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嘉庆官窑粉彩婴戏碗赏析 嘉庆官窑粉彩
 

嘉庆官窑粉彩婴戏碗赏析 嘉庆官窑粉彩

发布时间:2019-04-03 04:36:15 影响了:

  婴戏纹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类器物。山西博物院馆藏的一件清代嘉庆官窑粉彩婴戏碗,属婴戏纹精品。本文将对这件藏品的婴戏纹内容做一些介绍,解释其中所包含的吉祥寓意,并就嘉庆朝婴戏题材的特点进行简要的探讨。
  山西博物院馆藏的这件清嘉庆官窑粉彩婴戏碗,通高5.6厘米,口径11.2厘米,底径5厘米。胎体坚实,釉色洁白。碗口微撇,深腹,圈足,底落三行六字篆书款“大清嘉庆年制”。碗身外壁通体绘婴戏图,以房舍、山石、树木、小桥、流水为背景,绘婴孩62人。画面上的婴孩稚趣可爱,表情、动作生动传神,极富艺术感染力(图一)。
  整幅画面由五组图案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以画面中的拱桥为起点,其右侧有一身着绿衣粉裤的孩童,猫着腰,左手捂耳,伸右手正欲引燃地上并排放置的三只爆竹。其身后三名孩童捂耳站立,似乎在等待爆竹升空,却又被旁边别的情景所吸引,三人神态各异。三名孩童右侧又有十余孩童:有的正注目爆竹这边;有的则左顾右盼,被不同方向的热闹所吸引。其中有孩童手捧硕大的桃子,最前面一捧桃孩童正与前面所述三名孩童交谈。这一群孩童动作、表情各不相同,各人目光所关注的焦点也不一样,显得活泼而有趣(图二)。再向右,一群孩子正围观一名身材稍高的少年,此少年头戴金色宝冠,右手高举金色如意,左手下垂后摆,脚下迈丁字步,似乎正在表演。少年显示出一派领袖气质,周围的孩童都注视着他,其中有的高捧桃子,有的高举毛笔,像是在模仿或者配合他的表演,而更多的孩子则在欢呼喝彩。这些围观的孩童个个面露欣喜之色,尤其是身后室内的四名孩童,站在打开的窗扇后面观看表演,看得非常专注(图三)。画面再向右,一孩童右手持如意,头转向右侧的一群孩童,脚底生风,正在舞蹈;其左侧人群中有一孩童双手高举长戟,他和他身后的两名孩童目光都落在手持如意的孩童身上,正在注视其表演(图四)。
  在拱桥的左侧又有两组画面,其中一组的中心人物为一名正在弯腰点爆竹的红衣孩童,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其左侧众孩童捂着双耳期盼着爆竹的鸣响,其右侧桥上的孩童也热切地关注着这一幕。另一组画面则在桥的背后,两名高举灯笼的孩童正在窃窃私语,灯笼上的流苏随风飘扬。右侧又有三名孩童,一人穿红衣绿裤,席地而坐,手捧黄色瓷罐,罐口飞动着一只红色蝙蝠。与他面对面的一孩童伸出双手,欲扑这只蝙蝠另外一名孩童则伸手欲捕捉天空中飞舞的另外四只蝙蝠,这组画面动感十足,孩童动作、表情憨态可掬,十分有趣(图五)。
  图案中的孩童,大部分于头顶左右各蓄发一撮,较短,编成两个小髻。这种发式与《礼记·内则》中所载“总角”吻合。留这种发式的一般是十岁左右的孩童。另有少数几人仅于顶门正中靠前部位留一撮头发,其余头发全部剃掉,这种发式为“髫”,留这种发式的孩童年龄更小,大约为三四岁到七岁左右。画面中年龄最大的少年,虽头顶戴冠,但从其身高比例、面相看,应不到“加冠”的年龄,也只是个半大孩子。
  所有孩童皆着长袍,圆领、右衽、对襟各不相同。除少年长袍拖地外,其余孩童所穿长袍均长及膝盖,下身着长裤。长袍是我国古代一种不分衣裳的服饰,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图中孩童所穿长袍均为两开衩,所穿长裤皆为合裆,且比较肥大。上袍下裤是清代男子主要的衣服穿着样式。从设色角度看,服装颜色以红绿为主并加有黄、紫、蓝等颜色,不同于以前的仅红绿两色,这一变化的出现与粉彩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
  整个画面人物众多,场面热闹,寓意吉祥,构成一幅“百子呈祥图”。“百子呈祥图”是婴戏图的集大成者,又叫“百子迎福图”、“百子嬉春图”、“百子戏春图”,是一种表现众多孩童嬉戏、玩闹场景的图画,有祝愿百子千孙、人丁兴旺的含义,又可表现喜庆祥和的气氛。这种图案在清代深受欢迎,尤其皇室更垂青于此。“百子呈祥图”中的孩童嬉戏一般为节令娱戏和传统孩童游戏。画面中的细节也表现出许多吉祥的寓意,孩童放炮竹,除旧岁迎新春,表达“天地长春”的祝愿;少年头戴金色宝冠,有“加官进爵”的期望;孩童手中的长戟、如意和毛笔,又代表着事事“吉祥如意”和“书礼传家”的想法;孩童手中高举的桃子,蕴含的则是“桃献千年”的寓意;小桥边的五只蝙蝠是“五福临门”的意思。这些寓意吉祥的细节与作品整体欲表现的理念高度一致,可谓“福上加福”。
  婴戏题材的使用可谓源远流长。至迟在魏晋时期,这类题材已开始应用于器物装饰。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出土的一件漆盘,在盘内底中间黑红漆地上绘山峰,山前空地上画两名持棍对舞的童子。这件漆盘上的童子图案代表了早期的婴戏题材。隋唐期间,婴戏图开始用于瓷器装饰。长沙窑址出土的一件彩绘婴儿持莲纹壶,画面上一孩童左手握葵扇,右手持莲花,寓意“连生贵子”,表达了传宗接代的意愿诉求。到了宋代,婴戏题材更为盛行。婴戏图案成为瓷器装饰的重要手法,广泛出现于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众多窑口的产品上。
  明清时期,婴戏图在瓷器上的应用进入鼎盛期。婴戏图在构图、造型、设色、用笔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固定的艺术风格。不仅婴戏图在人物纹饰中所占的比例有较大增长,而且婴戏图中人物数量也增多,有的器物上甚至绘有百余婴孩,显示出这一时期婴戏图装饰水平的不断提高。
  山西博物院的这件清代嘉庆官窑粉彩婴戏碗,人物位置安排顺畅自然,孩童表情姿态各有不同,整个场面活泼有趣。绘画技法以工笔为主,勾线、设色一丝不苟,而在房舍、树木、流水等背景的处理上,又夹杂一些“写意”的风格,表现出绘画者成熟的理念和精巧的画工。这些都反映出嘉庆时期婴戏作品的特点。
  这件婴戏碗应属嘉庆早期作品,在艺术上直接承袭康乾盛世作品风格,与之前历代相比有许多不同,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画风上,宋元时期的婴戏图平淡朴实,常以寥寥数笔勾勒孩童造型,画风清新素雅,潇洒自然。清代乾嘉时期的婴戏图,在孩童的绘画上追求人物形象的精到准确、清晰具体,每一个细节都要细致描绘,以精细刻画代替了之前的粗犷自然。第二,构图上,清代以前的婴戏图以简概繁,一件器物上往往只绘一两名孩童,背景纹饰简洁明了,仅用几笔轻轻带过。而清康熙朝以后的婴戏图,不仅孩童数量增多,背景中的辅助纹饰也逐渐增多,多了铺陈。在供皇室贵族使用的官窑瓷器中,这一风格更加明显。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几乎成为婴戏图的固定格式,甚至影响到现代婴戏图的绘法。第三,内容上,之前的婴戏图多着眼于自然生活场景,如骑竹马、放风筝、踢蹴鞠、钓鱼、读书等等,而这时的婴戏图更钟情于描绘富家子弟的游戏场面。虽然都是在玩耍,但清新自然的生活气息渐淡,代之以对各种美好寓意的表达。孩童愈多,所表现的寓意愈丰富,常常成为“吉祥如意”的集合。事实上,当时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即为“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婴戏题材作品也反映出这种特点。
  追根溯源,清嘉庆朝婴戏题材瓷器的这些特点,应发端于明嘉靖朝。究其原因,与当时社会风俗的转变有关。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风气的俗化,逐富贵、求功名成为风尚,寓意吉祥的作品大受欢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婴戏图被赋予了更多的吉祥祝福含义。这种文化心理一直传承到清代,山西博物院馆藏的这件嘉庆官窑粉彩婴戏碗,正是这种社会风尚影响下的典型产物。
  康乾盛世之后,从嘉庆朝起国力渐衰,影响到制瓷业的发展。此后,瓷器无论制作工艺还是装饰内容都没有超过康雍乾时代,但嘉庆朝的粉彩瓷器却是一大亮点。嘉庆早期的粉彩作品,与乾隆时期作品基本相同,艺术成就非凡。山西博物院馆藏的这件嘉庆官窑粉彩婴戏碗,构图复杂却不显繁缛,虽然整个画面上孩童多达62人,却安排得自然合理,井然有序;人物形象勾勒精细,笔法工整,每个细节都清晰可辨;图案内容寓意吉祥,从整体构图思想到每个孩童的细节,无不蕴含着美满祥和的意愿,体现了嘉庆朝婴戏碗的特点。这件作品无疑为嘉庆朝粉彩婴戏碗中的佼佼者,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