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共生同构【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共生同构【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6:54 影响了:

  【摘 要】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采用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四读法”,学生收获的是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享受的是人文诗化的课堂生活,它让诗歌教学更加诗意起来。   【关键词】诗歌鉴赏教学 “四读法” 同构共生 诗化课堂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首先要点燃学生朗读的欲望,探讨有效朗读的策略,把学生带到五彩斑斓的语言世界。采用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四读法”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音读
  音读朗读是指达到了读音无误、字正腔圆、节奏准确清晰等要求的朗读,属于朗读水平的最低层次。它要求使用普通话,每个字的字音必须清晰准确,不能读错一字,增减一字。如《雨霖铃》中有几个多音字,需要我们注意。“切”在“凄切”一词中应读去声;“留恋处”和“今宵酒醒何处”中两个“处”字分别取“当口儿”、“地方”之义,均应读去声;“兰舟催发”中“发”是出发的意思,应读阴平;“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那”是个疑问代词,应读上声。除此之外,“骤(zhòu)”、“噎(yē)”、“霭(aǐ)”等几个字的读音也容易出错,要特别注意。
  二、意读
  意读朗读是指自然流畅、语意传达准确完整的朗读,是朗读的基本能力层次。朗读时要做到停顿科学,重音、拖音合理。最起码,不能把词句读破、读乱。只有该停的停、该断的断,语意才会准确完整。如《雨霖铃》在节奏上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三、情读
  情读是在表层朗读和节律朗读基础上增加了超常韵律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能表情达意的语音链。它的形成过程也是认知结构改造或重建的过程。这里的“情”指的是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和读者对文章领悟后散发出的情,要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自己的理解,学生能达到从领悟文本获得主观体验,到因声求气、声情合一的朗读表达,最后完成生理激活而传递感情信息,使读者、听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实验证明,情读是一个多层次、多成分的复合认知发展过程。它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还能使读者和听者在认知世界的同时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语音合成与识别的感情度。如《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情读时就要把握词作整个画面凄清的气氛,其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所蕴含的情和读者对文章领悟后散发出的情,要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
  四、美读
  美读是指以审美的眼光、审美的心理来观照作者、诗歌和自我,它是朗读层次要求的最高境界。实践证明:美读能让学生悟境、悟意、悟情、悟法,使文中景活现、事活化、人活脱。它是语文课堂中灵动鲜活的生命之音。在美读中徜徉,在美读中浸润,在美读中含英咀华,是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教师倾情追寻的精彩。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如《雨霖铃》中美读: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学生以组为单位,选用精彩的方式,比如: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可配画,画可配诗。该句兼有诗情和画意,请试为之配画。只要能体现主要大意即可,也可以采用演唱、描述、双簧等形式进行赏析。
  (2)选取诗歌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赏析,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②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学生例举酒与愁的诗句)
  这样的美读,我们感受到的已经不是语言本身的再现和重构,我们分明清晰地听到了历史和文化的血脉在学生的声音中搏动。
  实践证明:采用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四读法”,学生不仅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更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言为心声。
  “四读法”如一脉灵性涌动的春水,学生涵泳其间,收获的是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享受的是人文诗化的课堂生活,它让诗歌教学更加诗意起来!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六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