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中美生态文学思想起源探析
 

中美生态文学思想起源探析

发布时间:2019-01-27 04:20:29 影响了:

  内容摘要:对生态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古代。中美古代生态思想受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影响各有特色。在工业化时代社会危机加重的同时,精神危机也愈加明显。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于是整个世界范围内,生态思想和文学迅速壮大,人们对解决危机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思想 生态文学 精神危机 和谐
  
  一.美国生态文学思想起源
  
  1.印第安人的朴素生态思想。印第安人的声音是美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它就没有真正的美国文学。印第安人的祖先通过感受这片土地上的山川风物,并将这种感受形诸语言,通过口头相传传于后世,这就是美国文学的开始。他们的文学内容包括歌谣、祷文、咒文、预兆、谜语和故事等等。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他们崇拜自然,对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怀有敬畏的态度。他们的神话功能不仅能引起人们对神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还有对宇宙中无法解释的神秘力量的敬畏。本质上,这种敬畏揭示出的是伟大的自然界对渺小无助的人的影响,人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的地位以及世间万物与人的联系。他们认为人类是“从地面的小孔小洞中升至地面”,慢慢学会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世间万物都息息相关。印第安人的神话里包含了最基本、最朴素的生态观念。可以说印第安人在对人自然的认识上和关系的处理上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要学习这个民族“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印第安人的文学虽然只是口头相传,但是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对美国文学及生态思想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2.***对美国生态文学思想的影响。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大片的原野、丛林和一场肥沃的土地”,其后信仰***的欧洲人陆续登上了这个“伊甸园”。《佛吉尼亚新发现土地简短而真实的报告》、《路易斯安那概况》等纪实性文学作品陆续出版,这些文学代表着广义的美国文学中存在的一种新的倾向――种与地理环境紧密结合的文学。在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我与大自然的融合,个性与环境的交融”。
  有一些诗歌明显受到《圣经》的影响,例如《百慕大》中这样描绘:“他把我们安放在芳草如茵的大地上;使我们不受风暴的威胁。它带给我们永恒的春天,这是一切都光辉灿烂的春天……”当时这种神话的精神充满的了无数牧师的布道文。他们呼唤殖民者认识美国使命的神圣性,因为它是上帝在荒野中建立的新伊甸园,新以色列,新迦南或者新耶路撒冷。对他们来说,新英格兰是地理环境,《圣经》和上帝精神的三位一体。
  ***长期以来都对美国的文学和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如东方的《论语》、《道德经》等不朽之作,《圣经》所承载的***教义和思想一直影响着美国人的生活、文学和艺术的创作。基督的教义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张影响着美国对人与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人们对***与生态危机的关系科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和生态思想在宗教学与环境哲学的学科背景下对生态危机的出现进行其中一个视角的阐释。
  
  二.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
  
  1.儒家的生态思想。在《论语》中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孔子将人与自然的审美智慧和道德智慧统一于生态智慧的内涵。孔子用带有生态意识的审美视角来审视和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人们应该在愉悦的、自在自由的“乐”中建立起人与人、自然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关系。孔子用这种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生态智慧来感悟自然,将人的善和美的本质内容融和在自然之中,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的道德关系、审美关系和生态关系。
  2.道家的生态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和后来的庄子提出了以“真”为核心概念的美学和哲学思想,比儒家更关注自然和世界,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比如,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这一主张,该主张阐明了道家思想鼻祖对自然的态度,即万物源于道,源于自然。人作为自然的一小部分,不仅源于和依靠自然,所以要让自己与自然相融合。这种思想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
  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很早就将美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并追求一种单纯和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先秦时期的墨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各种学派的思想大多与儒道两家的思想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并以儒道两家的思想为源泉。从他们的思想里,基本上都能找到探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这些思想家往往认为人的生命与自然万物的生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与自然彼此相互联系、相互生成,是一个活的整体。从他们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活的整体作为人类的母体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存在着简单化的整体性、联系性、生成性和节律性的生态智慧。同时,他们也看到这个具有着整体性、联系性、生成性和节律性智慧的人类母体中也蕴含着丰富多样的美,并深刻地决定着美的内容、形式和发展方向。
  3.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完善和发展。到了汉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又提高了一步。王充在继承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观点,将“气”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本身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由于天地之气不断地流动和相互融合,自然界中的万物才得以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王充在《论衡・物势》中写道:“然则人生于天地也,犹鱼之于渊,蛆虱之于人也,因气而生,种类相产。万物生天地之间,皆一实也。”这里,一方面王充明确的肯定了“气”是人与自然万物本身具有的生命之流。另一方面王充又将“气”看作一种流动于人与自然万物之中的生命之流。正是人与自然之间通过生命之气这个媒介不断地相互融合,使人类与自然不断地自我生成和发展,最终使人与自然成为一个整体。
  汉代儒家大师董仲舒在《王道通三》中写道:“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举凡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在此,可以看出董仲舒继承了孔子“尽善尽美”的美善一体思想,认为仁与美是分不开的。同时,董仲舒又在吸收道家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学思想基础上,着重发展了孔子“仁者乐山”的思想,提出了“仁之美者在于天”的美学思想,肯定“仁”和“美”源于自然万物本身,自然万物内在的具有“仁”和“美”的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的中对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于古代政治和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多种原因,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正空前被激化。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成为当代世界范围的困惑。如何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一大主题。一些学者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把目光投向了古代,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这一背景下,“天人合一”与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认为,“天人合一”的基本含义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对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三.当代中美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学的迅速发展
  
  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学的迅速发展的起因。存在决定意识,生态思想和文学迅速发展是深受存在决定的。尤其是一个世纪以来,整个世界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业化进程造成了现代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疯狂地追逐物质利益,欲望不断膨胀。他们以统治者的姿态君临自然,从而导致环境恶化,使资源匮乏。在如此可怕的困境面前,人们认识到了生态危机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以人性关怀为己任的文学自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全球范围内越来越高涨的生态文学思潮就是这种反应的集中表现。
  “生态”不仅仅是指描写生态或自然,而是指这类文学是“生态的”―是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的。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标准,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它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来反映现代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表现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层的精神危机,对自然、人、宇宙的整个生命系统中处于存在困境的生命进行审美关照和道德关怀,呼唤人与自然、他人、宇宙相互融洽和谐,从而达到自由与美的诗意存在的文学。
  1.中美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学的崛起 1962年美国女作家卡森的长篇报告文学《寂静的春天》的问世标志着生态文学时代的到来,即作家自觉地表达生态意识、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美、英、法等国家纷纷出现各种体裁的生态文学作品,生态文学批评也相应兴盛起来。
  中国的生态文学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台湾,80年代中期,大陆文学界亦见生态意识的觉醒。近年来,生态文学思潮可谓形成。各级环保部门纷纷疾呼文学家将自己的写作向这方面倾斜;专门发表生态作品的文学刊物也已出现;最为可喜的是,一些作家走出书斋、走进自然,被称为生态文学家。
  2.生态文学研究的意义纵观人类文学发展史,我们能够找到答案。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关心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前途命运。从古希腊悲剧到现代主义文学,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抒性灵”等主张到“伤痕”、“寻根”等文学,都鲜明地表现了文学关心人的本性。历史上,每当人不能高扬尊严和价值时,文学就以自己的方式张扬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与个性。
  生态文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生态危机、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培育大众的生态意识及健康的消费观、发展观,从而促进自然、社会、人的精神世界三重生态的和谐发展。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与自然的和解”同“人类本身的和解”是相辅相成的。现代生态哲学家与伦理学家也认为人与人的不平等、人对人的欺压同人与自然的不平等、人对自然的榨取是互为因果的。
  生态文学的意义还在于,它为古代生态思想资源的“古为今用”提供了契机。像“天人合一”、“物无贵贱”、“用物以度”等思想,在生态文学创作与研究中被一再提及;像谢灵运、王维等古代诗人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被一再强调。另一方面,今天的生态文学创作与研究也因为有了古代思想的渗透、古代作品的参照,而获得了更加丰厚、深重的意义。
  为中西交流、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真正的社会公共性话语开辟了渠道,是生态文学的另一大意义。《寂静的春天》等一大批西方生态文学作品陆续被译成了中文;中国的生态文学作品也在西方得到了重视,今年年初,山西生态作家哲夫的十卷本《哲夫文集》已由美国联邦书局向全球发行;孔孟老庄思想中所蕴含的东方生态智慧被西方生态人奉若至宝。也许,在生态文学时代,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将不再是虚妄的期盼。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学研究概论-欧美生态文学研究丛书》,学林出版社,2008年
  [3]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2007年
  [4]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 中南大学学报,2004年
  [5]蕾切尔.卡孙.《寂静的春天》.1962年
  [6]方军.论生态文学.中南大学学报。2003年
  
  刘永安,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张凤华,辽宁凌源市瓦房店中学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