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2018足球世界杯冠军 1996年甲A足球四道光
 

2018足球世界杯冠军 1996年甲A足球四道光

发布时间:2019-04-06 04:47:24 影响了:

  1996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烽烟又将再起,多少大悲大喜,将把绿茵场搅得躁动不安。回首去年,甲A球市火爆,球赛激烈,说明足球改革初见成效。  中国足球联赛能出现良好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某些方面与国际上足球先进国家做法接轨的结果。然而,中国足球要完全汇入世界足球滚滚向前的发展潮流,更上一层楼,就必须逾越横亘在自己面前的四个坎。
  第一关:俱乐部体制
  ——辽宁降级悲剧的警示
  中国的足球俱乐部还处在“不伦不类”状态。
  从去年12支甲A足球俱乐部来看,有政府有关部门主管下的多家商家赞助型,有球队与商家自由恋爱结合型,有商家独资买断的接管型,亦有仅靠门票、广告等收入的自我生存型,等等。当然,也有正在酝酿的股份制型。
  在这些五花八门类型的俱乐部中,还没有哪一家俱乐部能依靠自己的造血功能自我生存,自己养活自己。
  与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足球俱乐部相比,我们有太多的“中国特色”。比如,像意大利的罗马队就是罗马队,弗罗伦萨队就是弗罗伦萨队,国际米兰队就是国际米兰队,而不像我们在队名之前非要冠上××某某企业的名字。去年的甲A12支队伍,除了八一队和辽宁队外,都冠上了企业的大名。
  从表面上来看,我们在队名与外国俱乐部相比,仅仅是冠不冠企业名的不同,而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上的差异。我们的商家参与俱乐部的建设,大体是出于两种目的:一种是把赞助球队看作是一个公关行为,以此换取政府有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另一种就是把球队仅仅当作一个广告牌。
  国外商家的目的与我们截然不同,人家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就是把俱乐部当作一个企业来经营,通过门票、广告、纪念品、会费以及买卖球员来赢利赚钱(也有靠经营实体来养活球队的)。一般来说,俱乐部经营得好,球队的水平才能提高,才能为俱乐部带来丰厚的利润。提高足球运动水平和通过经营俱乐部赚钱并不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承、互为依托的。商家能通过经营俱乐部赚到钱,无形中也在提高球队的水平。
  我国俱乐部的现状,是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一个难以避免的初级发展阶段,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称霸我国足坛的“十连冠”辽宁队,之所以在去年的甲A联赛坠入深渊,多多少少与共建企业的“婚变”有关,也就是说和现行的俱乐部体制有关。
  中国足球的水平要想再提高一个档次,俱乐部体制必须进一步完善。但这并不是说,我国的足球俱乐部就要和意大利等国的俱乐部一个模式,应该也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不过,模式尽可不同,但
  万变不能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俱乐部能在市场经济和激烈的竞争中自我生存下来。
  俱乐部最终能不能与国际惯例接轨,还取决于球队能在多大程度上割断与体委之间的脐带——行政和经济的联系。当然,这并不是说球队不要体委的领导,而是说体委如何来改善自己对球队的领导,是事必躬亲、面面俱到呢,还是通过政策和法规来实施领导和管理。
  其次,还取决于能否涌现出一批既懂足球又善经营的两栖企业家。现在闯入绿茵这个“海”的商家,急功近利的多,有远见和魄力的少。现在还看不到既有勇气又有能力接管俱乐部的商家。
  第二关:球员转会
  ——“冯志刚挂靴”不要重演
  去年甲A联赛还在轰轰烈烈地鏖战时,中国足协就推出了1995年球员转会的《细则》。目的是为了防止在联赛结束后球员转会中出现的不正当行为,保护俱乐部、球员和中国足协三方的利益,避免出现前年转会中的不愉快情况。
  在前年的转会潮中,黎兵的转会曾在中国足坛上掀起惊天骇浪,而武汉三杰蔡晟、冯志刚和张军转会未果,引起了球员和俱乐部之间矛盾的激化,以致冯志刚最后以挂靴一年来抗议转会的不公。这些皆是我国转会制度还处于幼稚阶段的表现。
  经过一次转会大潮的洗礼,在来年的转会潮中,俱乐部和球员肯定会成熟些。尽管新出台的转会《细则》还难做到叫方方面面都满意,但这毕竟在规范转会行为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凭心而论,国内球员在国内俱乐部间的转会,其行为的规范化不难做到。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国球员向国外俱乐部转会和我国俱乐部引进国外球员难以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
  在我国甲级队踢球的外籍球员不少,引进来的方法是五花八门。有的是租借来,有的只是象征性地给点转会费,重要的是给球员开的工资叫人家满意。在我这里踢了一年球后,双方想续的就续,不想续的话人家想干嘛就干嘛。由于转进来就不正规,外籍球员走了之后也就没什么补偿可言。而在国外,一个球员要想转会走人,俱乐部不捞一笔转会费绝对是不会放人的。
  从外籍球员的表现来看,水平比我国球员高的是凤毛麟角。那些外籍球员只是一些二三流的球员,还属于被某些报纸称作“厕所香水”的档次。引进外籍球员的费用并不比引进一名同等水平的中国球员低(甚至高得多),一些俱乐部乐于引进外籍球员而不愿意转会引进中国球员,个中原因就是国内转会的手续太繁琐,人为干扰的因素太多。
  1995年8月底,乌拉圭佩那罗尔队相中了八一队的郝海东,在中国足坛上掀起了一阵喜悦的颤动。尽管这次转会最后未能成功,但在我国足坛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和冲击。
  一般人认为,郝海东最后没能转会成功,是中国足协28岁年龄限制和八一队不放的结果。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抛开转会费太低、需要试用6个月等苛刻条件,以及伤病在身的郝海东能否经受住国外俱乐部激烈的对抗不论,就是八一队等三方同意郝海东转会,手续一时半会也不一定能办下来。国外的转会都有一定之规,我们不仅不熟悉,亦没有懂得国际转会行情的经纪人。在这种情况下去办转会,不是丧失良机,就是有可能上当受骗。无论是在法规和制度上,还是在心理和人才上,我们在转会问题上远没有做到与国际惯例接轨。
  中国足球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就必须加强对外交流,这是提高足球竞技水平的必然途径。比赛是一种交流,教练与球员走出去和请进来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交流。现在有不少二三流的外国球员走进了我们的甲级联赛,我们却没有球员到国外职业球队去闯荡一番;去年有不少国外职业球队来我国比赛,但水平高的太少,而且我国的球队亦没有机会去足球先进国家见见世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