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单招 [运用低段美术教育,开发儿童艺术潜能]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单招 [运用低段美术教育,开发儿童艺术潜能]

发布时间:2019-02-06 03:51:09 影响了:

  摘 要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成灵光”。学生本身就是天生的创造者。一张废纸,一截断笔,一堆沙子,甚至是一根木棍,都会成为学生创造的材料,引发学生的创造兴趣。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和学生一同进行心灵的碰击、思想的洗礼。也只有在相荡相击中,才能迸发创作的激情,才能寻找到蕴藏在自身超乎寻常的潜能,才能真正体会艺术创造的快乐!
  关键词 儿童 美术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119-02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多年低段的美术教学实践,让我对低年级学生的发展状态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以身边的实际为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在渐渐地萎缩,他们的作品更多地拥有模仿的痕迹,追求表象的平衡美、形式美,而少有发自内心的思想表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反观国际奖赛上的获奖作品,它们自由、奔放,难免有些稚嫩的笔法,却有个共同之处――在诉说。这些画面都是有灵魂的,有作者的思考,通过色彩和线条,我们能与作者对话。因此我们会说,这些小作者拥有难得的艺术天赋。但常人就没有所谓的艺术天赋了吗?不,恰恰相反,在我看来,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就是艺术家!尤其是初涉艺术的孩子们,他们的心境是纯真纯净的,事物在他们眼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一张废纸,一截断笔,一堆沙子,甚至是一根木棍,他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之变成艺术品。关键在于,教者如何去关注、开发、唤醒蕴藏在他们体内的艺术潜能!
  
  一、激发兴趣,形成关注习惯
  一般来说,在兴趣的牵引下,人们会愉快地开展手头的事情,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年龄决定了其接受讯息的特点,即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且容易被感兴趣的东西所牵引。这就势必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充分设置有趣的情景,利用有效的手段来调动他们的热情和兴趣。这时,他们的角色不仅是学生,还是一块块试金石,检验我们的课堂吸引力。
  那么,该怎么才能对上他们的口味呢?故事、游戏、欣赏以及看录像等都是不错的形式。这些声色光影对孩子的视觉听觉造成足够的影响,进而起到“收心”的作用。例如,我在教授小学人美版美术第一册的《谁画的鱼最大》一课时,就让学生欣赏了摄影片段《海底世界》,给学生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和丰富的直观欣赏。孩子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些可爱的鱼儿,关注着它们的颜色和奇特可爱的造型,还兴致勃勃地给它们起上有趣好记的名字:蜘蛛鱼、大嘴巴鱼、刺猬鱼等等。很快,学生就了解了鱼的身体外部结构和大致特征。直到最后的创作阶段,学生都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茂密的花》一课时,我选放了一段欢快的音乐,再让学生头戴上小鸟、大树和各种花朵的头饰,边朗诵关于花朵的小儿歌,边做动作。这样其他学生一下子被吸引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的创作中,学生就跟随音乐走进大自然,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了大胆的创作。倘使我们教师能将这样的课堂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学生渐渐形成了一种关注的习惯,对于美术学习的心理习惯。正如英国著名思想家斯宾塞所言:“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开始于有趣,然后才与一定的目的,目标相结合,当这些有趣的事与实现某一理性的目标越来越同步,则有趣的事情被固定下来,成为主动选择的习惯。”
  另外,根据对学生的观察,他们的持久兴趣还基于“被关注”和“被肯定 ”。这个关注和肯定更多是来自于老师和同伴。这就需要我们的有效引导,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环境,不以像不像为标准,鼓励学创造性的表达与发现。当学生的作品得到别人的认可,随之产生的快乐和自信会像催化剂一样,促使他们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诞生更多的创造灵感!
  
  二、呵护童真,感受自由艺术
  通常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文字、语言表达还不能运用自如,美术作品也需要“原版解读”才能看得懂。好比有些学生作品,堆满了线条,错综复杂,只有他们自己才明白,但决不能因此就要将他们扭转过来,直接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地去画画,殊不知正是这些看起来无头绪的作品才是作者真正的创造!其实这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审美观逐渐成熟,技法掌握逐渐纯熟,却不能再现这样的作品了!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学生竟然只是小众,更多的学生是被束缚起来的小鸟,他们小小年纪就形成了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房子怎么画,树怎么画,鸟怎么画,花怎么画……都有个一二三几步走,几乎不曾想还有另外的画法。
  其实,艺术是自由的。没有国界的限制,也没有形式的限制,它和音乐一样是相通的。以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为例,它不是一个完全固定的形象,有不同的动作表情,还有不同的呈现形式:绘画、雕塑、布艺、藤编等等。在世博会承办期间,我就以海宝为主题,制作课件让海宝带领孩子们去世博园大致“走”了一遭。海宝时而充当专业的讲解员,时而变成调皮的领路员,时而装扮成异国风情的招待员。欣赏完毕之后,我让学生尝试创作更多的海宝――让它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依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不同形象,启发他们将海宝设想成好朋友、老师、机器玩具等。思路被打开,学生给海宝加了魔术帽,变成魔法师;添加了胡子和眼睛,变成海报博士;穿上我们光谷一小的校服,成了一名二年级的学生;还有的用彩泥将海宝捏成了一个穿裙子的小姑娘……看到这些有趣的作品,我不由得佩服,孩子的力量真是无穷大,也只有他们敢想会想。
  类似这样的主题创造毕竟不是我们美术学习的常态,那么常规美术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感受自由的艺术呢,这本是个很宽泛的命题,但依然可以从课堂的细节入手,如在创作前和评价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也许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比《滚动乐园》一课,学生在创作前谈构思,有的说画刺猬比赛,从山坡上滚下来看谁滚得更远。我问:有没有特约嘉宾参赛啊?它们会怎么滚下来呢?学生心领神会,什么小猪啊,苹果呀,皮球啊,轮胎啊都马上被请来了,想象的翅膀已经开始扑腾起来,之后的作品自然更有张力,更丰富!又如学生在《看谁涂得更好看》这一课给他们喜爱的物品涂色时,我就鼓励孩子们随意大胆地涂,不必一定要照搬生活。而且在巡视作品时用不同的语气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引导。“你涂的红苹果真脆!”“这个蓝色的香蕉一定是魔法师变出来的!”“哇,月亮生气了,脸都涨红了!”“这杯黑色的水一定是外星人的饮料吧?”这些话常常让学生瞪大眼睛笑起来。不过耳濡目染,时间久了,学生也会冷不丁说出类似的话,并且说得更加眉飞色舞,那说明他们已经能自由地在艺术的空间里驰骋了――敢想敢画,笔随心动。
  
  三、走近大师,汲取心灵养分
  当我们一再注意营造宽松的美术学习氛围时,往往会发现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热爱美术,也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和鉴赏能力,但手头功夫难免相对弱一些,因此我们也要适当地兼顾技法的指导。那么怎样艺术地指导呢?通读人教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也许可以找到值得借鉴的方法。在中高段的美术教材里,能看到有一系列关于鉴赏大师作品的课。这些课的设计很好地弥补了学生理论知识的空缺,并在大师的指引下,初步学习怎样运用线与色的一些技法。其实将这些课降低一些目标放在低段也是可行的,尤其是学生在学习美术之初。我们常常看到某些孩子的作品会感叹:画得真抽象,像某某大师!而在美术学院里又常常有人会把某位大师的作品比作像儿童画。
  实际上,大师画和儿童画本来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学生开始接触彩笔和纸,就可以给他们讲艺术家的故事,浅显地分析艺术家的作品特点,只是大师们面对自然和生活,会通过理性地分析再借用孩子的语言模式,模仿孩子的视觉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
  在学校的美术小组培训中,我就带领学生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星夜》、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简要地讲了关于他们艺术创作的小故事,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了,大师的遭遇让他们同情,大师面对挫折时的勇气也让他们深有感触。在临摹大师作品时,他们格外认真地想掌握那些优美的笔法,逐渐地有了非一般的视觉效果,完成了从“物性”到“量化”的转变。当然在这个欣赏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有的放矢,深入浅出,把握好“度”。我们归根结底的目的是让学生因此更爱美术,而不是比谁知道的知识更多。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