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农村初中留守少年辍学问题研究】辍学少年
 

【农村初中留守少年辍学问题研究】辍学少年

发布时间:2019-02-04 03:58:45 影响了:

  一、留守少年带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量农民工选择出国或到沿海发达城市务工,其子女多数留在户籍所在地,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长辈共同生活,由这些长辈负责抚养和教育管理,这样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少年[1],在学校被称为留守学生。随着留守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这一特殊群体由于成长环境特殊,缺少亲情关爱,加上隔辈老人或其他亲属对留守学生的照顾也多数限于吃饱穿暖,无力顾及其他,导致留守学生的监护权、教育权的缺失。这些正值生理、心理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极易出现各种问题。我们对三所城郊农村初中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在校学生1068人,94%的学生来自农村,其中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达764人,占在校生的72%,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有572人,占在校生的54%。一些基本调查数据见表一、表二。从校方了解到,在学校里,“留守学生”几乎等同于“问题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功能的缺失,现已成为目前农村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1.学习成绩下降,厌学
  大多数留守学生自己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双亲不在家,无人约束和管理所致。同时长辈或同辈外出打工挣钱的示范作用对他们也起到深刻的影响,使他们不思学习,向往外面精彩繁华的世界,希望早点脱离单调乏味的学校生活。而在学校里,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而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少。长此以往,形成了“马太效应”,成绩较差的留守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2.心理健康失衡,逃学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时常会感到孤独无助,遇到心理问题无处倾述,得不到正常疏导,久而久之,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大多数留守学生要么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自卑感较为明显;要么焦虑心理突出,自控能力较差,冲动易怒,放任自我劣习等,各种心理问题不一而足,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逃学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在我们调查所到的农村学校中,没有看到一所学校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基本不开心理教育课,要在这样的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教育显然也比较难。
  3.不良环境影响,辍学
  由于孩子远离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会逐渐养成各种坏习惯。留守学生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与社会闲散人员结交,打架斗殴;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顶撞老师;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我行我素。多数留守学生成绩极差,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学生大多是“双差生”、“问题生”[2]。这样的学生由于厌学常常到网吧寻找精神寄托,很多青少年一旦进了网吧,就再也无法摆脱网吧的吸引,不思学习,为了上网不惜逃学,父母鞭长莫及,时间一久,辍学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二、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厌学、逃学、辍学的对策研究
  留守少年一旦辍学进入社会,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少年问题直接源自农民工问题,而农民工的产生是我国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留守少年的教育问题,单靠一个家庭或一所学校是难以完成的,应该由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构建一套完整的留守少年监护体系[3]。
  1.重视家庭教育功能,正确合理教养子女
  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作用。父母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如细雨润物般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这种潜移默化的非正式影响,对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力量和后果无疑是巨大的。在父母双方都外出或其中一人外出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少年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正是由于这种家庭功能的缺失,导致留守少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留守学生的家长应首先转变教育观念,目光不能只停留在经济的层面上,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能挣钱就是为孩子创造幸福,要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完整的家。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学生的问题,就要使留守学生不再留守,或者父母在本地打工同时照顾子女,或者要允许外来打工者把孩子带到打工地并同时解决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使孩子不再与他们的父母分离。
  2.建立“代理家长”队伍,关爱留守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抚慰感。留守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学校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外部动因。父母和教师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依恋性情感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基层学校可以对留守学生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代理家长队伍,由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学生的“代理家长”,及时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与学生沟通情感,关注留守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学习情况,及时对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给予指导,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通过教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从而促使留守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3.推进依法治教,使九年义务教育落到实处
  地方政府应该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必要时可以采取法律措施,依法保障留守少年的义务教育。要使学生家长在思想上提高认识,确保孩子能健康成长。
  4.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孩子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在农村,农村基层组织就要充分发挥作用,不仅要想着为农民抓票子,还要考虑帮农民带好孩子。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力度,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健全机制,督导到位,建立留守学生情况登记制度、监护人联系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等工作制度,保证农村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保护农村留守少年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他们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这对于提高未来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实现教育公平,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一直向城市倾斜,在体制上、政策上给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既是社会主义基本的教育价值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证并逐年增加农村学校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办学条件,建设规范化、现代化农村中小学,缩小城乡差距,确保留守学生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是解决农村留守学生厌学辍学的途径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进一步明确提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要求。虽然国家已经确立了解决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各种客观因素,两为主政策仍然较难落实。实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由流入地政府负责,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学习,保障他们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是贯彻义务教育法,推进教育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 袁纪玮,韩黎.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探析.理论观察,2006(2).
  [2] 杨润勇.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现象产生的根源研究.教育理论研究,2007(9).
  [3] 张吉武.“控辍的根”在课堂.现代教育科学,2003(1).
  (责任编辑刘永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