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探析
 

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探析

发布时间:2019-02-04 04:07:34 影响了:

  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物理学的情感,建构物理学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有教师引导、学生高度自主参与的探究性物理教学过程,是达成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的特点
  
  1 开放式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探索发现法、问题学习法、开放性学习法等诸多教学模式的共同优点。实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的深度和方法上,由学生自主控制和完成。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也可以说物理知识是探索、实验得出的。一个学生没有探索、没有实验,就不会形成学习。物理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让学生亲身感受,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是实现“探索”的有效途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标地探索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形成学生良好的认识结构的基础。
  
  2 以学为主
  近代的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教会学生学习”。课堂的主活动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生自主地自学、探索、解决问题。教师的“导”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最终由学生“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使获取的知识成为继续发现问题并进一步获得新知识的起点和手段,形成新的问题环境和学习过程的循环。教师在课堂上应扮演下列角色:模特――他不仅演示正确的开始,也表现失误的开端和“拨乱反正”的思维技能;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决断;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弄清楚,说明白,完成进度;仲裁者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鼓励学生的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法”,把教与学融为一体。
  
  3 由他律向自律发展
  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把教师的外部控制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控制的过程,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导学”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模本”,是学生完成自学的体验和准备。学生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才能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导学”的最终目标。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才有能力形成学会、学好的自信心,而只有使学生具备这种自信心,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过程,就是通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成功与挫折的环境,这种体验对学生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强化是很有益处的。
  
  二、“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基本表现形式如图1:
  
  
  1 设置问题或构建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以下方式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发现、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置问题,根据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中的发现引出问题,教师也可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或待研究的微型课题自己设计相应的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但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不要把问题设计成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一定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应是围绕教材或本课待解决的问题而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正确思维。激发探索的导学问题,它的目标指向常常是:可做什么?该做什么?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中,提出:研究力、质量、加速度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而提出:(1)如何减小系统误差?(2)如何进行实验操作?(3)图像法与列表法比较,有哪些优点?当F一定时,研究a与m的关系,作a-m图像还是作a-1/m图像。
  
  2 通过探索实验或探索讨论,形成猜想或分解成有目标的小任务
  对设置问题通过类比、实验、对比、观察、联想、归纳,形成抽象的问题,或者形成引人探索、有希望成立的猜想,或者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地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中,如何减少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可分解为绳子对小车拉力不等于砂和砂桶重力,小车受摩擦力作用等因素造成。
  
  3 鼓励学生自主地尝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的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各自为战”、“分组分群”、“实验检验”、“集体辩论”。对学生不要马上给方向,而是给“指南针”,让学生试着定向,对“走错”的学生,也不要马上否定,尽可能肯定学生思维的合理成分,争取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当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时,教师的“导”可以具体一点。如可以从较低层次的目标做起:“你能找出书中的新物理量吗?”“有几个?是什么?”以后再逐步“导出”一些有用的学习技术,如写一段内容的关键词,压缩或展开教材的局部内容,完成到一个知识链的方框图。
  
  4 引导评价,总结巩固成果
  引导学生对探索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如探索发现是否充分?问题解决是否有效、彻底、简洁?得到的方法和结果有何意义?又有何应用价值?让学生说得更多些,老师不要把事做“满”。对学生的评价和小结,教师或让学生作评价,也可让学生设计一些练习来巩固学习成果。
  
  5 求异探新,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课程
  课的结尾,通过引导学生改变问题的维度、条件、结论等方式发散式地提出新问题,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这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设问、发问、想问题的习惯,能否最终解决问题已不是最重要的(受多种条件限制,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可按三个层次布置三类作业:A类,不限定模式、方式的作业,如阅读参考书的相关章节,预习或在教科书空白处写批注、作略解等;B类,有指定要求的常规书面作业、课外小实验;C类,选做的作业、探索性作业(包括实验)、微科研小课题等。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做好后,让学生思考:(1)从a-F图上求出m,误差如何?(2)从a-1/m图上求出F,误差如何?(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以下6个图,试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实施上述教学模式,时间上不一定受单一课时的限制,可以是一个教学单元,也可以是一节课的局部环节,甚至可延伸到课外活动。从形式上也可以通过调整各框之间的相对位置形成一系列的子模式。
  
  三、“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中问题环境的设计
  
  “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问题环境”的设计。问题环境设计不仅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应包括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 问题的方式等。设计好问题环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1 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延展、开拓问题链
  在问题环境的设计中,教师不能自己总当“导游”,而应该把“导游路线”设计的“天机”有意识地泄露给学生,使他们能体验出“导游”是怎么回事,从而自己也能尽早成为“导游”。要注意鼓励学生发展、验证他们自己的猜想和结论,教师经常做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会养成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2 利用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解疑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而不以正确的解答为满足。同时教师应注意自己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要总是正确的化身。教师应注意做好每个问题解决过程的记录,把学生成功的经验和自己在挫折中得到的教训介绍给其他同学。在作业讲评中,教师不要总是“拨乱反正”,把自己认为正确、理想的解法“奉送”给学生。有时教师可以有意漏个破绽,让学生攻击;有时教师也可以面对学生的问题做出无能为力的样子,激发其他学生来解决;有时教师可以说看不懂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他的杰作;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他的设计性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方法,让大家来鉴赏、评论。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所提问题的合理、有效和可挖掘成分,引导这些学生学会提问题、想问题。
  
  3 重视并利用物理实验和物理学史的思想
  物理学的发展史上,物理学家为了探求世界的奥秘,曾经运用科学实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规律,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在于实验结果,更在于实验本身,在于精巧的设计,独到的方法,深刻的分析。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追溯物理学家思考研究源头,让学生自行设计。而现在的学生实验的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在课本或实验册中都有详尽的设计和安排,学生长期地按课本或实验册的安排被动地实验,思维显得呆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作用,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从对观察的直接兴趣转入操作兴趣,进而通过研究实验和分析实验的意外现象和异常现象,体会物理的逻辑兴趣。兴趣层次的升迁,可促使学生从被动观察者的状态变为主动的实验设计和研究者。
  
  4 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
  学生碰到的问题,往往是已被教师加工、抽象好的问题,条件不多不少,结论恰当合适。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却常常不是这样。实践需要我们把生活中模糊的问题提炼成比较明确的物理问题,需要自己选择解题策略,有时得到的结果也不一定符合实际,需要进一步取舍。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体验用物理模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表述、条件、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学生去做实验,去求解。新课程明确提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落实课题研究,要给学生创设课题。课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联系的问题、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探究性物理实验、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等。教师在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上进行指导,让学生自主解决。由于课题研究涉及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必须查找相关的材料,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达到问题的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渠道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环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学习,自主地钻研探索教学规律,才有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磨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责任编辑 杨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