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军中高级将领国内教学名师】东北军高级将领
 

【军中高级将领国内教学名师】东北军高级将领

发布时间:2019-04-03 03:55:27 影响了: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全军最高学府、国内名牌大学,邹逢兴则是这所高校的一块金字招牌。他是中将军衔的文职一级教授,从教40多年,先后教过15门课程,荣获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2003年被评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
  穷则思变苦求学
  邹逢兴1945年9月1日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水边镇下痕村。他的祖父因遭有权势的人伤害早逝,父亲和叔叔从小都讨过饭,一家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解放后,邹逢兴家在土改中分得了土地和住房,父亲务农兼做裁缝,叔叔参加土改工作,后来成了国家机关干部。邹逢兴作为翻身农民的后代,获得了读书的权利。他从小学习努力,不怕苦,经常打着赤脚去上学。他读书勤于思考,爱提问题,肯动脑筋,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习成绩在年级中都名列前茅。他注重养成好品德,热爱劳动,友爱同学和尊敬长辈。每逢星期天、寒暑假、农忙假,他都会做完作业后帮家里做农活。他在吉安高中读书时,先后担任过班长和校团委、校学生会干部,参加过无线电收发报训练、航空滑翔机驾驶等课外学习培训活动,瞻仰过革命圣地井冈山,这为培养他的综合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打下了良好基础。
  1964年,邹逢兴高中毕业,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在“哈军工”学习的5年,他完成了从中学生到合格大学毕业生、从普通老百姓到革命军人的转变,这为他后来从事国防科技教育工作和为国防事业献身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业务基础。
  三尺讲台洒汗水
  1969年7月,邹逢兴从“哈军工”毕业留校任教,1970年随校南迁长沙。他一直在自动控制系工作,先后讲授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自动测控、故障诊断与可靠技术等方面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今年他已年过66岁,在带领国家级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同时,他仍坚持每周面向本科生上3堂课。人们评价他讲的课有理论、有实际,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例如,他领衔讲授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做到了“基础性、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统一,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全面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已成为国内名牌课程之一。2001年以来,这个课程的建设成果先后被评为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书育人,贵在治学严谨,行为端正,任劳任怨。邹教授曾有一段时间身体欠佳,几乎每逢冬春气候急剧变化时都会复发胃溃疡、胃出血,但他没有一次因病而中断教学。有一次,他胃病痛得头冒汗珠,就用手按着腹部坚持讲课。后来,他实在无力支撑,站立不稳,便搬了一把椅子坐下,坚持上完这堂课。下课时,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值班的学员区队长还没有先例地代表全体学员向他敬礼和致谢。
  邹教授不但课讲得好,著述也很丰厚。多年来,他把教学心得和科研经验成果加以总结写成著作,编著出版教材35部(套)。其中,属于“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15部,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部,教育部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和军队规划的工科本科通用教材、高中级干部和工程技术干部必读书多部。他1993年出版的《微型计算机接口原理与技术》,获第三届全国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他还有多本教材相继获得国防科技大学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和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中国图书奖、湖南省优秀教材奖。
  邹逢兴常说,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教师,一定要做到“四会”,即会想、会做、会讲、会写,不能只满足于照着书本和现成的教学大纲去上课。一定要有改革和创新精神。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率先在本科教学中,进行电子类课程的实验环节改革,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综合设计为主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变封闭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1988年,他又倡导和组织实施一年一度的本科生电子设计与制作竞赛,进一步将实践性环节的改革由课内扩展到课外,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受到同行肯定和教育部重视。后经辐射推广,这一做法逐步演变发展为目前全国两年一度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
  名师出高徒。邹逢兴这位“优秀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国家级教学名师,迄今一共带出40多名研究生,还为湖南、贵州、陕西等省和部队院校指导和培养了一批访问学者(中青年教师)。他在校内直接指导和培养的学科学术梯队中的青年教师,有多人已成为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和课程组负责人,其他人也成了教学科研骨干。他所带领和培养的“计算机硬件技术与控制系列课程组”,成了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走出科研新天地
  几十年来,邹教授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高度重视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增强学科底蕴,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并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他是全校最早从事科研的教员之一,先后负责和参与完成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校级以上各级各类科技、教育研究项目30多项。
  1973年,也就是邹逢兴参加工作的第4年,他作为电子技术课的辅导教师,随72级工农兵学员一起去上海航天局工厂进行开门办学。当时开门办学的做法是学员一边上课,一边下车间和工人一起干活,向工厂技术员请教一些问题。邹逢兴感到这样收获不大,最好是结合技术改造项目开展教学,效果会好一些。于是,他主动去上海广播器材厂联系,找到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项目——研制“电视机壳生产流水线的数字控制系统”,这是当时工厂生产中急需解决的课题。他带着6名学员边学理论边做课题,4个月后他们完成了课程教学任务,又圆满完成了研制任务。此事得到工厂和学校称赞,学员们也增长了才干。
  上世纪70年代初期,铁道部在全国推广内燃机车,取代落后的蒸汽机车。当时我国从罗马尼亚进口了一批内燃机车,在北京地铁和全国各铁路局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行驶,转速表坏了,需要修理,但修完后怎么检验是否修好了,是否合符行驶标准,成了一大难题。那时,铁道部派人去长沙,找当时已更名为长沙工学院的全军著名高等学府帮助解难。邹逢兴等受命参与并主持这个军外协作项目——“内燃机车速度表、转速表白动校验台”的研制。经过一年多攻关,他们获得成功。这项科研成果不但在北京地铁和全国铁路系统推广应用,而且出口到朝鲜供平壤地铁使用,获得铁道部和朝鲜方面的高度评价。1978年,这一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他负责完成的多个计算机测控、过程控制与管理,以及智能化仪器仪表装置等方面的军外协作项目,均获得了成功,多次获得国家部委级科技进步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