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_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_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19-02-04 04:13:12 影响了: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对中国的传统和谐思想的一种承上启下,体现出的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对唯物观的丰富以及发展。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历史任务,需要不断实践摸索以及理论的思考研究。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和谐;发展;社会;哲学;思想
  
  简单的说,和谐社会指的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活力、安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全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构建和谐社会,更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正确执政理念,这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作为社会的主体,都是和谐社会的最终受益者,正是因为这样,每个人都应该自觉的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当中,为社会的和谐做出贡献。
  
  一、社会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发展
  在哲学的思考视域中,发展指的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事物之间因为相互的作用而沿某一个方向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社会的发展,简单的来说就是指人类及其社会追求价值目标并且付诸实践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人通过主体性的活动实现目的的整个活动过程。但社会的发展必须是有限度的,需要在一定的条件集基础上才能进行,而条件集就是限度,就好像个体的行为要受到规则、制度的限制,而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政治、文化等等的限制。虽然条件是可以适当改变的,限度也是能够有所超越的,但是必须有一定的规律以及原则,在超越后要及时的形成新的限度,或者这种超越必须是在条件集允许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在超越后的条件集也必须是平衡的,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条件的改变,能够带动其他的条件改变,但至少不是损害其他所需条件的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中,有害无利的就是某些条件改变了而其他的条件却没有变。
  (二)和谐
  和谐,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有序的、协调的秩序。和谐的基础是事物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没有差异、独立,就没有所谓的和谐。这就好像是如果只有单调的一种声音就谈不上是音乐,只有单独的一种颜色就算不上是色彩。和谐不是单一的、均质的状态,如果只是同一,那么这样的社会也称不上是是和谐的社会。然而,既然存在着差异性,那么和谐就是有矛盾、有冲突的,正是由于差异性以及独立性的存在,矛盾与冲突必然是和谐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没有矛盾、冲突的社会谈不上是和谐的社会,而只是一个控制超强的社会。和谐社会允许矛盾以及冲突,但并不是说允许无序,也就是说和谐是有条件的,是动态的和谐,随着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也不断的打破了旧的、传统的和谐,通过解决不和谐来建立起新的和谐。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着自己的和谐社会,将哲学范畴的和谐引到政治的领域中,就会产生和谐社会的理想,从而演变成人们努力想要追求的目标。所谓的和谐社会,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的状态,也就是构成社会的各种因素能够相互的协调、彼此之间包容并且共同的发展、安定有序的协调出平衡的状态。
  (三)发展与和谐
  发展能够促进和谐,而和谐也只能在发展中才能实现。如果没有以多样性为标志的发展,和谐就会显得毫无意义,发展的问题不能够得到解决,和谐就会成为乌托邦,由此可以看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回头看看历史,贫困才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而社会的发展,才是消除贫困的直接途径,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下,必然会出现争夺必需品的斗争,而社会的分工就会变得混乱,社会的差异也会转化为激烈的冲突。如果说社会的生产力上不去,那么社会主义的制度也将不复存在,也就没有了和谐社会的意义,生产力是不是在发展,人们的收入是不是在增长,这些都是压倒一切的前提。但是,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具有先验的自明性以及自足性的,必须被合理性所规定、所限制,才能够实现与社会和谐的统一。社会的发展目的以及发展方式,如果没有规律性或者说是目的性,如果没有对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目的与手段、事实与价值、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等的复杂关系辩证的把握,就会又阻碍到社会的和谐。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增长,都一定能够带来相应的社会稳定以及和谐,只有合理的发展才能够带来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而不合理、不公平、不公正的发展,往往带来的只是社会的动荡、不安、混乱。当然,社会的发展也是需要外在的和谐条件的,比如说政治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等条件。但是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些外在的条件也是因为发展的本身来决定的。正是因为这样,当这些外在的条件能够真正的适合发展,也就是说这些条件已经从外在转化为内在了,已经与发展形成了一种有机的统一系统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思考
  
  (一)结构性
  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系统,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所组成的辨证统一的一个整体。结构,是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以及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结构在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将系统中各个不同要素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而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只有根据一定的方式相结合起来,才能够算得上是一个整体。而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是政治、文化、社会等等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结果,与此同时,也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按照四位一体的有序的结构而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在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中,经济为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则通过法律的制度等等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的关系,可以说影响着人的物质生产以及精神生产,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治保证;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指导,它为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智慧的支持;社会环境则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依托。我国在现阶段,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解决各种的社会矛盾,才能够维护好社会环境的安定。
  (二)整体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通过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共同发展的整体。任何的系统都是由内部的要素所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整体性,是系统的根本特性。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四个主要要素构成的整体,但是,四要素的简单相加并不能够构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只有当四者相互的联系、相互的作用,才能够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样的社会才是所要追求的和谐社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仅只是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只有经济上的发展是不够的,是称不上和谐社会的,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目前我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还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脚步。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滞后,不仅仅抑制了社会的整体功能,更会反作用的拖累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如果片面的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必然会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失衡,并产生一系列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问题,所以必须是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好其他三者的共同发展,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能够全面的进行协调、实现共同发展。
  (三)层次性
  和谐社会的构建,简单的分析起来可以分为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可以说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人自身的和谐并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泛指每一个人的发展和谐,是人的全面性发展,这包括了人的能力、素质以及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人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包括了体力、智力、自然力、社会力、潜力、现实能力、人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和完善,以及这些素质之间的均衡和谐的发展;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可以说是人本质的必然要求,人的本质在事实方面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个人的作用以及所有人的作用合力起来才能够得到统一,才能够共同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对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个层次之间,要和谐的发展,人、人与人、人与社会,每一个层次都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谐程度。要注意的是,人自身的和谐不能够等同、取代人际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而离开了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环境,人自身的和谐也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对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具有比较客观的、正确的认识,甚至可以说就在于对国际形势具有理性的分析,以及科学性的、富有哲理性的、具有创造性的综合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发展。要坚定的是,只要牢牢的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够建成和谐、稳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石磊,苏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07.
  [2]黄孟州,邹以军,姚曦亮.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
  [3]赵丽平.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赵凤平.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
  [5]丘有阳,刘先凡.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哲学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
  [6]黄雪峰.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
  [7]刘永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
  [8]李显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作者简介:杨帆(1967―),女,重庆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心理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