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7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_浅谈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7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_浅谈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30 03:52:31 影响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时,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上数学课没多久,学习的兴趣就慢慢消失,因为数学课堂相对其他学科课堂而言趣味性不是很浓厚。如何培养学生持久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直是数学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那么,在新教材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在教学中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起始,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应当不惜花费时间精力,狠下工夫。争取让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通过展开有关数学问题的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语,是衔接上节课与新课之间的桥梁。教师在备课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应当注意的是,要把导入语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开场白中迅速定向,进入对教材重点的探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导入新课,很容易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三、引导探索,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具体操作,就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寻求解题规律,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中,引人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们充分体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取得成功的快感,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部分学生会给予肯定的回答。此时,教师可以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三根木棒竟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都感到十分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最后通过实验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景
  
  一个成功的教学情景,能把学生引到所提的数学问题中去,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心情,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现在的孩子由于学得早,看得多,他们对新生事物有自己的主见。他们所向往的学习方式是能够像平时生活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如:在教学“打折销售”这一节课时。先创设一个小商店,教师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扮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利润是如何产生的?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本来只是枯燥乏味的概念,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更获得发展。
  
  五、注重实践,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按照“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阅读与思考”“拓广与探索”“数学活动”等栏目,独具匠心,旨在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也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人手,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课后小结的习惯。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指导。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动脑筋,利用新教材、新方法、新观念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