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关于刘瑞莲坠子艺术的研究] 刘瑞连坠子小寡夫做梦
 

[关于刘瑞莲坠子艺术的研究] 刘瑞连坠子小寡夫做梦

发布时间:2019-01-17 03:42:49 影响了:

   [摘要]:本文主要从菏泽历史文化渊源出发,回溯了“坠子”在菏泽民间的演变发展与传承。通过对刘瑞莲在“坠子”艺术方面独特的演唱特点,论述早期坠子书系由莺歌柳书与渔鼓曲调的发展。通过菏泽地区流传的东路坠子的艺术特点以及特色的演唱方式,以求得对该地民间艺术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刘东路坠子 历史文化 民间艺术
  一、出身世家,美在环境
  1960年刘瑞莲出生在牡丹区马岭岗镇赵庄村一个曲艺世家的家庭里。母亲刘桂梅是当地著名的坠子艺人,当刘瑞莲还在母亲怀里时,坠子艺术就浸润着她幼小的心灵,刘瑞莲自幼随母学艺,她聪明伶俐,嗓音清亮,又勤奋好学,善于表演,很得家人宠爱,说她是唱曲的好材料,就有意识地培养她。大人练功,她跟着比划,大人演唱,她跟着哼哼。你教几句,我教几段,小瑞莲很快就能学会,而且学的还很像。6岁登台唱小段,12岁加入当时的菏泽县小留工商所宣传队,以唱《雷锋参军》闻名乡里。
  菏泽,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因有菏水、雷泽而得名,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菏泽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诗坛李杜佳咏,水浒草莽雄风,文治武功屡见于菏泽地方史志,流韵遗迹布于菏泽全境。而这里便是刘瑞莲的故乡。
  历史久远的丰厚文化为我们遗流下了难得的传统民族音乐,菏泽与河南毗邻,风土人情甚至方言语音也极为相近,因材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民间曲艺戏曲等艺术形式,自然相互影响互为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省界划分。坠子(后称河南坠子)的产生发展以及在山东广阔地区的流布,便是其中一例。
  早期坠子书系由莺歌柳书与渔鼓曲调发展而来,毗邻河南的鲁西南曹县张瞎子擅长唱莺歌柳书,清末时他的弟子有的已改唱坠子书。与之同时,在鲁西南、鲁西一带,为数众多的山东渔鼓艺人也将原唱渔鼓曲调与坠子书糅合,并接受了坠胡伴奏形式,改唱所为“渔鼓坠(子)”。由此,逐步发展成为坠子书传入山东,是时间最早,人数众多,而且影响较大的一支。
  在这充满艺术氛围的生活环境中,刘瑞莲从小听的是坠子书之音,看的是说唱表演,领略了唱曲之美,学得了表演之技,扎下了生命之根,孕育了艺术之蕾,也因此与坠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拜师学艺,艺在精神
  坠子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受不同地区和艺术形式的影响,逐渐出现三路不同的流派既中路、北路、东路。在菏泽地区流传的是东路坠子。东路坠子则以浑厚深沉、抒情细腻、旋律跌宕、韵味纯厚为特点。其艺术特点是:善于抒情、叙事,唱腔清新优美、婉转动人,语言通俗,故事性强。坠子的演唱方式非常简便灵活,既一人伴唱一人演唱,如有复杂一点的是两人对唱。坠子的演唱方式有引子、平腔、三字侃、五字嘣、巧十字、拙十字、大寒韵、小寒韵、大五板、小五板等。坠子的曲目分大中小三种。中长篇曲目有唱有说,短篇曲目只唱不说,小节目稍有加白。
  俗话说:“井掏三遍水更甜,艺从三师技必高”。表演艺术的知识拓展,技能的增进,离不开前辈的传授和教诲。坠子艺术的传承多是以师授口传心授。1976年隶属当时地区艺术馆的曲艺队招生,刘瑞莲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专业坠子演员。在随母学艺良好的基础上。刘瑞莲虚心学习各大派的演唱艺术,无论是声音、语气还是唱腔、音调的高低起伏,都惟妙惟肖。特别是“倒口”(语言模仿),刘瑞莲当时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她在台下记老师所教的故事,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记下来,在利用自己的时间进行整理,直到完全被熟。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练就了一副音域宽广、独具韵味的唱腔。
  在以后的演唱技巧上,刘瑞莲曾与著名歌唱家彭丽媛,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著名豫剧演员章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葆秀、著名坠子演员毕玉凤、赵贞、著名山东快书演员孙振业、著名相声演员马季、黄继忠、侯跃文等交流技艺,取众家之长,成自我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被广大群众亲切的称为“坠子刘”,誉为“坠子皇后”,是山东唱坠子书的代表人之一。
  三、韵味独特,唱响中原
  1.独特的唱腔韵味
  唱坠子要求“一招鲜”。无论是唱腔、吐字、发音、韵味,一开口便要以“勾人心魄”的坠子腔把观众“抓住”。嗓音沙哑是刘瑞莲声音的独到之处。一个坠子演员要扮演整部剧目中的生、旦、净、末、丑,甚至包括音响效果,由于长年演出,而且每场的演出时间经常在四五个小时,长期的演唱使她的嗓子过度疲劳,逐渐变的缺乏亮度和明快感,这也恰恰是这种职业病带来福音,反被观众认可,嗓音的变化更为坠子的演唱风格带来了独特的韵味。
  刘瑞莲的唱腔特点是:使用中上把弦、旋律多在中音区或在上把弦上,用大跳闪板、滑板,在行腔中时而由低上滑或由高下滑,时而大跳,旋律跌宕起伏,演唱时能把声、腔、字、韵揉在一起走,时而挫着走,时而滑着走。这样尽量的抒发人物的声、情、貌,加上口语强,塑造的人物能够栩栩如生;在继承传统演唱特点的同时,师古而不拟古,创新而不刻求新,广泛吸收姊妹艺术的精华,如豫剧、梆子、两夹弦、四平调、越调、越剧、黄梅戏、京剧甚至歌曲,如此演唱更显得唱腔丰富多彩;不带脚梆击板唱,这种唱法在演员和伴奏关系上是伴奏随着演员,由演员来控制节奏。演员可根据人物情感的变化可快可慢,不受脚梆的限制,即使是处理人物的独白,节奏仍清晰、流畅;快板慢唱,这样演唱方式常用于武段子,以声音造形为主,用慢唱来刻划。同时以快,这就突出了曲调苍劲明快、柔中有刚的特点;曲艺表演要朴实无华,点到为止,从不过分的显露卖弄技巧,不追求廉价的包袱和噱头。刘瑞莲的唱腔主要强调四个字:“字、味、韵、气”。在演唱上她口齿伶俐,吐字清晰,语言流畅。随着剧情的内容而变化,粗狂似高山流水,大河奔腾,细腻如小桥流水,委婉秀丽。她的动作干净利落,优美洒脱,富于韵律感。除此之外,刘瑞莲在演唱坠子时还力求一点,剧本或段子的本身立意要深,要有角度,要尽可能的让观众在欣赏坠子娱乐的同时,能从中得到收益或启迪。
  2.唱响中原展风采
  1976年,演唱的传统曲目坠子《三拉房》获山东省曲艺大赛最佳优秀奖。1978年演唱坠子新篇《梁上脚下》获山东省曲艺大赛最佳优秀奖。1980年一曲传统曲目《大破蕲州》获山东省中长篇书会大赛精品工程奖。1984年演唱的新编曲目《听墙根》获山东省曲艺大赛金奖。1986年演唱的新编曲目《慰英魂》获山东省曲艺大赛一等奖。1988年演唱新编曲目《小偷与警察》获山东省曲艺大赛最一等奖。1990年新编曲目《寸草心》获山东省曲艺大赛获特等奖。1996年新编曲目《两个鸡蛋》获山东省曲艺大赛最一等奖。2002年新编曲目《寸草心》全国曲艺大赛中获金奖;2002年传统曲目《王二姐思夫》“趵突泉”杯山东省曲艺大赛获特等奖。2008年6月坠子曲目新编曲目《慈母泪》获全国第五届曲艺大赛牡丹奖提名奖。2008年7月获全国第五届曲艺大赛评选曲艺最高奖“牡丹奖”;2008年9月坠子曲目新编曲目《慈母泪》在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中获首届泰山奖;2008年9月坠子曲目新编曲目《舌战新房》在全省“睿鹰杯”曲艺大赛中获一等奖。
  四、弘扬文化,爝火薪传
  近四十年多来,为传承和弘扬坠子艺术和曲艺事业的发展和后继有人,刘瑞莲言传身教并采取了多种授课形式,培养学生1286人。目前,这些学生都活跃在全国各地(部队)文艺舞台,成为业务骨干,同时,除演出之外还坚持为艺术学校的学生义务授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曲艺人才。
  黄山二炮文工团业务骨干庞刚磊、陶勇坤,他们是1996年开始学唱坠子,1997年8月他们又考入山东省曲艺学校,毕业后进部队文工团,成为黄山二炮文工团业务骨干。1981年学生杨素红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学习坠子,《三拉房》、《王二姐思夫》等唱段时,该生受刘瑞莲一字一板,一招一式的言传身教,技艺精湛,现已成为曲阜曲艺团团长,走上了领导岗位。德州曲艺团业务骨干韩兵,她是1982年培养的学生,后又考入天津曲艺院校继续深造,毕业后就业于德州曲艺团成为一名业务骨干等。
  由此可以看出,刘瑞莲对于保护、传承和弘扬坠子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必将为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的振兴带来生机。著名音乐家乔建中曾经这样说:“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可能成为推动一门艺术迈入新高峰的中流砥柱。”
  五、结语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中华文明是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民间艺术功不可没。为弘扬坠子的演唱艺术,10多家音像社将刘瑞莲多年来演唱的优秀节目《杨家将》、《呼家将》、《金钗案》、《白绫罗衫记》、《王国庄传奇》、《南唐传》、《武松传》、《张廷秀私访》、《大战芭蕉女》、《家教》、《王二姐思夫》、《贾宝玉哭灵》、《三拉房》、《小二姐做梦》制作成盒带、光盘出版发行,发行量达300余万盒(套),在被作为特殊人才调入菏泽市艺术馆工作后,加强了坠子艺术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个人专辑8碟共26个作品,由河南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5月编著《刘瑞莲中短篇坠子集》13.8万字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发行;长篇坠子书目《血溅罗衫》9万字在《曲艺作品集》一书中发表,论文《略谈坠子及坠子的艺术特点》在《中短篇坠子集》书中发表。
  民族文化的传承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彰显着民族文化身份和精神品格,是文化建设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保护、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是关系到我们民族千家万户、子孙万代的大事业。刘瑞莲已成为带动曲艺特别是坠子这门艺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新的曙光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传承光大。
  参考文献:
  [1]张凌怡.河南曲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刘瑞莲.刘瑞莲中短篇坠子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报,2007,(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