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_英语学习中应注意的英汉思维模式差异
 

_英语学习中应注意的英汉思维模式差异

发布时间:2019-01-21 04:11:11 影响了:

  摘要:在公共外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了解英汉思维差异的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通过了解思维差异,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差异的生成机制;通过了解语言差异,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思维差异。学生的这种努力换来的是英语理解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最终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英语传递信息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思维;思维模式差异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东西方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很容易犯“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错误。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培养学生洞察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差异,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最终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英语传递信息的目的。
  英汉民族不仅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还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思维风格等,这些思维差异会进一步导致人们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一、英语民族倾向于客体思维方式,汉民族则注重主体思维方式
  
   英语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教授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因此,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例如:It appeared to me that ... It occurred to me that ...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作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所以汉语是主体突出的语言,常以有生命名词作主语,多用主动语态。受此影响,我国学生遣词造句时总是从说话者出发,喜欢用“We think ...”“I hope ... ”等句型结构。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This proposal was generally considered impractical. We generally considered this proposal impractical.(我们都认为这个方案不切实际)显然前一个句子的语气平和委婉,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更客观公正,让人易于接受,而后一个句子的主观色彩相对浓厚。
  
   二、英式思维概括抽象,汉式思维形象直观
  
   抽象思维通常撇开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其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达到抽象。形象思维的表达手段则是使用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等表达。英语民族比较注重抽象思维,而汉民族则注重形象思维。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
   1.英语用词倾向于虚,汉语用词倾向于实。英语用词倾向于使用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内容,借物言志。我们比较下面两组句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①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② As you sow, so you’ll reap.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动词、名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不同。思维的抽象性导致英语的名词化倾向,形成了以静态为主的语言特色,进而产生介词优势,使英语显得虚、静、抽象。汉语中多动词连用,甚至一个句子里可按序排列出现多个动词,所以汉语显得实、动、具体。例如:① He didn’t let me in. (他不让我进来)② The book is totally beyond me.(这本书太难了,我看不懂)
  3.用词搭配方式不同。由于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处理汉英词组转换时经常沿袭汉语的形象思维方式,根据汉语意思套用英语单词。例如:①表达“接电话”,“receive the phone”是错误的,“answer the phone”才是正确的;②表达“拥挤的交通”,“the crowded traffic”是错误的,“the busy / heavy traffic”才是正确的;③表达“身体状况良好”,“good body condition”是错误的,“in good shape / form”才是正确的。
  
   三、英式思维是理性的,汉式思维是感性的
  
   英语民族注重理性思维,其措辞讲求“真”和以理服人,较少使用修饰词。而汉民族思维是感性的,强调以情动人,喜欢用华丽的辞藻来加强语气。这种词义冗余的现象是中式英语的主要特征之一。冗余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而其中最典型的是名词冗余和动词冗余。
   1. 名词冗余。在中式英语里,大部分多余的名词都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和冠词或介词一起出现在短语中。删除这些名词时,也应该把这些冠词或介词一起删除。例如:表达“我们必须加速教育改革的步伐”,“We must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ducational reform”是错误的,“We must accelerate educational reform”才是正确的。
   2. 动词冗余。中式英语里的大多数冗余动词通常出现在“冗余动词+名词”的短语中。这些冗词看起来是有用的,也是可以容忍的,因为它们在语法上是正确的。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将这些冗词删掉,做到句无冗词、段无冗句。例如:表达“我们必须改进我们的工作”,“we must make an improvement in our work”是错误的,“we must improve our work”才是正确的。
  
   四、英式思维重视形式逻辑,汉式思维重视辩证关系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立。西方人理性思维发达,思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非常重视形式逻辑。汉民族直觉思维发达,思维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和直观性,因而更加重视辩证思维。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性的、多样的,大多数句子之间用连接词if, because, although, while等明确表达出来,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而汉语重意合,其行文按照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或事情的因果逻辑关系逐句展开,分句之间以意相连,层层铺开,似乎结构松散,推理不太严密,往往表现为简单句或并列句大量堆积。因此,中国学生在布局谋篇时写出如下的英文也就不足为奇了:My mother is a waitress. She works in a restaurant. She has some good habits. She eats vegetables everyday. She drinks milk everyday.以这个句子为例,它是由几个简单句组成的,读起来单调乏味,缺乏感染力。这个句子通过变换句式可改为:My mother is a waitress who works in a restaurant. She has some good habits such as eating vegetables and drinking milk every day. 改后的句子读起来令人回味。
  
   五、英语民族是直线型思维,汉民族是螺旋型思维
  
   美国学者卡普兰认为,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的,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思维方式不同,写文章的重点信息布局也就各异,信息的传递也会受到影响。英语民族的人们写文章时通常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前面,然后陈述次要信息,即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从观点到案例,句子呈“树形”结构。例如:English i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glish is spoken by pilots and airport control operators on all the airways of the world. Over 70 percent of the world’s mail is written in English. More than 60 percent of the world’s radio programs are in English.而汉语则采用螺旋型的段落发展结构,其语篇结构属归纳型,即先交代细节或举例说明,然后逐渐引出结论,最后以总结归纳结尾,句子呈“竹型”结构。因此,在用英语写作时,有些中国学生沿用汉语的段落发展方法,这样的英语作文很难被读者认可,很可能被认为文理不通、缺乏连贯性。
  英语学习者需要用心去揣摩和感悟英汉两种语言所涵盖的思维模式差异。学习一门语言却不知其思维特点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了解英汉思维差异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当然,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是紧密联系的。通过了解思维差异,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差异的生成机制;通过了解语言差异,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思维差异。学生的这种努力换来的是英语理解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最终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英语传递信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龚爱华.思维方式差异与汉英翻译[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唐祥金.英美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词汇中的映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
  责编:思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