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女子高校模拟器2018 [女子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探索]
 

女子高校模拟器2018 [女子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19-01-21 04:11:09 影响了:

  摘要:女性文学课程在突出女性性别文化特色和强化女性性别意识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职责,当下我国女性文学教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应将女性文学特色课程的设置与女子高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结合起来,确定更适合女大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真正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女性文学;课程;教学
  
  一、女性文学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概述
  
  女性文学是当今文坛的热门话题,我国关于“女性文学”的研究迄今已近30年。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开始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译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开始出现女性文学研究方面的课题;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学科意识进一步趋于自觉,许多高校开始开设女性文学专题课。进入21世纪以来,女性文学学科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女性文学不仅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校的相关专业,还成为高校研究生的主攻方向之一,进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教学体系。
  然而,从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和学科研究等方面看,女性文学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即使在女子高校,女性文学课程的影响也相当有限。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公办女子大学之一,将女性文学作为特色课程引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女性文学课程是女性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这门课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女大学生学习女性文学的现状,探讨女子高校女性文学课程的设置和建设,研究女性文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并探寻女性文学教学与提升女大学生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
  
  二、女子高校女性文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研究的意义
  
  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明确支持性别问题研究,这就给女性文学课程设置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依据。
  1.女性文学课程在突出女性性别文化特色和强化女性性别意识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职责
  性别意识的导入与主张是女性文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全球传播,女性文学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现象,而是引入了具有性别文化意味的探寻。女性主义质疑且批判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世界,帮助我们重新检视人文历史中的象征建构,尤其是性别造成的差异,并对千百年来占据文学史主流的男性创作展开多方面的性别分析,纠正传统文学书写和文学批评中的性别偏见。女性文学课程也可以促进研究者性别观念的更新,吸引更多研究者深入理解在文学研究中引入性别视角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学、文化、历史中渗透的性别因素现象,更新学生的性别观念,引导学生对两性的正确理解,从而更有效地批判男权文化把女性客体化的霸权意识,也避免了女性主义批评中所可能产生的偏执性。
  2.女性文学课程在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功能
  当代女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思想多元化时代,如何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现代女性意识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现代女性以文学书写的方式表达自我,改变了千百年来男权话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促进了两性平等的话语环境与文化思想的建构。女性文学课程教学不但能使女大学生在学习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提高其自立意识,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女性自身的性别意识,使女大学生在当今现实的社会关系中重新叩问性别的意义,用女性的眼光来重新认识、审视自己,在个人的爱情、事业的选择中高扬女性的人格。同时,文学独有的审美特性又可以使女大学生浸润在智慧、博大以及充满美感和哲思的知识海洋里,可以说,女性书写细腻与独特的感觉方式也是女性解放自身并建构自我的一种审美方式。
  3.女性文学课程的建设和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女性文学理论和女性特色教育理论
  在我国,女性文学在学界至今仍未得到准确的界定,在很多时候仍被认为是男性主体的既定文学传统在某种历史语境下出于大度而给定的一个席位。这导致部分高校在开设此课程时仅将女性文学与普通文学欣赏等课程同等看待,教师在教学时选用的教材、采用的教学组织方式等都无法真正突出女性性别教育的特色。教师可以通过研究该课题确定教学方式,探讨如何更好地突出女性性别文化特色,使女大学生了解女性文学的内涵,深化女大学生对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历程的认识,并将此知识内化为一种人文精神。这些都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女性文学理论和女性性别特色教育理论。
  
  三、我国女子高校女性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近些年,国内不少高校特别是女子高校的一些教师在女性文学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女性文学教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空白状态。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公办的女子高校,为凸显女性教学特色,设置了一系列女性特色课程,包括女性学、女性心理学、女性文学欣赏等课程。女性文学课程作为学院的特色课程之一,拥有众多的教学对象。尽管如此,该院女性文学的教学现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女性文学课程虽已开设,但在教材的选用、授课的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据调查显示:有部分学生是为了个人兴趣而选修女性文学课程,也有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凑足学分而选修女性文学课程,大部分学生对女性文学的概念认识模糊。关于女性文学的内涵,学生的理解亦模棱两可,有部分学生认为女性文学应以强化女性意识为主,有部分学生则认为女性文学应突出女性不同于男性的文学创作特征,强调女性特征、女性风格。对学院选用的教材,大多数学生认为一般,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不好。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大部分教师选择自行编写讲义的方式,因此课程讲授的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以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完该课程后收获不大,仅仅拿到相应的学分而已。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女性文学课程的认知和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无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加深对女性文学的理解,更无法将女性文学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质。
  
  四、女性文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学者乔以刚在《关于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建设的理论思考》一文中指出,女性文学课程应当是女性、文学、文化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应以女性为主体、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化为基石。这说明,应将女性文学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探寻女性文学的多样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要求相关教育研究者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1.明确女性文学课程的文学属性
  女性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基本性质应当是文学的、审美的,特别是女性文学研究一直深受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属于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研究,但它始终植根于文学这一大的学科领域。文学本身是审美的,因此女性文学的教学在强调性别因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或抛弃艺术审美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不宜将一些仅高呼女性解放甚至侧重于把以政治化的男性类特性作为女性解放标准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也不宜对女性创作仅从女性特征、女性风格之类的角度进行简单概括,而应将女性文学置于文学发展的大系统中,考察其审美特征,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文学审美价值、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作品,才能进入女性文学的范畴。
  2.发展女性文学的性别教学视角
  前面讲过,女性文学课程与一般文学欣赏课程都属于“文学”这个大的范畴,具有文学审美的特性。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女性文学研究的视角应区别于一般文学研究所取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眼光。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宜采用普通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方式,简单地从文学流派、文体、作家作品分析等方面进行教学,而应将性别范畴引入教学,通过阅读分析文学作品来培养女性自觉思考意识,抵制以男性为思考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站在鲜明的女性人文精神立场上,精选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及其作品,帮助学生纠正传统文学史书写和文学批评中的性别偏见,挖掘和认识女性文学的传统,重新评价女性创作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运用性别视角解读文学作品,还要注意完整性和综合性,即从女性视角出发,重新认识和解读由男性创作的文学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性别视角出发,重新解读和思考男性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女性历史的书写的影响,使学生客观认识女性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避免将女性主义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性别对抗,将女性写作的内涵片面地理解为身体写作、性隐私写作。在倡导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的基础上,应包含女性主义立场对男性合理生命逻辑的尊重,避免女性主义的偏执性。
  3.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女性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确定相应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授课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模块教学的形式,例如: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模块,主要讲述女性文学学科的发展、西方女性思潮的发展等;古代女性文学模块,精选一些被文学史遗忘的女性作家的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女性被封建文化所压抑的文学创作史,引导学生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现当代女性文学模块,介绍现代女性文学作家群,考察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历程,包括客观解读“当代美女作家现象”等。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层次,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从议题出发,在具体的篇章中设计不同的议题。例如:在讲到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时,可设计“女性身体写作、性隐私写作与男权文化的性别指认的关系”这一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并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当前女性所处的时代背景明确女性文学的性别文化内涵以及女性文学批评应具有的视野,树立两性平等观。教师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会阅读、分析和思考以外尝试创意写作,呈现女性经验。
  面对教材选择有限的局面,高校应尽可能选择适合本土教学的教材,也可邀请相关专家设计女性主义议题,集合女性文学教学研究者的教学研究经验,收集课程设计、书目与教学心得,最终编撰成教学手册,供教师参考。
  女性文学作为性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已呈现在我们面前。不管是女性文学的理论研究、课程研究,还是学科建设,都需要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应将女性文学课程的设置与女子高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结合起来,确定更适合女大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强化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发掘女大学生的性别优势,使女大学生了解女性文学的内涵,并将它内化为一种人文精神,从而真正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乔以刚.论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李秀兰.浅议女子大学建设女性文学课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2).
  [3]王侃.女性文学内涵和视野[J].文学评论,1998,(6).
  [4]乔以刚.关于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建设的理论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05,(3).
  责编:赵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