晰地记住了凸透镜成像特点和实际应用实例,效果较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施必将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要更好地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重视知识的教学,这是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轻视理论,轻视知识就谈不上联系实际。只有真正重视知识的教学,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只有很好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物理问题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是生活中的;只有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是有用的;只有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才能培养出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待世界的人。
  (责任编辑:陈巧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