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如何挖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趣”]2018一年级上册语文书
 

[如何挖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趣”]2018一年级上册语文书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5:07 影响了: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挖掘课堂教学中的“趣”呢?
  
  1 导入生趣
  
  作为语文教师,导入往往十分重要,好的导入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伊始切忌开门见山地直接板书课题或干脆转入阅读讲析,不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新课学习内容,精心设计美妙的导人,用风趣的语言、形象的渲染、悦耳的音乐、动人的故事、诗一般的激情将学生带人某种气氛或情境之中,让学生对新课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一般来说,新课导入有援引法、图示法、音乐法和故事法等类型。①援引法。导入时援引诗词名句、格言、谚语、摘抄等,例如援引《易水送别》导入《荆轲刺秦王》,援引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吸烟与文化》中关于他对康桥的评价导入《再别康桥》,援引《游子吟》导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②图示法。导入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张直观、生动而形象的图片。如《沁园春・长沙》,让学生欣赏“独立寒秋”“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峥嵘岁月”“中流击水”等精美图片,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词意的初步把握,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视野,进而产生审视词中所描绘的美景欲望。③音乐法。导人时播放一段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音乐。例如以歌曲《苏武牧羊》导入《苏武传》,随着音符的跳动,学生很快就被辛酸凄楚的歌词以及悲壮慷慨的歌声所打动,流露出对苏武守节不辱的敬仰之情,在“情”的驱动下,原本枯燥,的古文学起来也会津津有味。④故事法。导人时以故事的形式简单介绍新课中的故事以及所发生的背景。如《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新课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唤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命运及事件的关注,再对故事本身作“空白”讲解,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课文内容。
  
  2 授谬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出错,故意给学生错误的观点、答案,往往会造成一种激发学生去研究、辨析、比较、掌握学习内容的态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犯错”,学生“发现”错误并共同“寻找”错误的原因。整个过程促成师生互动,学生主体参与,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发现错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的能力,而且使教学目标相对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达到易教、易学的效果。
  具体操作步骤为教师故意先“证据确凿”地设立一个错误,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判断是老师正确还是自己正确,从而帮助学生从看似无趣的教材内容中发现趣,尝到趣。
  例如范读《再别康桥》,读到“那河畔的金柳”时,我故意将“pan”读成“ban”,而且提高声调,有意提醒学生这个地方出错啦。结果还没等我读完,就有学生急不可耐地告诉我:
  “老师,那个字要读‘pan’。”我马上反驳道:“不是读一半吗?为什么要读‘pan’呢?”“老师,有些字是不能读一半的,比如‘蒿’要读‘hao’不能读‘gao’,‘葩’要读‘pa’不能读‘ba’,读一半是对一般情况而言是对的,遇到特殊情况就不灵了。”在这样的勘误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畔”的读音,而且分享了发现、成功的喜悦,大大刺激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 寻美觅趣
  
  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所包含的自然美、音乐美、形象美以及人情美等种种美感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这种“寻美”在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内驱力以及审美需要的作用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表面看这段文字语言非常平实,朴素通俗,但仔细斟酌,某些词语的运用却十分讲究,比如“挡”“央求”。母亲为什么要刻意地“挡”在窗前,并“央求”(央求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儿子?因为背后深藏着母亲的拳拳爱子之心:双腿瘫痪、失去人生坐标的儿子看见窗外飘落的树叶一定会触景生情,联想到生命的凋零,陷入伤感绝望之中,于是母亲不但连忙“挡”住儿子的视线,而且转移注意力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颜。由于生怕儿子不答应,憔悴的脸上便现出“央求”的神色。其实母亲想挡住的岂止是儿子的视线,更是儿子颓唐、灰暗的情感潮流,她是想引导儿子重筑被猝不及防的灾难――瘫痪击溃的心理防线,在人生道路上真正站立起来啊。一个特别的动作,一个非常的神情,其中蕴藏了母亲的多少细心、爱心与良苦用心!实际教学中当我这样披文人情时,全班同学无不心灵震撼,无不被文中的人情美所感动,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着一份无私而又伟大的母爱。
  
  4 征引添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较深刻而又全面的理解,教师应适当地旁征博引。这种征引不仅让学生觉得老师知识渊博,才华横溢,魅力无穷,而且能帮助学生增加知识量,开阔眼界。所征引内容常起到示例的作用,能将复杂而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给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增辉添彩,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兴趣横生。
  例如《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然而学生未必知道这是运用博喻。如果开始就讲博喻概念,必定会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接受。实际教学中,我细细分析这段文字如何博喻:用“明珠”作比,写淡月辉映下的荷花晶莹剔透的光亮;用“星星”作比,写绿叶衬托下的荷花忽明忽暗地闪烁;用“美人”作比,写月下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并征引一些博喻的例子,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乔吉《水仙子・重观瀑布》:“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在这些征引示例的作用下,学生对“博喻”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才告诉学生博喻的概念。
  
  5 对比增趣
  
  语文教师一旦熟悉教材内容,通过对比联系往往能使许多原本少趣甚至无趣且孤立的内容组合,寻找新趣,在探究“横看成岭侧成峰看,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原因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自己的课堂增趣不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比联系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可以认知但可能被忽视的范围内,而不能牵强附会,刻意追求。否则“强扭的瓜不甜”,加重师生的课堂负担,冲淡课堂内容本身原有的味道。
  例如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我就有意识地将该词和本单元的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初中杜牧的诗《赤壁》进行比较联系:从苏词看,苏轼认为周郎功劳最大,“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辛词看,辛弃疾似乎认为孙权功劳最大,“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从杜诗看,杜牧强调外在机遇比人重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赤壁之战中,你认为谁的功劳最大?说说你的理由。”没想到此问一出,学生兴趣盎然。他们主动整理材料,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在对比联系作用下提高了知新温故、温故知新的能力,锻炼了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在一番激烈的唇枪舌剑之后,我告诉他们怀古类的诗词往往是作者借他人之杯酌浇胸中之块垒,是以“古”抒“怀”,通过载体“古”抒发各自的情志或胸襟,故有“古”同而志异。这样因势利导,加深了学生对“怀古”类作品的整体认识。
  (作者单位:鹤山市鹤山一中,广东 鹤山,5297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