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话题: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讲坛】高等教育热点
 

【话题: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讲坛】高等教育热点

发布时间:2019-01-21 04:14:34 影响了:

  “关注高等教育,关爱高校师生”是本刊一直坚守的办刊宗旨。相对于“关注高等教育”来说,“关爱高校师生”落实在现实之中显得更困难一些,但这是彰显杂志时代内涵、人文情怀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方面,是“关注”的目的。办刊5年来,我们始终在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平衡,以期在赏心悦目和发人深思中发挥媒体的最大价值。“关爱高校师生”的价值追求落实到现实中,就是从各个层面关注高校师生面临的困惑,反映更广大师生的现实境况和理性思考。于是,本刊从2006年第11期起开设《话题》栏目。《话题》的追求是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只要是高校师生密切关注的问题,不管它多么小,都值得我们用心探讨。而且,在这本杂志中,这是唯一不给作者身份设限的栏目。无论是高校领导、教育专家、社会学者,还是普通教师、普通学生,只要对话题的探讨饱含责任感、富有建设性,我们都会为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我们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广大师生的话语和思考都应该有充分展示的地方。
  既然是“话题”,就要求其有一定的时效性。2006年第11期《话题》栏目关注的是当时高校师生热切讨论的“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改革”。这期《话题》通过“背景新闻”“新闻解读”“一线声音”等板块,透过孟彩云、赵传文等一线教师的《准确把握新教材 真正提高实效性》《思政课改革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谈》等文章表达了教师对思政课改革的新思考,为更多的教师理解思政课改革思想提供了新视角。没有时效性,就不能称其为“话题”,因为师生关注的就是我们关注的。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指出,要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制度。顿时,师范生免费话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本刊2007年第3期《话题》栏目以《师范生免费教育重回中国大学》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这项政策的深远影响。在策划中,我们把“话题”分为“学者解读”“代表感言”“师院传真”“基层民声”四个部分。在“学者解读”部分,我们刊发了河南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撰写的《高校收费制度调整的先声》;在“代表感言”部分,我们刊发了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胡大白撰写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应中西部优先》;在“师院传真”部分,我们刊发了河南省一些师范院校领导的思考《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师范生免费教育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我们将始终强化师范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师范生免费教育应逐步在全国推广》《免费政策有助于提高师范生质量》;在“基层民声”部分,我们刊发了高三教师赵永安的感受《师范生免费教育乃利国利民之举》、高三学生吴志斌的心声《师范生免费教育让我们信心倍增》、学生家长黄喜成的心情《师范生免费教育:家长永久的期待》。这期杂志出版后,很多读者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表达了对《话题》栏目形式和内容的认可。《话题》栏目的很多策划都是紧贴高校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不同声音”中寻求“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思考”。2007年第7期的《大学生全面开设语文课的忧虑和期待》、2007年第10期的《大学新生,该如何走进生活》、2008年第1期的《“国学热”,该如何发展下去?》、2008年第3期的《本科毕业论文:想说爱你不容易》、2009年第3期的《谁当学生干部?》、2009年第5期的《让本科毕业生“回炉”高职成为时尚?》、2009年第7期的《如何加固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心理基石》、2009年第11期《大学生社团活动只是新生的狂欢?》、2010年第3期的《如何破解研究生培养“围城”困境》等无不承袭着追求时效性和建设性平衡的风格。
  当然,有些“话题”的时效是很长的,甚至将伴随高等教育发展的始终,如《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2007年第1期)《今日,何为中国大学精神》(2008年第10期)等。但是在特定时期探讨这些话题却有着特殊的意义。2008年10月,武汉大学“出炉”了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研报告”。报告中,关于阅读这一项,武侠、科幻推理和娱乐时尚类书报分别排在前三位,而古典名著的受欢迎程度仅为12.2%。大学生在遭遇“浅阅读”时代。其实,“浅阅读”问题始终伴随着每个时代的大学生,但是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浅阅读”问题更让我们担忧。怀着对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的忧虑心情,我们在2009年第1期精心策划了《不可遏止的大学生“浅阅读”?》。透过周金声教授的《破解大学生“浅阅读”》、胡山林教授的《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青年教师舒锋的《“浅阅读”或是宿命 “空心化”理当抗拒》唤起人们对于当代大学生“浅阅读”潮流的关注和深思,同时透过这些理性的讨论给高等教育工作者一些启示。我们认为,虽然这样的话题凸显不出很强的时效性,却值得我们负责任地用心探讨。我们不仅仅取悦人们的眼球,还要滋润人们的心灵。所以,我们策划了一系列时效性不强,却迫切值得探讨的话题:2007年第11期的《学生评教,镜子?绳子?》,2008年第7期的《大学里,传统师生关系走向何方?》,2009年第10期的《如何上好大学生理想信念课》……
  可以说,“话题”每期在变,而其价值追求从未改变。
  责编:思 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