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学校重构设计观:重构学校
 

学校重构设计观:重构学校

发布时间:2019-03-21 04:24:58 影响了:

  [摘 要] 工业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特征是“以教为本”,但是其业绩效能已经挖掘殆尽。此时,必须进行变革形成新的S曲线。从S1到S2曲线,两个S 重叠的部分是就是组织效能低下的区域。如何摆脱旧的教学模式,采用系统设计教学的理念,面向社会发展与培养新人的需要,佛罗里达SY2000创意便是一种值得参照的尝试。
  [关键词] 宏观教学设计;SY2000;学校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08(2009)05―0033―06
  
  社会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型――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发展和作为教育核心的教学与社会转型息息相关,教育教学的改革应结合宏观的社会背景,从社会变革的视角来重新建构。
  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和教学设计理论专家巴纳斯(Bela. H. Banathy)在20世纪80到90年代,把目光投向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未来,提出了“综合性系统设计”(comprehensive systems design)的教育方案。另一位教学设计理论专家赖格卢特也强调必须应对时代的变迁对旧的教学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造,在1994年出版了《教育的系统改革》(Systemic Change in Education),并从信息社会新的条件和新的教育需求角度,详细地说明了教育新系统的各种特征的图景,这种图景被称为2000学习圈(Learning Sphere 2000)。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业绩基数中心学习系统研究所(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Center for Performance Technology Learning Systems Institute)布朗森(Robert K. Branson)教授的学校重构设计观,侧重于他提出的上限假设、S曲线和学校改革创意,了解社会转型时期的宏观教学设计理论的价值,以期使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当代的教学设计能从中受到启发,借鉴有益的经验。
  
  一、“以教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模式已达到上限
  
  
  (一)学校教育模式
  贝尔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前工业时代主要是粗放型的生产,注重自然资源的利用;工业时代以制造业为主,依然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后工业时代主要充分利用人类的智力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模式。前工业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那时的学校教育是一种言传口授模式(如图1所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被视为和全班学生互动的中心,教师借助经验和知识的传授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人类历史的几千年里,这可能是唯一的学校教育模式,最初是部落里的年长者担当,后来出现了专职教师。在社会和文化没有多少技术变革的年代里,口授模式为人们提供了很好地服务。
  工业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如图2所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整个班级的学生互动,或与单个学生互动,偶尔学生间也会有互动。但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很少是有计划的,也没有得到过认真地研究(Berliner & Casanova,1993)。尽管通过引进书本、其他印刷材料、影音材料和电视等等,对这种传统模式做了可持续的改进,但呈现形式仍然单一。现在社会正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对教育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需求的改变使得我们只有转变当前的教育模式才能使之适应,但当前的学校教育模式似乎没有多少改变。
  (二)上限假设理论
  图3所示的曲线图可以说明成熟技术和系统的发展周期。此进程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开始极其缓慢,生产效率颇为低下。缓慢开始后出现快速的增长――机会区域――此后这种快速的增长又趋于渐缓。任何系统、组织和个体都有且只有一个100%的潜在业绩上限(Smith,1981)。当任何系统达到了业绩潜能上限时,无论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系统自身的生产效率和输出也不会大幅度地提高(Smith,1981)。
  布朗森把史密斯的分析方法用于学校教育,如图4所示。得出结论是:在“以教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模式下,学校全部主要潜能到1950年或1960年已经实现。此模式下的教育结果已经达到了它实践运作上的上限,也就是说,达到97%或98%是当前设计原理条件下的最佳水平,只剩下2%到3%的发展空间。并且,即便是这点微不足道的收益,也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才能实现。众所周知,在质量计划中,达到“零缺陷”目标的最后2%-3%的提高与先前获取的97%所花费的资金几乎是一样多(Lundvall&Juran,1974)。
  
  为什么我们学校的改革难以推进?这一S曲线有助于解释教育系统之所以是当前状况的原因――系统已经到了难以改进的地步。原来的系统必须做出重大改善来适应工业化的发展,让学时、学分和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工业社会的需要。然而,从那时以来,我们的社会已超越了工业时代迈向新技术时代。在过时的教育系统下引入创新和改革,往往难以有更大的改进(Cuban,1990)。显而易见,我们的系统已经达到了能力上限和S曲线的顶端,无论教师、行政人员和政府官员多么努力,系统也不会产生优于当前的结果。
  学生毕业率是表明当前教育系统已经达到了上限的佐证。美国学校的毕业率从1870年以来一直持续增长,但从1960年以来,毕业率的增长幅度不大。事实上,学校毕业率从那时起就达到了75%。这表明:由于收益递减,毕业率的额外增长很难实现。伯利纳,比德尔和布拉塞(Berliner & Biddle,1995;& Bracey,1991,1997)也提供了其它引人注目的证据来支持“上限假设”。他们研究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学校业绩已经有20年没有改变。布拉塞(Bracey)的话更为生动:“学生平均业绩曲线图如结了冰的湖面。”如果他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断言:当前的学校业绩已经达到了潜能上限。
  
  二、学校重构与整体系统设计
  
  (一)学校重构
  当组织达到了业绩上限时会发生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必须进行变革形成新的S曲线。这一S曲线被福斯特(Foster,1986)称为“S2”(见图5)。为实现这一转变,组织必须认识到对当前的程序或计划的进一步改进只会产生细微的提高――为了产生更大的提高,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反对做出根本变革的组织最终会被淘汰(Braden, DeWeaver & Gillespie,1991)。据此,布朗森认为当前“以教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系统已经达到了上限,对现存的体制实施部分变革是远远不够的,改革的力量只有超越当前的学校教育模式才能产生彻底的改观。
  
  有大量的证据显示,当前美国的教育体制的确达到了能力上限――S1曲线的巅峰时期出现在20世纪的40年代,那时还没有转向新S曲线,教学实践/课堂、学校组织以及运行都已过时,仅仅对这些程序和方法做更进一步的改进不会产生更好的结果。为了做出可持续的变革,学校必须转向S2曲线。当现状难以维持,转向一种全新的学校教育系统不可避免。改革是痛苦的,大多数组织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才去改变(Braden,1991)。
  如果当前的学校教育模式需要用一种优质高效的S2曲线替代的话,那么新的S2曲线如何产生?布朗森认为应该在已有的学习、教学设计、儿童发展和管理实践的知识基础上重新设计,建立学校教育的新模式。学校教育的新模式应当运用整体系统化方法来设计和规划,包括慎重的构思和规划来达到预期的结果。设计与修改、改革有着显著的差异,后面的术语包括对当前模式的外推,设计是不考虑当前而提出新方法来实现预期的目标。设计要求我们的思维不要囿于当前的实践和与新设系统不相干的限制,但我们的思维往往受到当前实践的影响,使我们很难接受与当前模式相异的方法或模式。因而,大多数改革文献上提到的重构建议就是通过增加实施计划、延长教学时日、增加或减少认证要求来更改、修订或调整当前的教育模式。这些措施中没有一项能改变学校教育的基本运作模式。正如多伊尔(Doyle,1991)所指出的那样,“如果问题是对重要的需要重新设计,那么占主导地位的解决办法――表面化的变革,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讲都是不起作用的,它只能粉饰外在的裂痕问题。”
  乔治・里奥纳多(George Leonard,1984)通过揭示下列事实对学校教育缺乏基本变革做了评论: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我们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工业、交通、通讯、计算和娱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的学校却依然如故。现在,太空时代,改革家们给国家提供了教育改革的马车,他们改进马车的性能,让乘客在车上待更久时间,给马夫发放更多的薪水,但它充其量不过是一辆马车。
  我们需要设计并制造一种新的交通方式而不是改善马车的性能。除了整体系统设计,学校教育的新模式还应当利用当前的技术并与现代管理原理携手合作――比如关于“全面质量管理”泛文化。新模式应受到州政府、地方学区、私人企业的扶持以便与教育领域中的传统及其他新实施的举措进行抗衡。
  
  (二)整体系统设计
  1.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组织解决方案或实现任务的一种逻辑、系统化方法。它通常被用于规划实施重大而复杂的活动。简言之,系统分析要求在开始任务前,就界定任务的预期结果。这样,就可以观察并了解目标何时达成(Morgan,1990)。系统由一系列相关成分组成,所有的成分要团结一致朝向一个目标努力。系统中各个部分依赖彼此的输入和输出,整个系统运用反馈来检验它预期的目标是否实现。如果没有,就对系统加以修改直到目标达成。
  传统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和教科书。学习内容是课文中的已知知识,教师的责任就是把课文内容教授给学生。在这一模式下,改善教学的方法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然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系统化过程,每一种要素都对成功学习息息相关,这种观点被视为一种系统化观点。(Dick &Carey,1987)
  2.教学系统化设计
  教学过程本身可以被视为一种系统,系统的目的是产生学习。系统要素是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和学习环境,这些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来达成目标。任何系统的系统化设计都有具体的步骤。这些步骤通常是: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尽管不同的系统化模式这些步骤有些许变动,但所有的模式基本上都包括这些要素。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有效的原因在于:(1)实施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者要知道的知识或能达到的技能;(2)每个要素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教学策略和预期的学习目标之间;(3)更重要的是,该过程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并可以复制。(Dick &Carey,1987)
  教学系统化设计(ISD)是系统分析在教育上的运用。教学系统化设计领域已经演化为一种严格的专业训练,以研究和开发运用为基础。同时也受到管理科学、通讯、和行为科学等领域的影响,并深受这三方面研究、知识和哲学基础的启示(Morgan,1990)。尽管教学系统化设计在其他国家已得到成功实施,但它还没有完全运用到美国广阔的公共基础教育。
  
  教学系统化设计还包括一项开发工程计划,它使用教学系统化设计的方法进行设计和实施新课程。随着部分新计划的开发,它们在学校里得到了检验并根据学生建议和业绩数据加以修改。部分计划组成更大的教学模块,教师的培训计划也得到了开发。到1978年,整个基础课程已得到了开发,并准备实施全方位的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实施新课程的学生各科目和各年级的业绩远远优于控制组的学校。
  1981年,美国国际发展机构和韩国政府合作,对韩国计划实施了一项综合评价来判断其长期影响。研究报道认为:重大而持续的改革是系统化设计的结果。至于教学系统化方法,报告总结如下:“系统化教学设计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证明,然而,在实施这一计划前,发展中国家从来没有使用系统化教学设计来解决大规模的学校问题。韩国教育发展机构对这一技术的成功利用表明有待对教学系统化设计做进一步推广……” (Morgan,1990)
  3.教育系统化设计
  教育是一个不同层次要素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包括个体学生水平、教室配备层次、学校所在区域以及国家发展水平,还有家庭、大众媒体、同龄群体、邻里和社区、工作环境和其他日常生活要素。教育系统化设计把这些影响视为整个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尽量计划和协调这些影响,以产生在单独影响模式下不可能产生的结果(Salisbury,1991a)。
  系统化教育设计的方法包括几个共性特点:(1)以结果为取向;(2)明确界定学习目标的原则;(3)产生和阐明达到目标所用的方法;(4)建立可选方案的评价标准;(5)持续的管理和评价以保证系统间各部分的动态发展;(6)不断的修改(Salisbury,1991)。尽管这些特点可用来设计各种各样的系统,但设计一种学校教育系统需要同样的规划和设计过程。
  (三)为什么整体系统设计是必要的?
  
  1.改革无法维持
  整体系统化设计必要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整体系统设计,教育改革无法系统化而且也不能全面提高。教育改革的历史揭示了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然而,课堂教学在整个循环周期中基本上没有触动过(Cuban1988,1990)。源于几十前的公共教育系统要逐步建立复杂的社会和行政机制以形成其服务支持体系,这些机制往往以管理结构、组织和文化规范、资源分配制度的形式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当教学改革被纳入系统时,要么做出改进来适应现存的结构,要么就被否决来维持原有体制的原因所在。我们把轻便折叠躺椅伸直,但我们旅行所乘坐的轮船依然如故。有关变革的文献表明:即便有可能,通过逐步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来使系统有重大、持久的改革也是困难的(Heuston,1977)。相反,重要的改进往往通过“大跃进”式的突变后再进行逐步的微调而达到预期的结果。
  2.问题的系统本质
  教育改革低效循环的原因之一是过去的学校改革忽视了学校的系统本质,当前的运行结构受到各种力量以及维持现状的支撑体系的影响和制约。教育上已有的成功改革就是加强现存的体制,如果我们了解一点学校改革努力的历史,就会明白:只改变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而不触及其他要素是不可能的事。如果我们只对系统中的一部分实施重大改变,系统还会回归以往。除非设计的过程中考虑所有相互制约的要素并加以规划,否则教育改革最终是有始无终,不了了之。虽然公共教育系统逐渐适应了环境、教师授课的基本环节、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的变化,小组授课也从19世纪就一直坚持使用(Hoetker & Ahlbrand,1967)。统筹所有或大多要素的教学系统化设计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3.现实情况的制约
  整体系统设计必要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许多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充分地在学校得以实施。教育研究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程序和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重大改进(Cohen,Kulik & Kulik,1982; Kulik, Kulik & Cohen,1979,1980; Walberg,1984,1986; Ellson, 1986)反复强化、线索和反馈、相关练习、掌握学习、合作学习、同伴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等教学技术对教学质量、教学效率或者双方已经发挥了重要的实践作用。不幸的是,在当前小组步调、时间定位和三十名学生一位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制约下,这些技术和方法很难也不可能得到实施。当前学校教育操作模式强调高度的步调一致,以时间为定位,把教师视为信息的唯一来源(Goodlad,1983)。我们所了解的许多有效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需要有不同于现在学校的管理、组织、检查和教学安排。新的方法和技术需要教学结构更深层的变革:改变学校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方法,改变资源的配置和学校责任,改变课堂的常规活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只是适合当前的学校结构,因为它们所要求的管理体制是可持续的,而现存学校组织和管理结构不能胜任这一点。
  
  三、佛罗里达SY2000创意
  
  SY2000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技术中心(CET)的教学设计专家遵照一种整体系统化设计来创立并实施的一种学校教育的新模式。它由州教育署、立法机构和学区发起,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技术中心(CET)开发并协调实施。
  
  (一)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运用整体系统化设计方法,明确学校教育新模式的必要要求。这些要求使学校教育新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口特征和社会需求。具体来说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递增改善:新模式包括一种能做到持续、稳定的改善机制,新模式应当也包括一种研究消费系统,投入研究的经费至少是总教育预算的1%。(2)模块化设计:教学按章节设计并组织,这样,教材的选择可实现互补。新发行的教材和当前的教材兼收并蓄。(3)加强评价、指导和监管:评价和指导的功能是确保实现预期的目标,允许系统管理者明确并隔离系统的缺陷。教学的结果和收效是可测量的,并能与目标相对照。(4)可复制性:模式可以轻易地照搬到别的区、州及有潜力的国家,模式的成功实施不应该依赖于非同寻常的校长和教师,一般学校的员工也能实施这种模式。(5)施教灵活:实施教学的模式和设备可以支持不同种类的课程并能够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6)为当前的社会结构所设计:这一模式应该适应于多元文化群体,大、中、小城市,农村或郊区。(7)可负担的:启动经费运行之初,运转经费会慢慢增长并在模式完全运作的时候逐渐稳定。对当前资源实施再分配时要兼顾发展和稳定(就每一个学生整体教育投资而言,新模式的花费要少于当前的模式)。(8)整合性设计:模式应该统筹教育过程的所有要素,并吸取教育、商业和企业中的最佳实践经验。
  第二阶段(持续到1992):对SY2000模式的功能及实施过程进行真实设计。第二阶段的成果包括对SY2000模式所有方面详细计划书的开发,这些计划书和征求方案一并向公营和私人承包者公开。然后这些承包者开发SY2000所使用的系统和产品。
  第三阶段:由承包者对软件、硬件、管理系统、教师发展和其他要素实施开发。SY2000不会从各种各样的资源中选择不匹配的、现成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它涉及一个整合性开发,计划产生一种完全量身定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过程。
  第四阶段:在合作学区对SY2000模式进行操作检验。在这一阶段,在操作试点对SY2000模式进行精细加工。后续阶段包括在其他试点实施这一模式以及不断的评估、修改和改善(Salisbury,1991b)。
  (二)设计目的
  SY2000的目的是设计并实施一种基于技术的全新、高效的州教育系统,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改善学生的业绩表现,使每一位学生获得信息时代成人生活成功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有两种途径可以决定未来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一种方法是采用所谓的“由外向里”设计程序。为使学生在成人后能够胜任工作,我们必须首先知道成功人士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明确重要的基本技能并使其真实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从成人角度考虑运用这些技能的环境。一旦了解了这些途径,那么就可以设计出整合教材的教学来获取成人所必备的技能。
  旧系统――我们当前所使用的系统――采用的是“自内向外”模式。这是一种学校对当前的课程材料重新包装的学习情景,抽一门正在施教的科目,然后牵强附会一些未来的潜在用途。我们寻找一种学生在成人生活里可能学以致用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我们找到了一种成人生活的模拟情景并试图更新这种模拟情景来适合当前的课程。
  布朗森认为“由外向里”模式可以更准确地界定基本技能。也就是说,先要从现实角度阐明人们达到工作卓有成效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然后再为学生学习这些技能提供所需要的支持。这一飞跃需要我们对人所必备的重要基本技能以及如何获取的思维方式有重大改变,倡导实施以角色为基础的课程,即成为系统管理者,信息管理者、负责的劳动者等等,并最终使学生从学校生活过渡到成人生活。
  (三)设计原理
  SY2000是把对教学、学习、动机、心理学、教学设计、工程学、商业、管理、质量和通讯及电子等领导领域里的现代研究原则运用到学校教育的新模式中去。这些领域里的大量知识基础在当前的学校教育模式形成之初并不存在,这些研究将对SY2000的设计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当任何组织决定重设学校系统的时候,其合法持股者对重设的方法、原理以及后续设计过程中的制度、开发和实施达成共识是必要的。持股者是教师、行政人员、课程专家、教授、教育部门的代表、父母和工会代表、商界领袖等其他人员,他们通过会议对设计原理达成共识。设计原理支配着变革的设计方法,设计原理是整个计划的“宪章”。它们是:(1)学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突破当前系统达到上限的局限。(2)系统方法,同时关注系统的所有要素。(3)质量系统,满足系统的每一个部分的国际标准组织的要求。(4)并行设计,是所有的成员、所有的持股者,任何对这一计划感兴趣的人,从开始就参与设计。这意味着公共教育系统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学生、父母、教师、工会、立法人员、商业人员、社会上的任何人都参与其中。尽管所有的持股者都要投资并参与该过程,但没有一个群体有超越设计的权限。(5)科学开发,意味着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要依据研究知识来设计。(6)忠实实施,在集体设计和开发新系统的时候,要根据设计的具体说明来实施,切实按计划来实施。这一原理要求有组织纪律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如果进行持续的改革,忠实实施不可或缺。(7)弹性机制,要求系统的任何特点必须适用于所有的适龄学生,而不是仅仅适用于富足的社区。(8)经济实惠,系统必须能够负担。设计一个难以负担的系统没有多大意义,过去我们有过许多这样的无义之举。(9)学习者参与,学习者参与意味着所有的学习者都要参与系统运作,我们期待学习者以成人身份来成为负责的劳动者,和其他人交流、互动、提供指导,就像他们在公立学校进行角色扮演一样。应该号召学生进行同伴教导任务和课堂管理任务(Greenwood, Delquardi,& 霍尔,Hall,1989)。(10)电子工具,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其它协同工作的产品
  (四)“以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模式
  佛罗里达SY2000的设计过程关注个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是关键实体,是设计的核心。系统主要的目标是学生个体对学习的运用,已经有研究显示:当教育系统围绕个体学生学习经验来组织(而不是围绕课堂、教授或者是教学管理)的时候,就会出现与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不同的系统特点(Banathy,1991)。这一模式表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单一的信息源转变为一种资源、学习向导并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给予学生启迪。显然,我们从环境分析中所能够获取的信息表明:个体学习者的发展理应成为学校教育过程的重点。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个体学生是不可能的。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被动者,学生必须能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包括其他学生,来进行自主学习。
  图6是重新设计的现代模式,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新学校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家庭和社区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一模式明确了四个关键要素,它们是重设必不可少的属性。
  第一,最重要的是交流。教育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必须至少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交流。所有的成员意味着每个人:学生、教师、父母,如果他们要选择交流,机构中的成员或其他人必须能够给予回复。我们知道如果企业中的员工互不交流,那么这个企业绝对不会有所进步或者有大的业绩。快速壮大的组织,无论是科研机构、机械制造、服务、军事都投入大部分的预算资金来确保员工间的交流或与知识库的相互交流畅通无阻。
  第二,建立知识库。SY2000的知识库被定义为在电脑上随时可以获得的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显然,不是所有的知识在你的电脑上都可以找到,但大部分知识可以找到,把知识存储到电脑上,我们节约了时间而不是疲于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来寻找正被别人所使用的期刊、书籍和杂志。学习者及时获取知识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第三个要素是学习支持系统。复杂的学习支持系统提供帮助、指导、知识、建议和其它学习方面的援助,这样学习者可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系统支持学生按他们的要求来获取新知识和信息。一般而言,这些被称为电子行为支持系统(EPSS)(格里,Gery,1991)。
  第四个要素是员工支持系统。它和学习支持系统一样为满足员工的需要来提供同样的功能。他们需要知识、参考、帮助和其它可提高他们业绩的援助。EPSS关注预期的结果,提供有效的过程,适时提供教授、知识和指导而且为工作表现的反馈提供资料。
  (五)操作模式
  图7呈现了SY2000系统教学的操作模式。每一个矩形代表整体系统必不可少的具体功能的子系统。美国有大量的教育“改革”力量,通常由政府发动,这些计划会涉及许多人对课程、测试或教学的一个方面如何改革做出重大的改变,但结果发现,努力后却不能找到证据证明它已经被实施了(Cuban,1990)。为什么教育上的重大变革如此之难?只有这些新计划的实施置身于整体系统,才可能被系统中其他部分所支持,否则这些改革不会有生命力(Cuban,1992)。
  美国教育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平衡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很快克服改革带来的影响,然后又回归正常。图7表明:如果期待有可持续的变革,在共同体、家庭、工商业、国家和地方立法机构参与的大背景下,所有子系统都必须参与进来。(1)任务子系统必须开发一致的任务目标和建构社区支持。这些广义的要求然后转换为反映各州要求的、可测量的任务目标。(2)研究和开发子系统应该在需要的时候提供知识并成立新的研究机构来解决主要的问题。(3)课程子系统从任务子系统和教育计划的设计中获取目标及主要的学习科目。(4)教学子系统在每一个学习场所进行操作并编排学习任务。(5)学生和家庭服务子系统和其他机构一起给个体学生、学校和家庭服务提供支持。(6)评价和信息管理子系统为所有学校收集公开的数据并为评价子系统提供数据。(7)评价子系统提供质量系统的基本运作,它利用来自评估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比较结果来计划和决定任务是否正在被实施。(8)人力资源开发子系统提供人员、发展和其他必要的服务来支持教师员工的发展。(9)管理操作子系统为整个系统的日常运作提供领导和指导。(10)后勤子系统提供必要的设备、运输和通讯服务。网络、计算机、设备和其他基础设施的运作该为其负起责任。(11)电子系统负责更新数据系统。
  这些系统要素组成了有效学校教育模式的必要活动形式,尽管每一个子系统各有侧重,为达到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们必须进行精心策划和协调实施。每一个要素里每一种功能是连续性的,以保证教学模式的持续发展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及重点发展。这意味着SY2000具有可持续性和与时俱进性。正如驰曼(Churchman,1979)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要进行可持续性的改革,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子系统。在我们所从事的所有程序当中,把系统当成一个整体可能是我们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贡献。
  图7因此也被称为“赛马场”。椭圆形的跑道象征电子数据从一个子系统流向另一个系统。为完成这一整合性的数据交换,我们设计了软件称为“数据流动控制器”(DFC)。通过采纳DFC的工业控制标准,单个软件购买者能够写出运用程序接口软件,它能够使必要的数据要素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进行交换。
  
  [参考文献]
  [1]Branson(1987). Why the schools can’timprove: The upper limit hypothesis. https:// .edu/pdf/upperlimithypothesis.pdf.
  [2]Branson, R. K.(1990).Issues in the design of schooling changing the paradig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ril.
  [3]Branson,R. K.(1991). Restructuring public education: Imagining, visioning, or reform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April3-7.
  [4] Branson,R.K(1997)Redesigning public education: The Florida Schoolyear2000 Initiative.Educational Technology,37,(6):24-24.
  [5]Branson,R.K.(1997).Improving Basic Skills Through Technology: A Systems Approach . http:/ /.edu/pdf/chile%20article.pdf.
  [6]Branson,R.K. (1998). Teaching-Centered Schooling has reached the upper Limit: It doesn’t get any better than this. Current Direct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7,(4):126-135.
  [7]Branson,R.K.(2001)Concurrent design and change management in people, organizations , and society. http:/ /cpt.fsu.edu/articles.html.
  [8]Branson, R. K.(2001).Teaching-Centered Schooling has reached the upper Limit,http:/ / pt.fsu.edu/articles.html.
  
  [作者简介]
  王梦,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生(wm.省略)。
  
  School Restructuring Design:
  Branson’s Upper Limit Hypothesis,S-curve and Florida School year 2000 Initiative
  WangM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8)
  
  【Abstract】 Schooling model in industrial age is teaching-centered and the school performance has reached its upper limit .In order to keep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school systemmust make a transition to a new S-curve.when the S1 curve moves to an S2 curve, there is a discontinuity. How to get rid of the old schooling model and use the total system design to bring up the new generation in the new period? Perhaps the Florida School year 2000 Initiative is a useful attempt which is worth considering.
  【Keywords】 Macro instructional design; SY2000;Schooling model
  
  本文责编:孙爱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