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关心学生精神生活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大一心理健康论文1500
 

[关心学生精神生活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大一心理健康论文1500

发布时间:2019-02-06 04:17:04 影响了:

  班主任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而日常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名青年班主任,在学习和工作中,我常常思考着这样几个问题:班主任与学生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如何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去了解他们?对于学优生,如何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对于后进生,如何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他说:“要关心学生生活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完满的精神生活。”我把这段话看作是对班主任开展常规工作的要求,更把它视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航明灯”。
  
  一、赋予学生申辩权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俗话说:“黄金无足赤,白玉有微瑕。”学生在学校里求学,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逐渐形成的阶段,出现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他们出了问题之后,常带着消极情绪,对学校,对教师特别是对班主任存有疑惧、戒备心理。如果班主任此时不能准确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只是简单地凭事件表象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学生往往会不服,甚至出现顶撞现象,内向的学生则会以沉默或自我封闭来表达不满。
  我们应该看到,班主任给学生申辩的权利是有着明显的教育价值的。首先,从学生的申辩中,班主任可以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背景、条件和心理动机,这样,教育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允许学生申辩,不仅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客观情况,避免出现主观片面性,也有利于学生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其次,班主任通过耐心听取学生的申辩,可以检查自己的批评教育是否得当,是否在理,发现不妥之处,及时调整和纠正,可以减少和避免班主任工作中的纰漏,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的育人水平。
  
  二、实行“心理换位”,实现心心相通
  
  有些学生只能听好话,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挨了批评以后,动不动就抹眼泪,心里疙疙瘩瘩的。对于这种情况,我尝试运用心理辅导中的“心理换位术”,在班上组织了一次特殊的班会。
  我对大家说:“同学们,我和你们一起生活两年多了,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说心里话,我非常想做一位你们最最喜欢的老师,但我知道,我身上还有许多你们不喜欢的东西,老师也不是完人,甚至有的毛病我还没有意识到。今天,主要是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不能让你们满意的地方。”我说完了,同学们静静地坐在位子上一动不动地望着我。这也难怪,学生评价教师还是第一次。我立即决定让他们先分小组讨论讨论,放松情绪。这回倒是激烈地议论开了。过了一会儿,班长站了起来,说:“老师,你办事有时很拖拉,如每次报纸来了,总是告诉我们等您抽时间再来发,有时就不能及时地把报纸发到我们手中。等到我们再看报纸的时候,新闻都成‘旧闻’了。”“太谢谢你了!你提醒了我。”看到班长得到了鼓励,其他的同学也变得踊跃了。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您有些偏心,经常借给他们几个学习好的同学课外书看,我很忌妒。”“对不起。你提得太好了。”我从内心感到愧疚。这一开头,同学们打消了顾虑,一个接一个,意见还真不少。教室里的气氛很和谐、很热烈。班上经常让我头疼的小威站起来说:“老师,你的嗓子不好的时候就不要再继续大声讲话了,这样的话,你的嗓子永远会是嘶哑的。”他的话逗得全班学生都笑开了,倒是我感动得差点流出眼泪来。听到这一条条真挚、坦诚的意见,望着那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我仿佛看到了他们一颗颗金子般的心。
  我在想:是啊,他们还是孩子,谁不愿意听夸奖,连成人也如此,这是人之本性。他们不能愉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怪他们,倒应该责备老师引导不足,造成他们的心理偏差。
  听完孩子们的发言,我从心眼儿里高兴,我情不自禁地说:“谢谢所有给我提出宝贵意见的同学,今天你们真诚地帮助了老师,这是你们爱老师的表现。请你们记住,直言才是最可贵的东西。也请你们相信我会记住大家的意见,努力做一位你们最最喜欢的老师。”我的话音未落,教室里已经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次班会后,我更努力地用行动教育感染学生。“身教胜于言教”,孩子们从教师身上学到了宽容、大度,学到了愉快接受别人批评的品质。在以后的同学互评中,被别人提意见的学生再很少抹眼泪了,有的还能主动让伙伴提意见,有的把接受别人的批评当作一种自豪,班内互评真正发挥了激励作用。同学们的进步告诉我,有时候,老师不妨也当当学生。
  
  三、优化教育环境,使学生保持健康心态
  
  有一次,一个学生写了一张纸条给我,纸条上写着:“每次考试,我都希望别人的成绩比我差。”我心里不由得一惊,我将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字迹看了一遍又一遍,心里默默地想:“真的会是他吗?我们班上的学习委员?”
  这个孩子聪慧敏捷,平时好胜心就很强,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听到的是老师赞扬的话,看到的是老师和同学们青睐的目光,这样就极易使他认为自己是班里最棒的,使他产生出“别的同学的成绩最好都不如我”的想法。
  这显然是竞争意识的一种偏差,是自尊心太强的表现。自尊心太强的学生,自我意识特别强烈,他们往往把荣誉名次看得很重。他们不善于宽容别人,当自尊心受到损伤时,往往又会产生厌恶自己,忌妒他人的消极情绪。该怎样帮助和他一样的学优生克服和战胜这种性格弱点呢?
  1.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告诉学生,未来的社会就是竞争的社会,但这种竞争必须建立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分数并不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准,关键要看我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潜能是否发挥,是否具有坚强意志。
  2.创设合作的学习环境
  我们班是分组而坐,分组而学,让一些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和爱好特长不同的小组成员坐在一起,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弥补,相互帮助,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我为小组成员提供尽可能多的相互合作的条件和机会,如让他们坐在一起,学在一起,一起值日,一起玩耍。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每个集体成员都懂得:自尊和尊重他人是互为条件的,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切忌自以为是,注意和防止因自尊心太强而出现的偏差。在尊重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包容”,给人以理解。我对于合作小组中有进步的成员进行奖励,鼓励他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3.调整家长心态
  我把几位家长请到学校,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座谈时,我坦率地和家长交换意见,提出要解放孩子,减少压力,因为他们都很优秀,不要再继续盲目攀比分数。我告诫各位家长: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应注意他们的心理卫生,因为 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了保持自己优胜的地位,往往承受着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期望,心理负担很重,所以要着重培养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指导他们把学习活动视作一种富有积极意义的探索,以获得知识和增长能力为乐,而不是只注重在学习成绩上与他人较量。我要求家长都要引导自己的孩子以平常心对待成绩,允许他人超过自己,和他人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竞争与合作并存,缺一不可。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施以可行的方法,使之都能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
  
  四、暗含“期待效应”,使后进生奏出心灵的强音
  
  教师的信任、期望,对行为不良或学业不良的学生影响更大。学生在完成比较困难的任务时,会被失败所吓倒,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如果学生经常失败,教师应该把任务的难度降低,尽量使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获得信心。
  明明是我班的一个“问题学生”。父母的离异使他过早失去了严格的家教,从他很小的时候起就和爷爷一起住,直到七岁,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才来到武汉,跟姑妈住在一起。而此时,他父母均已另组家庭,对这个过去的“宝贝”早已无暇顾及。他姑妈任职于一家外资企业,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加上频繁的加班和必须严格遵守的管理制度,使得她在照顾好明明的起居饮食后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面对这样一个因特殊经历养成特殊性格的学生,我想,只有抓住他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才能使他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明明在家里无人关注他,家对他而言只是一个休息和吃饭的地方,而不是获得情感和温暖的港湾。他经常在外游逛,长此以往就养成了散漫、邋遢的习惯。
  在学校,我经常抓住一件件小事表扬他。我将他调到前排,以便随时关注他。我引导全班学生认同他,接受他,鼓励学生们邀请他参加游戏,并发挥他嗓门儿大的优势,让他给大家讲故事。在大家热烈的掌声和亲切的笑靥中,让他感到一个“集体中人”的温暖和归属感,也让他那幼小的心灵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对于他的学习我更不敢放松,上课时我多多“关照”他,在可能的情况下,用言语、眼神等与他进行交流。课下我也会及时询问他掌握的情况。特别是放学以后,他有将近四个小时的“真空”时间,于是我就要他到我办公室去做作业。每天,我都要检查完他所有的作业才让他回家。每次临走时,我都会对他说:“你看,作业做完了多轻松啊,你真是一个好学生!回家吧!”这时候,他就会高兴地看着我,笑盈盈地说:“Goodbye,Miss Du!”此时的我心里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对他行为上的约束发生了作用。
  家庭教育仍然不可忽视,我利用家访的机会激发他姑妈对他的关爱。我说,明明在校很听话,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有望取得好成绩。他姑妈听了非常高兴,说:“孩子有出息,我心里就高兴了。”我告诉她,为了明明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家长还要多做些工作,比如挤点时间和他谈谈话,看看他作业本上的红五角星,分享他生活中的快乐。家访过后,明明更喜欢和我说话了,课堂表现也很活跃,经常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还邀请我再次去他家。
  我看到了他的进步,感觉到了他的上进心在复萌。一个学期下来,他杜绝了旷课现象,不再缺交作业,并且在学校数学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写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种爱在本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严慈相济的爱,它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如果我们能将有关教育心理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去,使“师爱”更理性,更富科学性,减少盲目性,那将会给多少学生带来“完满的精神生活”啊!
  责任编辑/冯海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