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社区的协调教育】父母陪伴对幼儿健康成长有何意义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社区的协调教育】父母陪伴对幼儿健康成长有何意义

发布时间:2019-01-14 03:50:25 影响了:

   [摘要] 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有幼儿园、家庭和居住区,各个环境都或多或少的担负着幼儿教育的责任。当前幼儿的教育环境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每种教育环境自身存在的问题,幼儿园的发展濒临瓶颈,家庭教育缺少科学正确的指导,幼儿在居住区和同伴的游戏缺乏组织引导;另一方面,各教育环境之间缺少衔接,没有合理的协调教育资源,没能很好的为幼儿健康发展服务。幼儿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是社区的责任。社区能够合理的协调幼儿园、家庭和居住区之间的关系,帮助各教育环境解决问题、共享资源,可以促使幼儿更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 幼儿成长 教育环境 协调教育
  
  一、幼儿主要教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优势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1.幼儿主要教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的发展濒临瓶颈性的制约
  幼儿系统性的学习是在幼儿园开始的,幼儿园的发展关系到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幼儿的前途和命运。而影响、制约幼儿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幼儿园有不同的制约因素,总体来看,有硬件和软件两块。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幼儿园招生量的不断被迫加大,即使有些在五六年前所规划和修建的幼儿园,也出现了校舍面积小的问题,一是幼儿太多,活动室不够;二是幼儿活动场所面积太小,尤其是在下雨、下雪、大风等天气比较恶劣时,幼儿根本就无处去进行室外活动。多媒体设备能有助于幼儿认知到世界的多姿多彩,能帮助幼儿打开心灵的智慧之窗,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有些幼儿园存在着多媒体教室少或者多媒体设备不全等问题。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约,幼儿园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据调查,有些幼儿园竟然一个班只有一名教师,甚至连保育员都没有的情况。即制约幼儿园发展的硬件方面因素主要体现在:园舍面积小、资金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
  为了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各幼儿园在现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大力提高软件建设。一是从提高办园思想入手,以科学的办园目标和办园宗旨为指引,以规范办园为前提,不断提高办园质量和层次;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办园思想,深入学习并实践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幼儿园的发展。幼儿园并不是教育幼儿的唯一阵地,有时候,家庭中的一些不科学的教育思想、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会让幼儿园长期的一些教育付诸东流,这制约着幼儿的成长,也制约着幼儿园的发展。
  (2)家庭教育缺少科学正确的指导
  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许多针对幼儿发展的独到见解,并成功的将自己的这些理论应用于儿童教育中。阿德勒指出“快到6岁的时候,孩子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
  而我国的幼儿家长并不重视这一阶段对孩子的教育,或者很盲目地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所谓的“望子成龙”式的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自作主张的给孩子报社会上开设的特长班。显然,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大有“拔苗助长”之嫌。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给孩子无限的爱护和关怀。这些做法实际上是给孩子设下了“温柔的陷阱”,以至于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幼儿养尊处优,怕苦怕累,一遇到挫折就抬不起头来,甚至产生悲观的不良情绪。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这种环境对幼儿造成的影响更为明显。
  有些家长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比较严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在对幼儿进行教育过程中,态度容易变得急躁,还不能对幼儿所做的事情进行正确的评价,时常对孩子做出消极的评价,如“没希望了”、“没治了”、“完了”等。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幼儿出现了自卑、自负的现象,甚至学习能力低于潜在能力,还影响了孩子的自信心和个性品质。
  还有些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不良的学习行为时,就会对孩子严格要求一阵子,一段时间后,由于自己工作繁忙或者孩子的学习行为有所好转,对孩子的情况就不再重视,孩子也因此变得松垮。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的学习态度浮躁不自觉等。
  这些教育问题都和家长缺少科学、正确的指导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虽然有些幼儿园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不定期的组织一些让家长参与的学习活动,但由于缺少系统的管理和科学系统的成果性评价,效果微乎其微。
  (3)幼儿在居住区和同伴的游戏缺乏组织引导
  幼儿很喜欢游戏活动,游戏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是幼儿认识、探索外界的平台,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锻炼幼儿身体的一种有效方式。幼儿在居住区和同伴的游戏是幼儿成长中所需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缺乏组织指导,让这一活动濒临夭折或没有多少教育意义:
  部分家长过分追求干净、卫生,阻止幼儿参与社区内孩子的共同游戏,甚至出现宁可抱着孩子看游戏,也不让孩子参与游戏的现象,使幼儿丧失了参与交往的主动性。
  有些家长由于邻里关系不和,贬低邻居大人和孩子在自家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变相扼制了孩子参与共同游戏的欲望,也使幼儿失去了明辨是非的机会。
  有些家长在孩子参与的游戏中产生矛盾时,不以给孩子营造快乐的游戏环境为出发点,以“保护”自家孩子为目的,大肆扩大矛盾,将利益放在了首位。这会让孩子失去玩伴,并滋生孩子不健康的游戏心理,使幼儿失去了形成正确的社会规则意识的游戏平台。
  虽然有些幼儿一直能够参与居住区内的游戏,但由于幼儿自身缺乏组织、创建游戏的能力,又缺乏大人的引导,每天游戏形式千篇一律,缺乏趣味性,也让幼儿变相失去了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成功与快乐,进一步提高交往水平的机会。
  不管是家长对待游戏的态度,对处理邻里关系的方法、解决孩子之间矛盾的策略,还是游戏的方式,都需要给予科学的引导。
  总之,幼儿主要教育环境都存在着阻碍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但并不是毫无优势。只有认清问题、明晰优势,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2.幼儿的教育环境所具有的优势
  (1)幼儿园在幼儿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有较大优势
  利用这一优势,可以帮助家长扭转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居住区工作人员提升指导幼儿游戏的能力,能够较为方便地联系教育专家来指导家长、居住区提高在幼儿教育方面的能力。
  (2)家长为幼儿提供各方面的物质资源
  家长为幼儿提供吃、穿、住、用、行等各方面的物质资源,更难得的是具有其他环境所不具备的亲情资源。处理得好了,会使得家庭在幼儿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其他环境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3)居住区能够很方便地组织幼儿家长参加学习培训
  居住区能提供学习场所,能为幼儿游戏提供活动场所,并能对家庭教育、幼儿学习情况做出科学评价等。
  3.解决主要教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的办法
  认真分析各主要教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和优势,可以发现,有的环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他环境恰恰可以用其优势来弥补、来解决。这需要各教育环境之间加强联系,合理协调、利用教育资源,幼儿园便能解去瓶颈的束缚,家长会用更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社区幼儿的游戏会变得更有组织性,更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但是,目前各主要教育环境之间究竟有没有很好联系,更好地为幼儿健康成长服务呢?
  二、目前各教育环境之间的联系现状及形成原因
  1.目前各教育环境之间的联系现状
  (1)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联系
  相对于三个教育环境之间联系来说,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算是最为密切的一组,幼儿家长每天都要接送孩子,幼儿园每一学期还会组织几次师生、家长互动活动。但这对提升家长教育理念还远远不够,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体现在幼儿的某一位家长在接送孩子时和教师认识。
  (2)幼儿园和幼儿居住区之间的联系
  幼儿园和幼儿居住区之间可以说是毫无联系。所以也无法提及让社区配合幼儿园做好家长的培训工作及幼儿游戏的指导工作了。
  (3)居住区和幼儿家庭之间的联系
  居住区和幼儿家庭之间的关系本来是最为密切的一组,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二者之间大多时候只有通过收费通知才能衔接起来。
  总之,各教育环境之间缺少衔接,没有合理的协调教育资源,没能很好的为幼儿健康发展服务。这种现状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2.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人们对教育责任的认知上存在偏差
  绝大多数人认为:教育责任,主要承担在以幼儿园、中小学、高等学校为主体的教育系统身上,家长的职责主要是有义务让自己家的孩子接受系统的教育。很少有人考虑到居住区也负有一定的教育责任。
  (2)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教育评价也主要是针对学校和教育局的评价,缺少对家长和居住区的评价体系,也很少有相关部门问责家长或某一居住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失职。
  (3)缺少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协调三个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事实上,幼儿园充当协调员的角色有一定的局限性:幼儿园在人员配备上缺少这方面的专职人员;单纯幼儿园也不可能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些事情必须通过上级部门,才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另外,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上小学、中学后,也需要学校和家长、居住区之间协调,如果在这些学校也配备专职协调人员,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还会使三者之间关系因学校变动而出现断层。
  显然,各种原因导致了各主要教育环境之间没有很好的联系、衔接。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幼儿更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三、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社区的协调教育
  要解决幼儿教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协调幼儿园、家庭和居住区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仅仅通过以幼儿园为主导的协调是不可行的。必须有一强力部门,能够约束并同时服务于这三种教育环境,社区是最佳选择。
  1.社区有能力、并最大限度的解决幼儿主要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
  (1)社区能够协调资源,解决制约幼儿园发展的一些硬件问题
  社区能够解决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场地问题。当社区管辖区重新规划时,即使不能扩大幼儿园的占地面积,也可以将幼儿园旁边规划为诸如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幼儿园可以在规定时间,利用上述场地,作为幼儿室外活动场所。
  社区有能力帮助幼儿园减缓资金压力和筹建多媒体教室。社区可以为资金压力特别紧张、教学设备特别落后的幼儿园,协助争取社会福利机构及上级教育部门扶助资金。对资金压力并不是很大,而多媒体设备比较落后的幼儿园,社区有建议其申贷小额贷款,并监管其购买多媒体设备的权利。
  社区有给幼儿园配备足够教师的义务。尤其当幼儿园缺少保育员时,社区可以在社会失业人员中挑取素质较高者,对其进行保育员上岗培训,以解决幼儿园和社会再就业的双重问题。
  (2)社区能够配合幼儿园、组织教师,做好幼儿家长及居住区工作人员的理论培训问题
  首先,这种行为能够将三个教育环境凝为一体,能同步各环境的教育步伐,能更好的营造教育气氛,更好的为幼儿成长服务。
  其次,能够解决幼儿园软件方面的问题,能提升家长教育幼儿方面的理论水平,提升居住区工作人员指导幼儿游戏方面的能力。
  再次,社区能起到监管幼儿园、家长及居住区工作是否得力,并能协助把握各环境教育方法、教育策略是否科学,能不能满足幼儿的成长需要。
  2.社区更能加强、促进各教育环境之间的联系
  (1)社区上传下达更具时效性
  相对来说,居住区、幼儿家庭是比较松散的教育环境,社区相对于幼儿园,更能强有力的约束和制约这两种教育环境,能够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社区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社区不仅能衔接幼儿园、家庭和居住区的关系,还能协调大型超市、儿童游乐场、公园、动物园等有关组织和单位,使它们和幼儿教育的主体环境一道,共同为幼儿的生活提供良好环境,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3)社区可发现各种问题
  社区作为“旁观者”,能站在另一高度,发现各种环境的教育问题及在衔接方面的问题。并能及时组织幼儿园、家庭和居住区讨论,寻求解决各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4)社区可协调各方面的矛盾
  社区作为“协调者”,当幼儿园、家庭和居住区之间出现矛盾时,能够从幼儿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迅速的协调、解决矛盾。以免矛盾计划,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3.社区协调教育还能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除幼儿主要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各教育环境衔接的问题之外,我国还存在着很多教育问题或由教育衍生出的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社区加以解决。
  (1)社区协调能真正实现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每个社区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教师、家长评价体系,为素质教育开路。
  通过社区对幼儿园、幼儿家长和居住区之间的协调教育,让社区的协调教育深入人心,社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才能收到实效,才能使学校、家长以至整个社区扭转教育观念,为孕育出素质教育的火花打下基础。
  社区能够从培养一代人开始,自下而上的,从幼儿园抓起,逐步实现接受素质教育者成长起来,真正孕育出素质教育者,为整个教育体系转变为素质教育打下基础。接下来,只要各个社区坚定不移的贯彻素质教育,全社会实现素质教育指日可待。
  (2)社区协调教育能为我国培养尖端科技人才
  纵观各国尖端科技人才,无不是发掘了自身天赋,并在一定学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欧美教育学者认为:天赋是人的一种生来俱有无师自通的天生素质。人的天赋在母胎中初具雏形。天赋是构筑天才人物的首要素质,人的天赋是不可造就的,却能发掘。人的天赋需要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发掘,也需要社区从协调幼儿各主要教育环境工作开始。
  而学术环境的形成,不仅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还需要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这需要在短时间内,由各社区完成这项工作。当从小开始被各社区协助发掘天赋的幼儿成长起来的时候,健康的学术环境就应该形成了。
  四、结语
  总之,要解决幼儿各教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要很好的衔接各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要真正解决我国的一些教育问题,都需要社区的协调教育,也必须需要社区的协调教育。
  
  参考文献:
  [1]阿德勒著.周朗译.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2]周妍.关于“不良的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对幼儿良好学习行为的影响”的调查及建议[J].幼教园地.贵州教育,2009,(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杨兴芳.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9).
  [5]刘恺.开展幼儿耐挫教育 克服心理失衡现象[J].幼教园地,2009,(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