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打造天地一体化的卫星通信系统_卫星通信的将来
 

打造天地一体化的卫星通信系统_卫星通信的将来

发布时间:2019-02-22 03:56:00 影响了: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通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震中地区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给了解情况,指挥抗震救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然而,一场大震何以造成通信瘫痪,该怎样避免在自然灾害面前通信失灵的问题重蹈覆辙?航天专家们对此展开了思考,对加强我国通信卫星系统建设,增强在应急情况下的通信保障能力颇有启示。
  
  卫星通信成为灾区“香饽饽”
  
  “5・12”特大地震,使汶川、北川等震中地区地面光缆系统和通信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成为信息孤岛,而救援人员正是利用卫星通信,使指挥部及时了解了震中地区的情况,为指导抗震救灾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08年5月底,地震灾区共投入卫星移动电话1879部、应急通信车及其他应急通信装备1093台/套,中数据速率卫星基站80套、卫星通信小站100套,卫星电话累计通话16.5万余次,累计通话时长28 2万余分钟。卫星通信显示出地面常规通信手段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灾区与外界的首次通信联络靠的是卫星电话;区域通信恢复靠的是卫星基站;现场采访、直播报道靠的是通信卫星和移动转播车;现场指挥靠的是卫星电话、应急通信车、背负式卫星通信小站;堰塞湖无人视频监测、灾区可视电话开通靠的是宽带卫星数据采集终端。卫星通信在此次地震灾害中,创造了“三个第一”。即:
  实现了汶川映秀镇灾后的第一次通话。5月12日,灾区通信设施遭到了毁灭性破坏,震中汶川映秀镇与外界联系完全中断后,5月13日21时,抢险救灾人员通过艰难跋涉送达了10部卫星电话,从震中映秀镇打出了震后的第一个电话,向指挥中心的领导汇报了当地灾情。此后,映秀镇各搜索小组使用卫星电话,实时和指挥部取得联系,为救援物资投放、天气及地形情况通报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为及时进行抢险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障汶川灾后第一个移动通信基站的开通。由于灾区地面移动通信基站受到严重损坏,地面移动通信只能采用卫星方式实现基站覆盖。5月16日,使用中卫1号通信卫星提供的卫星通信传输链路,中国移动开通了汶川地震后的第一个移动基站,灾区人民终于可以使用手机同家人取得联系。
  实现映秀镇灾后第一个实时视频传送平台。5月15日,通过紧急安装的卫星宽带视频系统,将映秀镇现场灾情的视频、语音实时传回指挥中心,成为映秀镇唯一的实时视频传送平台,为映秀前沿指挥中心和后方指挥中心提供了稳定的全方位通信保障,给前沿抢险救援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强有力的支持。卫星宽带视频传输站架起了前线部队指挥中心和四川省公安厅指挥中心的实时沟通平台,并为广大灾民、搜救人员和媒体提供卫星IP电话、卫星宽带上网、双向视频语音通信、传输新闻稿件和图片等通信服务,成为抗震救灾的至关重要的窗口和媒介。
  
  大震暴露我国卫星通信的“短板”
  
  在采访中,专家们在列举了卫星通信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认为,卫星通信虽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抢眼”,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卫星通信系统建设的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航天专家戚发轫院士指出,目前,我国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通过地面蜂窝传输来实现,而当通信光缆和地面设施遭到破坏后,通信必将陷于瘫痪,汶川地震震中地区无法与外界联系,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然而,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自主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灾害救援人员只能使用如海事卫星电话等国外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这种状况,不但难以保障抢险救灾对应急通信的需求,而且通信系统是外国的,使得我国在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发展中没有主动权,这种状况,使我国难以获得完备的通信安全机制,同时,也没有通信保密可言
  业内专家认为,虽然目前我国境内的卫星运营企业拥有中卫1号、鑫诺1号、鑫诺3号、中星6B和中星9号等5颗在轨运营卫星,但由于这些卫星资源都实行企业市场化运作,国家没有通信卫星资源的战略储备,遇到紧急状况的时候,只能主要依靠卫星运营企业的临时调拨,这种状况满足不了应急需求。
  卫星宽带通信在宽带服务方面具有优势,在灾害发生时,可以提供实时的宽带多媒体信息,为灾区提供双向视频语音通信、新闻稿件和图片传输、灾区受损情况数据和图像传输等全方位的通信保障、此外,卫星宽带通信还可以实现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宽带上网等诸多业务,是地面宽带通信网络的一个重要补充。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自主的宽带通信卫星。
  目前国内的卫星通信系统大多为行业专网,商业网缺乏扶植,各地没有备用系统,在出现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缺乏机动性、灵活性……
  
  卫星通信系统建设要步入“快车道”
  
  卫星移动通信是一项能够充分发挥卫星通信灵活和覆盖的优势,解决突发事件通信问题的有效手段,在防灾、减灾中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地面基础设施损毁,卫星通信成为灾害发生时唯一可以依赖的信息传输手段。在所有的通信、交通、电力等均已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卫星电话不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准确信息,增强抢救的针对性,而且也可以统一调度资源,有序进行物资投放,大大提高救灾的效率,极大的减少生命的死亡,减少损失。
  最近几年发生的“9・11”、“SARS”及印度洋海啸、伦敦地铁恐怖爆炸等突发事件中,卫星通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阪神大地震期间,灾区与外界的通信主要依靠各种移动卫星电话、卫星应急通信车和便携式国际海事卫星移动终端等设备。共有8颗日本国内通信广播卫星和多颗国际通信卫星投入救灾行动,在短期内建立起了应急通信系统,为灾民提供卫星电话通信服务。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害救援行动中,有120多颗通信卫星供灾区使用。美国在灾后的评估报告中认为:在应急响应情况下,不能过分依赖地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是此时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我国南方冰雪灾害和四川地震救灾活动中通信卫星的应用再次证明,卫星通信系统是国家电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应急救灾响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因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对应急通信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卫星通信具有覆盖广、不受距离限制、受地面环境影响最小、建网速度快、组网灵活,具有一点对多点广播通信的特点,在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映方面,卫星通信具备突出优势。如果全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的乡村都配备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平时用于解决电话村村通的问题,灾害时解决救灾问题,一旦灾害来临,支持手持终端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就是解决抗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最快捷有效的、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是唯一的应急通信手段。专家认为,加快卫星通信系统建设迫在眉睫。
  建议之一:国家要高度重视,加快卫星通信系统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各国均对建立包括卫星通信在内的社会应急系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际上,航天大国均十分重视发展卫星通信技术。美国在“9・11”袭击和卡特里纳飓风发生之后,美国对应对人为灾难和自然灾害的教训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从各种角度提出了改进措施。就公共安全通信方面,尤其是如何建立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网络的更加紧密的有效整合以提高第一响应能力,参议院举行了专门的听证会,呼吁为新的技术和网络建立基金,为第一响应建设新的通信网络,以应对未来新的灾害。
  在“9・11”袭击后,美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的卫星资源使用量增长了3倍,卡特里娜飓风使奥尔良地区60%的移动电话和70%的广播电台瘫痪,200万移动用户无法通信,而固定卫星通信、移动卫星通信、卫星广播电视等100%地在工作,没有受到破坏,为救援和灾后重建,为满足美国用户和商业广泛的重要需求方面,卫星通信发挥了第一响应的关键作用。航天专家范本尧院士建议,国家要大力发展多用途的大容量通信卫星,建设由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宽带通信构成的我国卫星通信系统。
  建议之二:国家主导,建设自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是一项能够充分发挥卫星通信灵活和覆盖的优势,解决突发事件通信问题的有效手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部副总师曹桂兴建议,国家要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卫星移动通信战略地位的认识,给予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加速发展“S波段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大灾发生时,该系统能在第一时间实现快速响应,确保通信畅通。
  建议之三:国家政策扶持,做好通信卫星资源的战略储备。由于卫星通信业具有投入大、产量小、科技含量高等特殊行业特点,离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保证技术、业务创新及其发展。专家认为,国家用于战略储备的卫星通信资源不能完全靠市场化来解决,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卫星通信资源的战略储备,对卫星通信广播进行政策扶持和经济投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