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弦外之音”成就精彩课堂]成就精彩课堂
 

[“弦外之音”成就精彩课堂]成就精彩课堂

发布时间:2019-02-02 03:53:59 影响了:

  《品德与社会》课要求学生说真话,有调查,有实践,课堂双边活动因此而增多。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在融洽的氛围之中变得快乐而自信。但是,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却常常出现“弦外之音”,使教师感到手足无措,值得深思。
  笔者在执教浙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可爱的社区人》时曾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片断。
  [情景再现]学生对自己所在小区进行了调查,并带来了一张张照片、图片和一些文字资料。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自己小区的美丽,议论着自己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可这时,我看到了一组学生在神秘地交谈,他们有时露出惊讶的神色,有时又嘻嘻哈哈。于是,我走过去,请那位小组负责人站起来说说他们调查到的情况。负责人扭扭捏捏地说:“我们小区的保安打人,我那天还看到他拿扫把打别人呢!据说是因为小区里停车的问题。有的人在小区里乱停车,而保安是收费的,反正乱七八糟的,没有像书上说的那么好。”“哈哈……”教室里一阵哄笑。
  是呀,前面大家都在称赞我们的社区有多么美丽,多么和谐,现在竟然冒出来个拿扫把打人的保安,这不是与课堂教学的目标格格不入吗?再想想现实生活,这两年三墩地区的一些小区确实出现过“偷盗事件”、“环保事件”、“小区保安打人事件”,学生通过调查自然也会了解到这样的事实。小区管理问题对他们来说确实是颇具新闻性的话题。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这句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此次出现的“弦外之音”不正是展现我教学机智的时候吗?既然“弦外之音”已经响起,我就不应该漠视,而应该想办法认真地加以引导、点拨和匡正,以帮助学生反省思考,将学生引向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实况]“好的,你有一双慧眼,看到了小区不和谐的一面。小区里乱停车、乱收费、素质差的现象确实存在。”我肯定地说。一石激起千层浪,班级里一下子乱了锅。有的说:“我们小区有的人乱倒垃圾。”有的说:“上次我还听妈妈说有的人不交管理费,连煤气费也不愿意交。”有的说:“我们小区经常有小偷来偷电瓶车什么的,我家就被偷过一辆!”……看来,这“弦外之音”的确有因,我该如何顺水推舟把这一热点化为课堂有用的生成资源,再让孩子们运用到实践中呢?
  “那么,我们的小区真的一无是处吗?”我说。教室里的议论声突然少了,有几只小手举起来了。“那倒不是,毕竟有了保安,安全多了,也方便多了,我的小自行车没气了,都是在保安室打的。”“虽然有的人乱倒垃圾,可清洁工阿姨还是会清理掉,所以小区还是比较干净的。”……“可是这种不和谐现象还是存在的,有没有办法可以让它减少些或者消灭呢?”我试探着问。学生们陷入了思考。过了一会儿,小手又举起来了:“老师,我想,在小区里多张贴些公益广告语。让大家都来看看,可能会好些。”“真棒,你的点子很好。”“老师,我可以建议小区的领导或者居委会让保安参加培训,让他们耐心些。”“我想,有了这样的培训,那个拿扫把的保安一定不会这么粗鲁的,你说得很对!”“我觉得如果小偷多,可以多加一些监控器,这样小偷就不敢来了。”
  [情景延伸]此时的弦外之音已经被学生那颗正直的心所融化,教学中的“顺水推舟”也成了我课堂上的亮点。可我还不满足,我说:“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来做做社区的‘老娘舅’,可以为社区出谋划策。比如,可以拟几条公益广告语,说说保安培训班该培训哪些内容,同一小区的同学还可以商量商量监控器装在哪些位置比较合适,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下节课我们就来举行‘我是小区老娘舅’的演说活动。”这下,教室里又热闹了起来,这份热闹让我十分欢喜……
  [案例反思]有人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而学生的“弦外之音”则是课堂上的宝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使课堂局面处于一时难堪的境地,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师生通过集体查争议、思争议、辩争议活动就会获得许多新的启迪。这不但需要教师有沉着冷静的心态和从容应变的机智,更需要教师牢固树立“错误”资源意识。对学生来说,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争议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教师来说更是一次发挥能力的机遇,如果妥善处理,则会变争议为资源,使课堂更加精彩。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笔者也有许多收获。
  第一,巧点“弦外之音”,深度“挖掘精彩”。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的“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笔者的肯定使学生放心大胆地说出了小区的“坏话”。因为这些“弦外之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实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摆正位子,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才可以引导他们真正地走进生活,让他们的心灵更纯洁。当出现“弦外之音”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巧妙诱导,春风化雨,适当点拨,使他们感悟并纠正自己错误的想法。“那么,我们的小区真的一无是处吗?”这一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向深层次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寻找出可爱的社区人”。笔者顺水推舟,一会儿肯定,一会儿提问,一会儿又使劲表扬他们的建议。正是有了这样顺水推舟的“巧点”,“不和谐社区”的社会热点才会被学生重视起来,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巧点”,学生的灵感才会凸显,争做社区小主人的积极价值观也才会真正被激发出来,课堂才会越变越精彩。
  第二,巧引“弦外之音”,深思“放大精彩”。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不是实施计划、教案,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课程内容持续生存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课堂上,也许这些“弦外之音”只属于一两个人的细节问题,但也不容忽视。因为作为“关键性的细节”,它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抓住它,并运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充分地利用它,那么必定会影响整体,甚至会影响孩子漫长的一生。“可是这种不和谐现象还是存在的,有没有办法可以让它减少或者消灭呢?”笔者通过提出这样的疑问,引发学生陷入深思。就此,“如何面对现实,做可爱的社区人”这一管理问题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小脑袋一转,问题就不是很棘手了,精彩的课堂继续着。
  第三,巧化“弦外之音”,引导“走向精彩”。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提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景延伸中,笔者在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节课我们来当当‘小区老娘舅’,大家来说说如何管理小区。”这一话题原本不在教学预设中,但这样的“巧化”是十分必要的,它恰恰顺应了新课程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自己的独特评价和探究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应是动态的感悟、积累、实践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笔者通过巧妙转化问题,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巧点、巧引、巧化“弦外之音”是造就成功课堂的有效方法,更是教师教学机智的重要体现。教师应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将“弦外之音”转化为教学中的精彩内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