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之痛]硕士研究生学制几年
 

[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之痛]硕士研究生学制几年

发布时间:2019-01-25 04:59:10 影响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从2007年起取消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全面改回三年制,关于研究生学制改革的讨论又一度甚嚣尘上      给予市场在研究生学制改革中的决定权
  
  两年?三年?这是个问题。
  在这一问题的背后,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研究生质量、研究生就业、我国人才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与高校、学生、市场三方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
  然而,无论是在今天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理性回归”将研究生学制还原成三年,还是02年起国内大部分高校纷纷改弦易辙把研究生学制浓缩为两年,高校、学生关于学制的意见频频出现,市场却处于缺位状态――既没有关于研究生学制的市场调查,也没有具有代表性的用人单位发表的相关意见,有的只是语焉不详的几句“两年制研究生就业尴尬”――未明确尴尬的到底是哪些方面、哪些领域以及为什么尴尬。
  研究生学制改革首先考虑高校、学生的意见无可厚非,毕竟高校是培养主体,在研究生培养中所需的师资、设备等方面掌握着大量的信息,也最有发言权,学生是改革的又一重大利益相关者,改革者有义务也必须重视他们的建议。
  研究生就业流向的主体――市场被改革者忽略了,两年制研究生“滞销”的事实向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研究生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断层。研究生的“买主”――市场的声音才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市场经济条件下,顾客是上帝这一经典原则影响教育培养模式也不是没有先例,大量技工学校应运而生的事例就是证明,而这一影响不仅满足了用人市场的需求,还给技工学校、学生带来甜头。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与普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不可同日而语,但技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市场意见值得借鉴。
  目前我国研究生流向主要有两个: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与就业。前者侧重具有科研能力的学术性人才,而后者更重视具备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
  据2003年统计数字表明,全国培养的94万研究生中,有超过2/3的人主要在经济产业部门就业,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部门对应用性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继续攀升。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见就非同小可,毕竟高校培养出来的大部分研究生也必须接受市场这个“婆家”的检验,甚至市场欢迎与否成为了研究生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无视顾客意见的企业能做大做强,同样的道理,如果研究生的培养不顾市场的意见,那么不管是三年制还是两年制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制的长短不仅是时间问题,两年制与质量低下就业难之间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同样三年制也无法给予研究生的光明未来一个坚定的保障,一切还在于不同年制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
  
  教育改革难走“回头路”
  
  对于研究生是三年制好还是两年制好,学生老师看法不一。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校方的做法欠妥。已经从心理上接纳两年制培养模式的2007级研究生,自然不希望看到学制改回到三年。不论学校的出发点如何,这一行为实际上已经对学生的权益构成了侵犯,相当于单方面撕毁了入学前达成的“协议”。
  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对硕士研究生实行或试行两年制培养模式。时隔数年,部分高校悄悄地全部或将一批专业又改回了“三年制”。
  显然,从两年制回归到三年制,完全是学校面对教育质量下降做出的被动反应,更何况单纯地延长学制,并不能将高校的教学水平重新拉回到5年前,而试图借此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更是不可能。因为,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关键不在于毕业生专业知识积累不够,而是剩余人才积累过多。
  何谓“剩余人才”?就是那些学有所成却无处可用的人才。过去,高校的就业中心只看重买卖性质的劳动关系能否建立,却忽视了多渠道分流人才,而就业难的症结恰恰在于劳动力资源分配不合理,人才流动存在障碍。而正在起草的促进就业法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从另一角度讲,学校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适应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人才,与协调各学科均衡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中找到平衡。让学生在学校里多呆一年,不如让他们及早走入社会、去适应迟早都要面对的挑战。在大学生开始面对现实、放低就业姿态的今天,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竞争的技能比单纯向其灌输专业知识更为重要。
  相比于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理念应最具开放性、教学方式也理应最为多元化,但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国内的研究生教育还停留在大规模批量生产的阶段,缺乏足够的个性化。同一个导师、同样的教学要求,如果再加上学制的延长,真不知道走出校门后,研究生还有多少独特的个性可以保留?
  学制改革本无所谓对错,只是改革难以承受走“回头路”所产生的剧痛。教育不是试验田,学生也非试验品,教育事业的进步不应以牺牲学生的利益为代价,他们的受教育阶段相比于教育本身漫长的探索是短暂的,但却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学校在改弦更张的时候也应当三思而后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