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性突破:中学语文必背课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性突破:中学语文必背课文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8:35 影响了:

  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固然离不开崇高的师德和高度的责任感,但是更离不开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教学技艺,尤其是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创意独特、推陈出新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而且能让师生在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尽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本之间多重对话所呈现的语言美、人性美和创造美。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实践探索的新课题,也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性突破的捷径之一。
  
  一、拒绝哗众取宠的“导入”,追求有内涵的“开篇”
  
  新颖、巧妙的导入设计,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历来都被执教者所重视,导入设计更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激趣的基础上,努力追求有内涵的“开篇”――要么巧妙呈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么做教法、学法的指导――让课堂导入成为本堂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不是哗众取宠的附属品。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10多年前莅临我市讲学上示范课,很多细节笔者至今都已淡忘,唯独他精彩的导人还记忆犹新。他上的是一篇古文,首先他请同学们以他念的一首古诗为谜面,猜出他的名字。当学生们在他的循循引导下,为猜出“钱梦龙”三个字而欢呼雀跃时,他乘热打铁,作了这样的课前导人:“同学们真不简单,能根据具体的语境,运用联想和想像,揣测出我的名字。这种揣测的方法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就叫它‘揣测法’吧。当我们学习一篇古文,遇到不懂的字词,一时又不便时,不妨就用这种方法去学习。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这种‘揣测法’去学习一篇古文。”这个导人,不仅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非常自然地作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对学法运用进行了热身,可谓“一石三鸟”,于巧妙中见匠心,堪称有效性导入设计的精妙之作。
  
  二、拒绝“传统”的常规检查。追求“短、平、快”的导学
  
  课前预习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搞好课前预习,就必须抓好课前预习的检查。有效的检查应该立足于当下的教学和后期的导学。这个环节的设计,应该拒绝那种中规中矩的所谓“传统”式的常规检查,代之以有新意、有实效的“短平快”式的导学。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设计中讲究“去”和“留”。
  
  1.“去”,即删去繁杂的检查程序和步骤,在要害处直接点击获取信息。
  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预习时自主感知文本获得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检查应重在选取恰当的形式,于关键处点击,力求省时省力,又重点突出。如教学片段(教学《序言》):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知道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意蕴丰富的哲理故事。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用“这是一个……的故事”来表达你独到的见解。
  生1:这是一个给为人们谋取美好幸福生活而死的先驱者树碑立传的故事。
  生2:这是一个追求新生活的人与守旧老人不断抗争的故事。
  生3:这是一个讲述人们由无知、愚昧到觉醒、抗争,直至最后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这个设计从“整体把握”人手,以“说话”为形式,内涵丰富,操作简便,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为学生预习反馈、自我检查、自我修正、鉴赏他人提供了平台。既尊重了个性解读,又共享了思想精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
  
  2.“留”,即留给学生自由释放“库存”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掌握的知识一般都是常识性的知识,教师大可不讲,而是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里,反馈预习时研读课文、上网、到阅览室查阅课外资料等,互补各自预习时的不足。如教学《红楼梦》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红楼梦》知识知多少”的小知识竞赛活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采用新闻调查的形式,请一同学担任记者,围绕“别里科夫的死因”这一话题,向大家做一番案情调查,以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初步把握。这些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特有的表现欲,激发了成就感。还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课前预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学效率因“留”而得到提高。
  
  三、拒绝形式化提问,追求“精粹”的提问境界
  
  每堂课执教者都免不了给学生提一些问题来探究。问题提得好,探究活动就会以一种呈上升趋势发展的线性结构出现。反之,就会陷入无序、无效的混乱状态之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优化提问设计。问题辐射的面越宽越好,切入口越小越好,语言越精练越好。一旦所提的这些问题解决了,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精粹”是提问的最高境界,而“精粹”的提问,关键在因文因人,依情依理,寻找既能体现文本特点,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作为突破口。如教学《琵琶行》,可以提出以下三个探究性问题:(1)谁识风情物?(2)谁识琵琶声?(3)谁识青衫泪?通过引导学生对(1)(2)问题的探究,解决本课的两个学习难点:一是景物描写对气氛的烘托作用;二是音乐描写表现琵琶女不幸的遭遇和变化的情感。通过对(3)的探究,把握本文的学习重点:通过对琵琶女悲惨身世的描写,表现作者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不仅涵盖了本课学习的重难点,而且考虑了学习者的学情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多元解读,收到良好的效果。
  “精粹”的提问并不意味着提出问题越少越好,相反,应该在设计主要问题的同时,注意设计一系列有牵线搭桥作用的辅助性问题。将教学目标打乱后重整,提炼出最有聚焦性和探究性的若干问题,并通过构建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实现人本之间、师生之间的多重对话,短时高效地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四、拒绝脱离文本的迁移,追求合理的拓展空间
  
  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拓展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达成培养目标。要使拓展训练成为课文学习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必须拒绝搭建空中楼阁,要在夯实课内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追求合理的拓展空间,让学生自然生成新知。具体设计应着重把握好“横”“纵”“延”这三种形式。
  
  1.“横”,指横向拓展。
  即在原材料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变换学习角度,引导学生拓展思维领域,培养发散性思维。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在完成研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将其改写成离别的新诗,也可写成抒发友情的散文,还可以写成爱情小说。这种变读为写的拓展设计,不仅舒张了学习材料内涵的最大值,丰富了作品形象,而且强化了思维培养,尤其使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凸显。
  
  2.“纵”,指纵向拓展。
  即在原材料不变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将有关问题放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背景上来思考,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培养求异思维。比如,学完《鸿门宴》,不少学生都只认为项羽是一个有勇有谋、骄傲自大的人,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我市有位教师就作了这样成功的尝试:学完课文,教师给学生补充介绍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以及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自题诗等材料。然后让学生研讨:以上三位诗人对项羽持什么观点?你认为怎样评价项羽比较客观公平?这个设计避免了学生孤立地看问题和就教材学教材的不良倾向,鼓励学生张扬自我阅读个性――占有资料、分析资料、形成个人见解,有助于学生缜密思维的培养及求异思维习惯的养成。
  
  3.“延”,指延伸拓展。
  延伸性拓展适合文学作品的教学。文学作品向来讲究含蓄,作者在作品中故意留下许多空白,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作必要的补白,便成了学生解读作品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如何通过补白为主的延伸拓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有三种设计:(1)情节上的补白。有的作品或开端,或发展,或结尾情节出现了空白,可以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可让学生补写出刘兰芝遭刘母嫉恨,直至被休遣归的事件原因。(2)情感上的补白。有的作品作者故意欲言又止,造成情感表白上的空白,可以引导学生依据特定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物独特的性格身份,将空白的情感明朗化、透明化,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听了祥林嫂被婆家抢回去之后,说“可恶!然而……”对于这句话里省略号所隐含的复杂的情感,可以鼓励学生七嘴八舌放胆脱口说出。(3)细节上的补白。有的作品是文言文,讲究炼字、炼句,概括力极强,形成了细节上的空白。可以让学生在通晓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空白的细节生动形象地进行扩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如《勾践灭吴》“……越人饰美人,纳之太宰,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资于此者将进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太宰受贿后的心理和做法。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性的突破,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努力做到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教师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