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谁陷阱了谁?|修昔底德陷阱
 

谁陷阱了谁?|修昔底德陷阱

发布时间:2018-12-26 04:44:17 影响了:

  艾拉・莱文编剧的《死亡陷阱》近日在上海话剧中心上演,该剧有着一件“百老汇惊悚黑色幽默剧”的漂亮外衣,但我更在乎它的“元戏剧”意味,那种现实与戏剧的紧张关系。   该剧分为两幕:
  第一幕是“现实”中的“戏剧”。讲述剧作家西德尼江郎才尽,试图夺取自己学生安德森的作品《死亡陷阱》,以此翻身。于是,他在妻子面前,用铁链勒死学生,将其剧本据为己有。然而在这种毁灭的氛围中,剧情突转,学生忽然复活,挥舞着复仇的棍棒破窗而入,从而吓死了剧作家的妻子。这时观众才忽然发现,原来之前的故事都是一对同性恋精心编排的戏剧,其目的正在于吓死妻子,夺取财产。在此之中,可怜的妻子成了“理想”的观众,在那场过于“真实”的戏剧中掉入了死亡陷阱。
   第二幕则是“戏剧”中的“现实”。它讲述学生成功心切,试图将他们的所作所为写成剧本,扬名立万。老师发现了他的企图,决定毁尸灭迹。于是二人利用排练开始互相算计,彼此希望用戏剧所独有的“假定性”来麻痹对方对“现实”的恐惧。最终他们都成为了合格的演员,双双成全了对方的“最高任务”,一起走向了现实的死亡。
  在看完全剧后,观众似乎明白了一切。真的是这样吗?现实与戏剧真的能泾渭分明吗?
  即使观众努力分辨,艾拉・莱也会在底下暗自搅局。据观察,他有两个招数。第一个招数叫“突转”。几乎所有的戏都有“突转”,可是如此高频率的“突转”并不多见。安德森“死了”一转,妻子死了一转,安德森再“死”又一转,师生同归于尽再一转……转啊转,活人转成了死人,死人转成了活人,转得台下尖叫连连。
  可转得只是出乎意料的惊悚吗?
  仔细看,其实所有的转都在两个中心里转,即“现实”与“戏剧”,或称为“真”与“假”之间转。你认为真了,他告诉你假的;你认为假的,他却揭示出真的。现实给戏剧设了陷阱?抑或戏剧给生活设了陷阱?其实,是编剧给我们的固有思维设下了陷阱。当师生同归于尽后,你觉得分清了真假,最后一幕却来了一个全剧最大的突转,在神婆和律师之间,现实似乎又和戏剧来了个对调,是活生生的现实还是另一个“编剧”设计出来的戏剧?现实与戏剧的边际又模糊了。在神婆与律师互相缠斗之际,大幕拉下了,全剧终。谁又杀了谁?谁又陷阱了谁?似乎回到了原点,观众请继续“突转”吧。
  上文提到的神婆又是何许人员?这涉及到了该剧编剧的另一个特色――“悬念”。
  “悬念”哪部戏没有啊?
  这部戏的悬念小有特色,我称之为“漂移的悬念”。希区柯克的“台下炸弹”的比喻似乎成为了悬念的金科玉律。该剧的悬念手法不同之处在于,它像希区柯克一样告诉你“有炸弹”,但它并不明确指出“炸弹的确切位置”,这个悬念是漂移的。这个让悬念漂移起来的任务就交给了那个神神叨叨的“神婆”。那个时常来搅局的神婆,总是煞有其事的预测未来。这些预测制造了悬念,勾起了观众兴趣。然而,这些预测与现实的关系其实是漂移的,即编剧制造了一种“错时”的解扣手法。在一个预期的解扣时间里,预测和现实是相悖的,在一个出乎意料的时候,预测却不幸命中现实。这种“漂移的悬念”魅力之处就是模糊了“真”与“假”的边际,这是自然的生活还是人为设计?搞混了,玄了!
  上海话剧中心对该剧的演绎,总体上保持了“捕鼠器”工作室原班人马的水准,值得一看。作为导演的林奕对该剧的整体把握比较到位,并没有把该剧停留在惊悚剧的水平。但饰演妻子的林奕在表演上尚显缺乏层次,那位妻子可以说“入戏”太早。她是如何掉进这“规定情景”呢?不用一上来就�得太紧,状态上还是可以有些递进的。扮演西德尼的周野芒很出彩,之前几部悬疑推理剧的演出经历给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