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预设立场 [新闻人不能预设立场]
 

预设立场 [新闻人不能预设立场]

发布时间:2019-04-03 05:13:32 影响了:

  我所在的城市正在被数字排名蛊惑着。前段时间石家庄刚刚再度入选“全国十大幸福城市”,最近又有新闻说,“全国26个省会城市平均工资排名石家庄倒数第二”。  “幸福城市”的排名出来后,无论是石家庄市民还是对石家庄多少有些了解的外地人,都对此排名深感不屑;“平均工资省会城市倒数第二”的排名出来后,很多人深以为然。排名的准确与否暂且不论,大家在乎的其实是排名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在很多人的心里,已经预设了立场。
  普通人预设立场,最多是为了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如果新闻人也习惯了“预设立场”,那就会在伤害媒体伦理的同时,既无助于对事实真相的呈现,更可能伤害媒体公信力。
  框架理论告诉我们,人类认识新事物,总是借助于已经形成的认知框架和价值观框架,框架具有选择事实和意义赋予的功能。一些时候,媒体人在采访时总会有意或无意地附带着自己的情感和喜好。这并不是说新闻一定要是冷血的,而是媒体人的主观偏好有时会影响到对事实的判断。同样是套用框架理论,在一定的框架作用下,人们会忽视某些事实,并对另外一些事实特别敏感,而且有整套的意义习惯性地赋予到所认知的事实上去。
  客观地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框架”。但是,如果媒体人不能有效地避免“框架”中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那么媒体人的报道就很容易偏离“客观公正”的轨道。预设立场就是在这种框架中出现的,如果媒体人在采访前已经对要采访的事件形成了一种预先的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就很容易导致在采访中“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偏听偏信”的情况,使媒体人只选择符合“预设立场”的事实,而忽略甚至故意抛弃与“预设立场”相悖的事实,从而导致报道失真、判断失误。
  采访如此,评论更是如此。如果媒体评论员也习惯了“预设立场”,那么新闻评论就有可能“脱轨”。评论必须追求观点的存在,但是观点存在和预设立场又是两回事。如果在评论之前,心中已经完全有了“证实”或者“证伪”的冲动,那么在评论的过程中,往往就会刻意选择一些“证据”来论证自己心中已有的“实”和“伪”。这样的论证过程,其实不是在为真相而论,而是为自己的立场诉求而论。新闻评论是要讲道理的,如果“立场”先行,真正的“道理”和“逻辑”就会被忽略,新闻评论也就完全沦为“自说自话”。不能以理服人,评论的价值自然大打折扣。
  无论采访还是评论,“预设立场”这个框子,媒体人一定要跳出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