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中国动画的哲理表达窘境|人生哲理句子精辟
 

中国动画的哲理表达窘境|人生哲理句子精辟

发布时间:2019-01-17 04:03:13 影响了:

   [摘要] 传递哲理、担负教育作用,一直都是中国文艺作品的功能之一。但是,我国当代动画影片的哲理表达一直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中国哲理的内涵出发,结合目前中国动画影片中哲理表述现状,探讨今后动画影片中哲理表达可改进之处。
  [关键词] 中国动画 哲理 表达
  
  一
  没有人能否认影视艺术所具有的强大教育功能,这是该艺术本体特有的传播性质所决定的。同样,中国当代动画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教化功能。但这个良好的初衷正日益成为中国动画自身发展的一个瓶颈,处于前所未有的窘境。
  通俗而言,哲理是具备一定哲学基础并贯彻了一定哲学理念的观点与认识。自古以来,我国的文艺作品就承担着教化作用,从张彦远的“成教化,助人伦”,再到广电总局对于动画产业的文件中所描述的那样都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这些都说明动画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担任教化这一责任的。另一方面,也表明需要动画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总体而言,哲理(或者简化为道理)均与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尽管众多国家/地区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的哲学基础,但一个国家/地区的哲理是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与其所经历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无法回避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因此,中国动画的哲理表达无法回避中国的历史与民族文化。
  作为文艺作品形式之一,动画影视作品同样遵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规律。无论题材、形式多么灿烂、复杂,其创作源泉均与现实生活无法剥离,影片必然反映现实生活,因此,动画中所蕴涵的哲理也就不再高深与遥不可及。相反,好的动画影视作品具有极强的反映现实能力。因此,可以明确的是,动画影视作品表达哲理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存在问题的是表达哲理的方式与创作者具体的把握能力。
  二
  就目前而言,中国动画影片的哲理表达能力还有相当的缺憾。动画作为一种较特殊的文艺作品,其目标群体与表述方式等与其他文艺形式应有较大差别。若在具体表述上不仔细区分与定位的话,哲理的传达能力将会大大受损,而且会极大影响动画作品的所指与能指能力。
  首先,动画策划者/创作者需要仔细区分作品的目标群体。一直以来,公认的观点均是动画影片属于“小儿科”,“是小孩子看的”,虽然经学界与政府的大力矫正,特别是随着大众对动画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外动画的现状逐步了解而有所改观。但创作人员对目标群体的定位能力却没有与之快速上升,将动画影片定位于低龄儿童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相关研究表明,动画影片的接受人群早已不只是之前的低龄儿童,大量的青年、中年,甚至老年人已成为目标群体的一大组成部分。因此,制作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角色、内容设计,并且在有关哲理的表达上尽量兼顾各个层次的需求。
  退一步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低龄儿童的智力与身体发育也有了较大变化。制作者不能以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判断能力与喜好,儿童的需求应成为制作者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了受众群体的需求之后才能进行有目的性的创作,哲理的内嵌式表达也遵从此规律。儿童的判断能力有所变化,若在哲理的表述上采取不变的方式,必然无法起到教育与潜移默化的作用,反而会留下国产动画影片枯燥与满口道理的不良印象。
  其次,哲理的表述方式要有针对性,且要融入影片的情节之中,不做肤浅的表述。华夏民族历来讲求含蓄之美,动画的哲理表述也应遵循此规律,直白的表述反而无法起到最佳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提倡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此方式对动画的哲理表述同样适用。新的教育模式下,人越来越具有个性,即使是低龄儿童也会对频频的直白说教感到厌烦。动画作品中,哲理的表述更应与影片情节紧密联系,使观点随故事情节散发出去,于不知不觉中将哲理传达。而目前的中国动画作品中经常出现诸如“我懂得了这个道理”、“我明白了”等表述,既不符合上文中提到的目标群体细分方法,也不符合当今儿童的教育方法。
  再者,从受众需求与动画的成功案例分析,可知受众观看动画影片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为了娱乐。无论是低龄的儿童,还是青年与成年人都希望从夸张的造型、绚烂的色彩、离奇的故事中寻找童话般的梦,得到身心的舒适与协调,而不是为了在观看过程中听一大段的道理叙述。尽管目前成功的动画作品中有不乏蕴涵深刻哲理的例子,但其表述方式都显得隐忍而温和,与中国式的直白表述不可同日而语。从动画最初的产生来看,娱乐性也在其中占据了很重要一个方面,而众多的成功案例也表明哲理的表述方式必须符合故事情节,且隐喻式的表述。哲理的表述必须融入故事的具体情节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不断的向受众渗透并达到观者于片结尾之时接受的目的,而此种表述方式中国动画影片式的直白是不可能达到的。正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传播学教授格伯纳在著名的传播培养理论中提出的: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举一个例子:“迪斯尼所编制的每一个‘梦’几乎都是带有特定的教育含义,而他们将美国人所能接受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巧妙融入娱乐性极强的动画表现形式里,因而深受美国人青睐。比如,动画片《猫和老鼠》,通过滑稽幽默、夸张的表演与镜头组接,使人们充分享受了快乐。这种愉悦的体验,一方面,出自于人们记忆结构中的经验性认知:猫在现实中是老鼠的天敌,老鼠怕猫是正常的。而在该影片中,偏偏是老鼠捉弄猫,猫常常成为老鼠的手下败将,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反现实表现手法,恰恰满足了受众潜意识中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同情弱者,赞赏弱者以智慧战胜强者’。另一方面,受众的快乐感觉来自于影片的编排,满足了受众对丰富想象力的视觉需求。事实上动画片本体元素的基本特征:夸张性、假设性、幽默性以及丰富的想象性,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建构创造性思维极好的启蒙、教育与开发。”
  三
  综上所述,中国动画影片的哲理表述陷入了较大的误区,不仅存在受众人群的定位问题,也存在哲理的具体表述方式问题,当然还有主管部门的审查机制上的问题等。但随着国家对动画产业的扶植力度的加大,对动画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笔者认为,国家在体制上为其营造宽松环境的同时,动画从业者更应仔细研究影片的目标群体,让已经成年的群体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从而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谈路明.国产动画片低幼化现象的传播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吴华.孩子为什么爱看国外动画片[J].少年儿童研究,2000,(Z1):77-78.
  [3]彭玲.关于中国动画文化发展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1):57-6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