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布时间:2019-02-02 04:09:17 影响了:

  【摘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战场。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将传统的“教师教死书,学生学死理”的旧课堂教学改变为开放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开放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不断地产生新的体验,新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坚持做到:一、积极营造创造性的课堂氛围,以鼓励思维。二、充分培养课堂上学生的主人意识,以锻炼思维。三、强化学生的课堂言语表达能力,以完善思维。
  【关键词】 创造力;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模式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在当前创新教育新理念的指引下,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同其它能力一样,是一种自然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而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战场。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将传统的“教师教死书,学生学死理”的旧课堂教学改变为开放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开放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不断地产生新的体验,新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结合自身在创新教育中的尝试,下面我具体的谈一谈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坚持做的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营造创造性的课堂氛围,以鼓励思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充分地触动学生发现“新问题”及启发学生“求之所以然”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形成的重要前提。通常老师刚进课堂时,学生看到老师带来的新教具进行的随意讨论,讲课中学生自然发出的一句提问或随口迸出的一个词语等等这些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引起的小小的创造性思维表露,在老师的心目中竟成了“破坏课堂纪律的坏毛病、坏习惯”被加以批评和训斥。就这样,学生原本很自然而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给无意识地,却是无情地扑灭了。还有的老师想让学生进行自由地发表见解,而他却总是板着一副面孔,严肃地让学生望而生畏。想想看,如此“认真、严肃”的课堂环境,学生的思维又何以能“活”起来呢?所以,作为一名想要“授之以渔”的创造型教师,当学生就一件教具、一句讲解、一项活动……,而显示出他们的兴奋点时,我首先做得是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活泼的、和谐的、能一展学生自由天性的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顺势深挖他们的兴趣点,顺着学生的思维路线展开教育教学。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就应该创造出适合学生自由发挥的课堂氛围,以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点起步,让他们的思维发散开来。当学生由自由想象进而组织思维并有意识地讨论起来时,就让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的思维完善起来;当有的学生思绪不在课堂时,就多看他两眼并微笑地加以鼓励,允分地展现教师的仁爱之心和人格魅力,使之感到老师很在意他,很关心他,让他们能自觉地纠正状态并及时地将自己的思维转移到学习中间来。创造性地开发我们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其间能自由、轻松、愉乐地活动开来,自然而然地激起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地迸发出火花。
  
  二、充分培养课堂上学生的主人意识,以锻炼思维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充分地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提高,不是单靠老师对知识的讲解,对学习经验说教达成的,而更多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自己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得进行探索和体验得到的。所以,教师应该全身心的使学生置身于学习的具体活动中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自觉地去探索与发现。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指引下,使学生能主动发起思维,敢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不是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的去“死学”,而是主动的去了解、认知“这是什么?”自觉地探究这又是为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找到它的内在规律?不同的事物它们间有联系与区别吗?如此,学生便会主动地挖掘自身的内在思维潜力,调动所有大脑中的知识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就会真正地“进入”到学习中来。
  在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过程中,我采取两点措施力求学生的思维实现:见而有疑,疑而有问,问而有思,思而有悟,悟而有得。
  1、主动质疑问难,开启创新思维
  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开启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质疑,是构成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首先,大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心理调节到舒畅且积极的状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并耐心予以解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设疑。开始时,学生总是见什么便问什么,所问之问,不知是由何疑而起,搞不清解疑目的又是为何。此时就需引导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在深层次上思考发问,培养学生有目的的主观意识之问,使之学会发掘知识中隐含着的能启动解疑思维的问题。例如化学课中在讲铝这一章Al(OH)3一节时,文中提出Al(OH)3具有两性,如何使学生来领悟它的“酸性”呢?选择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往盛有Al2(SO4)3溶液的试管中加NaOH溶液。问最后能得到Al(OH)3吗?常规的思维方法,即用可溶性的碱与盐反应制不溶碱,当然可以得到Al(OH)3。动手实验后,答案确是相反得!这就是因为Al(OH)3的酸性造成的结果:开始加NaOH发生了Al3++3OH―=Al(OH)3↓,当所有的Al2(SO4)3都变成了Al(OH)3之后,再加NaOH就发生Al(OH)3+OH―=AlO2―+2H2O,NaOH加入的越多,Al(OH)3溶解的越多,直至Al(OH)3全部溶解,此反应中Al(OH)3便是显示出它的酸性作用。再次,放手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疑。自主的探索过程,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从惯常的思维方式上升到不拘一格的创造性思维,最终获得各自的发现与创造。比如在分析讲解化学鉴别类型题时,依据各种物质不同的性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独立去完成任务,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自行设计方案鉴别Na2CO3、NaCl、NaBr、KI四种无色溶液?此类题目的设计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完成目标的前提下,使得问题的解决办法多种多样。
  2、巧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要改变学生被动的思维与学习,教师就要善于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触动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启动学生的想象力。课堂上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我遵循的原则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表面到内在。力争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且因人而宜,做到照顾个别,避免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和畏难情绪。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的方式有:提问、对比、比喻、讨论等。采用提问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所讲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核心,由易到难,由外及内的逐个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使之思维有如层层剥笋,渐入佳境,和风细雨却可一举攻心,逐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既有联系,却又不同,容易产生混淆的知识点时,则要采用对比的手法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自觉寻求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提高学生分析与概括的思维能力。而在讲解抽象的概念与定理时,就要找出恰当的,生动具体的身边事物来做比喻,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容易联想,易于理解。设计讨论式的问题情境,则会使学生在讨论中打开思路,在辩解中开阔思路,进而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并且使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步完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三、强化学生的课堂言语表达能力,以完善思维
  
  人的思维是“言语的思维”,而言语又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没有脱离思维的言语,也没有脱离言语的思维。那么,我们就应很好地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加大对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力度,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系统性和灵活性。
  授新课前要经常对上节内容中的基本定理、公式、原理等基础知识进行提问,循序渐进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言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去触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嘴动起”来的同时能真正的“动起脑”来。授课中间经常引导学生用符合逻辑的言语去表达文章中的某种结论、某种思想、某种现象、某种规律,使之将自己内在的思维转化成大家可以接收的外部言语。在课堂练习中要有适当的问答题与分析题,以此来训练学生用科学、简洁、生动的语言来解答问题,发觉并纠正其言语文字方面的错误,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当学生在更深层次地对其言语进行加工、整理、锤炼、使之更符合语法逻辑,更准确、严密、精炼时,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得创新同时也更加完善起来。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当之无愧地要利用好“课堂”这一教育主阵地,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取舍,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做到尊重差异、宽容误想,为每一名学生创造创新的条件,真正地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走向自主、发展、创新、完善。
  
  参考文献
  1 石国兴,鲁忠义.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与培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 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106~118
  3 唐殿强.创新能力教程[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