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中英新闻导语的结构对比及其翻译] 优秀新闻导语范例
 

[中英新闻导语的结构对比及其翻译] 优秀新闻导语范例

发布时间:2019-01-13 16:05:14 影响了:

  摘 要:本文通过实例比较了中英新闻导语在要素选择、句式运用、信息扩充等方面的差异,初步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指出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使译文准确传达原新闻导语的信息。
  关键词:新闻导语 新闻要素
  
  当今社会,新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增加和国际社会一体化的趋势,新闻翻译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一种极其重要的传播媒介和载体,已是信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 新闻导语与翻译标准
  
  所谓新闻是指“把最新的现实的现象在最短的时间距离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德国柏林大学新闻学教授比法特语)。新闻包括标题、导语和正文三大部分。
  新闻导语一般指新闻报道的第一段或开头几段。它或概括全篇、或提纲挈领、或提示要点,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以吸引读者读完全文。简言之,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事件中的最重要内容,并且能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开头部分。导语被看作是新闻的灵魂。因此,正确认识中英文新闻导语的特点,准确得体地翻译新闻导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新闻翻译是指“把用一种文字写成的新闻(原语新闻,News in Language A)用另一种语言(译语语言,Language B)表达出来,经过再次传播,使译语读者(Language B readers)不仅能获得原语新闻记者所报道的信息,而且还能得到与原语新闻读者(Language A readers)大致相同的教育或启迪,获得与原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享受或文学享受。”[1]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of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and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2]奈达所说的“最贴切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即形式上与原语尽可能对等,接受语尽可能自然,两者尽可能贴切。为使原文读者对原文的感受和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感受达到等效,奈达主张以译文信息内容和交际效果对等为目的,对译文作必要的调整;译者应从各种译法中挑选出“最贴切原文信息效果”的方法,重新组合信息,重建形式和语义结构。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就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语言再现原文的内容。作者认为奈达的这一翻译理论对中英新闻导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中英新闻导语的结构对比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篇组织原则。”[3]外语学习者在写作或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目的语语篇组织规律的了解,往往把母语的语篇组织原则迁移到目的语中,造成译文结构偏差。了解中英文新闻语篇结构是准确进行新闻翻译的基础。新闻的语篇内部结构体现了新闻中的事实安排次序和内部联系。中英文新闻导语在大的方面基本相同,但存在许多小的、具体的差异。为了译好导语,首先应当弄清他们之间的异同。
  2.1 导语要素的调整与取舍
  中英文导语都强调“以片言居要”,概括新闻要旨,帮助读者更快、更好地理解新闻;新闻要素通常包括六个方面,即人们常说的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和how(如何)。但这些要素并不都是必须的,至于导语中应包含哪些要素,又如何调整,中英新闻的处理有所差别。如:
  中文导语:今天(21日)上午,江苏省省长季允石在省政府亲切会见了由金泽大学校长林勇二郎率领的日本石川县大学交流代表团。
  英文导语:Jiangsu Governor Ji Yunshi met this morning with an exchange delegation from Ishikawa University in Japan.
  这则新闻中包括了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事是中英新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这里分析一下何人、何时、何地:
  “何人”要素:这则新闻的中文导语中省略了“金泽大学校长林勇二郎”,保留了“江苏省省长季允石”。中文导语经常出现人物的名字和职务,如“省领导顾浩、柏苏宁、段绪申出席了开幕式”。这些人名对中国读者或听众而言很重要,但对外国读者或听众来说它们没有新闻价值。因此,汉译时,一般没有必要译出这些人名。若是新闻人物,中文新闻导语的称呼时常简化。如美国总统的名字可以被简化成美国总统布什;而英文导语中出现的名字和职务必须完整、齐全。西方记者一般会把上例写成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何时”要素:“今天(21日)上午”移到“met”后面,且删去了“21日”。很多中文新闻都以时间开始,如:“昨天”、“今天”。而英语新闻常把时间状语放在动词前后面或句末,且喜欢在导语里使用“星期几”。这句英文导语之所以没有使用“星期几”主要因为使用了“this morning”。
  “何地”要素:同其他要素相比,虽然不可缺少,但并非特别重要。中文新闻导语常常详细描述事件发生的地点,而英文导语除了报道举行会议、演出、比赛、展销、发现了某一新矿等新闻时很少出现地点要素。对外国听众来说,季允石在哪里会见日本代表团根本不重要,可以略去。
  在翻译中英文导语的要素时,要根据中英文表达习惯,尽最大的努力做到贴切翻译。
  2.2 导语句式的运用
  中文新闻导语爱使用节奏轻快、活泼、简短的句子,容易被听众或读者接受、理解。英语新闻有时为了使句子结构简单、便于理解也经常使用短语代替从句。但英语新闻更喜欢使用有众多修饰语的长句,把尽量多的信息压缩在一句话之内。因此,英汉新闻互译时,要注意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例如:
  中文导语:就美、日两国将发表涉及台湾问题的联合声明,将台湾纳入“安保”范围一事,中国外交部19日作出回应,表示严重关切此事,中国政府坚决反对美、日发表任何涉台共同文件,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
  英文导语:Respond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s issuing of the bilateral document,which includes Taiwan into their common security,China’s foreign ministry said on 19,that Chinese Government resolutely opposes the US and Japan to issue any Taiwan-concerned bilateral document to meddle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and hurt China’s sovereignty.
  中文导语用了中国外交部作出回应、中国政府反对共同文件、干涉内政、损害主权等短句,按时间顺序排列,易于理解。译成英语时要抓住主要的句子结构,再把修饰成分加进去。英译文有分词短语和从句组成,结构严谨。如果把英文导语译成汉语,译者要首先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关联词which,that,and等,按功能和语义把原句分成若干结构简单、语义清楚的意群组,然后取消所有无实际意义的连词,再根据译文语义连贯的需要,把原句里的定语从句变成汉语短语,最后按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译文的等效转换。
  导语句式的差异与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差异是分不开的。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就其各自的特性来说,英语的句子结构为树式结构,而汉语句子属于竹式结构。“英语中,主干结构突出,即主、谓、宾结构突出,有如一颗树的主干。英语在表达较复杂的思想时,往往开门见山,先把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和主要动词这两根巨栋竖起来,然后再运用各种关系把定语从句及其他短语往这两根巨栋上挂钩。”“汉语中,动词用得多。在表达一些较复杂的思想时,往往借助动词,按动作发生的顺序,或逻辑顺序,层层铺开。其句子结构,有如一根竹子,一节一节的连下去。”(自《英汉句子结构比较》,陈定安语)。[4]例如:
  中文导语:世界卫生组织执行长官昨天预言,在今后的四、五年内全世界将有1亿人感染艾滋病;届时由于艾滋病有可能变异,难控制,每年可能需要投入15亿美元来对付它。
  英文导语:The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r. Halfdan Mahler,yesterday predicated that up to 10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may become infected with the AIDS virus in the next four of five years and that by that time it would cost at least $1.5 billion a year to counteract the disease,when virus may vary as times goes and become harder to control.
  2.3 导语信息的扩充
  由于汉英语中的词义范围不同,句子的功能不同,各自植根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传递信息的功能也不一样,互译时可能要添加一些文字背景,才能取得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传播效果。如三农问题,若我们直接译为the three main agriculture-related issues时,国外读者或听众可能感到费解,因为他们并不一定了解中国的文化。所以最好译为:the three main agriculture-related issues-the countryside,farmers and farming。下面两则新闻在译文中都增加了对地名的说明。
  中文导语:救援队员在井下又发现了一名遇难者遗体。截至目前,孙家湾矿难遇难者人数上升到211人。
  英文导语:Rescuers have found another corpse in Sunjiawan coal mine in Fuxin City,northeast China’s Liaoning Province,where a gas explosion occurred on Monday,bringing the death toll to 211.
  英文导语:US Senator and former First Lady Hillary Rodham Clinton has collapsed during a public appearance in Buffalo,New York state.
  中文导语:美国前第一夫人、现任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在纽约州西部城市布法罗出席公开活动时突然晕倒。
  2.4 导语写作体例差异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新闻事实和消息来源的摆放位置上。中文记者一般都是根据表达习惯,往往把消息来源摆放在新闻事实的前面。英文新闻习惯上表明消息出处,对有关的言论、观点、意见等一一交代来历,以示报道的真实、客观、可信。以此说明作者没有糅进个人的态度和观点。英文新闻导语中的信息来源放在导语句末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汉语新闻导语正好相反。请看下例:
  LONDON,Oct. 16 (Reuter)――Winds up to 170 kilometers an hour lashed the streets and houses here today in the worst storm since records began,killing at least 13 people and bringing the southern half of the country to a virtual standstill,according to police.
  [路透社伦敦10月16日电]来自警方的消息称,速度高达每小时170公里的狂风于今天横扫了此间的大街小巷和房屋建筑。在这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风暴中,至少已有13人死亡。英国南部地区已处于瘫痪状态。
  
  3. 差异的成因
  
  一般说来,中国人比较委婉、含蓄,喜欢间接地表明自己的态度,经常将其作品或谈话的主题交由读者或听众去体会、发掘。中国文化习惯于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太注重事物内部的逻辑联系,常常自然铺排事实。而西方人崇尚个性,强调自由表达个人的观点,其文章往往观点鲜明,直截了当,他们重视推理过程,常常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当然,上述差异是相对的。翻译时,必须理清总体思路,找出中英新闻的结构差异,结合上下语句,弄清原文的每一词、句的确切含义,使译文准确传达原新闻的信息。
  
  4. 结语
  
  奈达的“最贴切原文信息效果”的翻译方法,作者认为同样适用于新闻导语的翻译。如果读者在读了译文后,不仅获得了原语新闻记者所传播的信息,理解了原语新闻记者所表达的思想,而且能受到与原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教育和启迪,那么所翻译的新闻一定是上乘之作。
  
  参考文献:
  [1]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Nida,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Connor,Ulla. Contrastive rhetoric: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M].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5.
  [4]俞建村.论新闻报道的翻译特点[J].上海科技翻译,2001,No.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