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工学结合 产教融合【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探索“德育生活化”】
 

工学结合 产教融合【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探索“德育生活化”】

发布时间:2019-02-19 03:53:41 影响了:

  【摘要】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将长期地进行下去。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必须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本文尝试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运用于工学结合中。
  【关键词】工学结合;德育生活化
  
  0.引言
  当今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存有“道理我都懂,就是不去做。”这种思想境界的学生比较常见。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切入点是什么。本文,笔者就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系09级学生在大二期间进行的工学结合为契机,尝试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学生管理中,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粗浅地探讨。
  1.德育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必要性
  工学结合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大计,这绝不是走形式而已,必将长期地进行下去。而工学结合不同于生产实习,曾有学者把它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或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实践――理论”的循环反复,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对此缺乏明确规定,使我们难以对工学结合进行具体操作。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刻不容缓的,它不仅需要理论的灌输,也需要生活的实践,更需要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因此在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的基础上,运用“德育生活化”的理念于学生的管理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2.德育生活化的理念以及运用
  “德育生活化是指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德性。”德育生活化尤其要突出终身德育的理念。社会是终身德育的舞台,生活是终身德育的素材与内容。工学结合恰好具备了德育教育的舞台、素材这些功能,更是实施“德育生活化”的好时机。以下是德育生活化理念在工学结合中的运用的体现。
  2.1德育生活化要教会学生去生活
  作为他们的师长和引路人,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内容之一,就要使他们去“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而工学结合就是一种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
  大二上学期期初,电信09D1,D2班共计91人,分别去两家企业进行八周的工学交替。这是两家不同类别的公司,一家是民营企业,八小时工作制,需要住宿;一家是外资企业,两班制,有班车接送。两家公司都有加班的需要。这就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教育模式了,现在就该教学生如何去生存,去养活自己,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都会在即将来临的工学结合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强化。
  2.2德育生活化要切合实际、适应社会
  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也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提高将来的生活质量。当学生进入社会,并在学校的指导下适应社会时,这时候的教育目的就是把我们平时的说教真正内化到他们的个人行为当中,影响个人人格,形成德性的实践行为。有些大学生往往在工作以后,会暴露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等情况,以至在工作中吃了大亏,甚至一蹶不振。这些问题能否被早点发现,及时纠正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工学交替,在学生进入职场锻炼之后,可能这些情况在生活和工作中就提前表现出来,老师的引导能使他们及早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问题。同时,苏州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也必须要认识到这点。这些都需要老师引导和提醒。
  在参加工学结合的91人中,30人去了民营企业,需要住在公司宿舍的;61人去了外资企业,是两班制。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学生进入公司、踏入社会,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同一批进入公司的被分配到不同岗位的心理落差,面对一成不变的操作程序,不想加班,甚至不会请假,不懂得如何和同事、上司交流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不同的企业的文化、规章制度等,我们也要事先进行详细了解,以便进行正确的引导。面对这次工学结合,我做了一些防患于未然的工作,但是在后来的工作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具有普遍性的要面对全体同学,具有特殊性的要针对个别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解决。有一位家庭非常贫困的学生,自身也患有眼疾――青光眼,一直不舍得花钱去治病。在上班一周以后,家人在南京联系上专家义诊和免费动手术的机会,要他马上去南京。知道这一消息以后,这名学生的反应是手足无措,由于平时在校习惯于依赖老师,当时,他正在公司上班,他甚至不知道该向谁说,该怎么请假,只好不停地向老师求助,问老师该怎么做。这个案例说明,象牙塔的学生们的适应社会的现状还是令人担忧的,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更应该引起重视。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一定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现实生活状况。帮助他们学会生活,适应社会。
  2.3德育生活化要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每个人的价值观与生活观、情感经历、性格与意识、个人素质都形成了不同的个体。我们要努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锻炼措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依赖性强的学生应锻炼他的自觉性、目的性,树立自信心;胆小、怯懦的学生要培养勇敢、果断和独立的分析能力;执拗、顽固的学生要培养其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清独立性与任性的界限等等。利用工学结合中实施德育生活化的教育契机,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其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学会预见行为后果,调控自身行为,养成“自省”、“自克”的良好习惯。
  有一位男生,在上班第二天就来找我,他不愿意实习,他甚至打算请病假来逃避实习。理由是:他打算在学校附近开个小店,这也能够让他得到锻炼,达到工学结合的学习目的;而且他认为自己以后绝对不会去电子公司上班的,更不需要去体验这种生活了。而工学结合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部分,结合专业课程,这种情况一般是不被允许的。这位学生是班级唯一一位走读生,家庭条件优越,自视清高,平时就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而该生恰好被分到需要住宿的一组,这次的工学结合对锻炼该生的意志品质,提高综合素质是有积极地作用的。于是,我在肯定他的基础上,从他的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的角度,帮助他分析工学交替这件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他勉强接受了老师的建议,抱着无可奈何的心理去了企业。最后这名学生成为这次实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不仅融入到班集体当中,令同学刮目相看,而且与公司同事、上司也相处得很融洽。结束后,他主动提出来第二学期要住校,并且对自己的将来有了更明确的打算。
  2.4德育生活化要注重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为了生活,道德教育要培养和拓展学生的高尚情感,而情感的培养、意志和意愿的培养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进行。一些合资,尤其是外资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精神有蕴含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工学结合的学生们,能事先接触到这些,结合课堂的理论灌输,大多数学生能对生活有所感悟,领悟道德内涵。
  2.5德育生活化要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和对话式教育
  信息化技术使学生的学习越来越个人化,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时,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老师与学生见面交流的机会少了,网上交流的机会就多了。在网络平台上,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对话式”的,“生活化”的。准确地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尴尬、压力和恐慌,让老师的德育教育工作成为一个师生相互影响的工作,不仅引导学生成长,这个过程中教师自己也在成长。
  信息时代使得师生之间在教育资源、最新信息的(下转第18页)(上接第131页)获得上具有平等地位。需要我们对最新的信息、知识有很强的敏感性,要有全面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引导的主动权。参加过工学结合的学生都会对外部的政策,尤其是人才需求、用工信息比较关注,用好信息化手段,能较快地引导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3.结语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它体现的是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努力实现德育目标。把握好学生思想教育发展的最佳生长点――工学结合,探索德育生活化的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2]张成涛,庞学光.当前我国工学结合问题研究综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
  [3]仲小燕.论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当代教育论坛.2007,(8).
  [4]朱永新.新教育之梦: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