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麦积山东方微笑【东方微笑麦积山】
 

麦积山东方微笑【东方微笑麦积山】

发布时间:2018-12-28 04:19:41 影响了:

  甘肃有个被誉为“陇上江南”的城市叫天水,天水有个景区叫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石窟上有许多微笑的佛像。它们的微笑,被称为东方微笑。从魏晋到明清,一笑就是1600多年。在当今,它们的微笑,更多地被游客解读成一种东方风情,被当做人民生活殷实、精神充实的一种象征。
  然而,就在我们这期专题即将出炉之际,却传来了汶川大地震的噩耗,紧临四川的天水市有明显的震感,麦积山景区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事实上,在唐开元22年公元734年时,麦积山所在的秦陇一带也曾发生过强烈的地震,使得麦积山崖面中部石窟崩塌,窟群自此被分裂为东西两崖。值得庆幸的是,经历过1600年风雨的麦积山,在这场浩劫中安然无恙,栈道等安防设施丝毫未损,祝福你――麦积山。
  
  掀起盖头,让麦积山惊艳世界――访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郭建宁
  
  去麦积山采访时正值“五一”前后,是各大景区最忙的时候,因此我们与郭建宁局长的见面十分仓促。虽然访谈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这个在麦积山做“掌门人”已达7年之久的西北汉子身上所透出来的那股儒雅、坦诚与率真,却令人印象深刻。他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谈起麦积山如数家珍,说起今后的发展充满激情。近几年,麦积山在国内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景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被国家有关部委分别授予首批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先进单位、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优秀单位、首批AAAA级旅游区、“最具潜力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等称号。对于地处西北内陆的他们而言,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确属不易。
  相比其他景区,麦积山景区的特点在哪里?有哪些优势?
  首先是地理环境,天水处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西安兰州两大城市之间,陇海铁路沿线,310、316国道、陕、川、宁、青相接的省际公路交会处,有较为方便的交通。景区在西秦岭东端的小陇山林区,介于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在中国大陆南北地质、地理、气候和植物的天然分界线、生态过渡带上,生物丰富多样,有南北兼有的景观。
  二是石窟为主的文化资源。麦积山石窟和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我国四大石窟,又是甘肃千里石窟走廊带最著名的石窟之一,是天水境内百里石窟走廊带的佼佼者,是名副其实的“东方雕塑陈列馆”。仙人崖石窟保存的明、清泥塑和石门道教庙宇群,历史和艺术价值也很高。景区还有秦王朝的发祥地牧马滩,牧马滩古墓葬出土的木板地图、秦简等文物,历史价值也很高。
  三是文化与自然二者完美的结合,达到了文景并茂。
  您是如何看待麦积山石窟与其余三大石窟的不同之处的?
  四大石窟都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麦积山石窟区别于其他石窟或它的特色是:
  一、营建和修缮年代长,内容丰富。16D0余年每个朝代都有珍品存世,再现了后秦的剽悍雄伟,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丰满端庄以及宋明的写实求变的特点。
  二、敦煌莫高窟以壁画为主,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以石刻为主,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主。尤以北朝最多,堪居全国之首。
  
  三、麦积山是一座典型的民间石窟。其塑像与龙门、云岗高大魁悟、庄严肃穆的帝王形象,敦煌强烈宗教色彩的神像差异甚大,更明显的体现出对世俗生活的感悟与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形象更为民族化、人性化,体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性和地域性,形成了独特的麦积山风格。
  四、在中国众多石窟中景色最为壮观,环境最为优雅。
  总之,麦积山石窟以技法多样、题材丰富、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的泥塑而著称;以宏伟壮观、真实完整的北朝崖阁式建筑而独树一帜。以交汇南北、融贯中西,具有浓郁民族化、民间化和世俗化的佛教文化为主要特征,享有“泥塑陈列馆”、“东方雕塑馆”之美誉。是中国石窟的杰出代表之一,在石窟史上占有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地位。
  听说麦积山正在申遗,能否跟我们谈谈目前工作进展到什么地步了?
  对,麦积山申遗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自然和文化双遗产,资源价值研究、申报文本编撰、国内申报都已完成,已于前两年列入了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现在正在进行环境综合整治、资源保护、价值展示等工作。另一个方向是和天水的武山水帘洞石窟一起,作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重要文物点申报丝绸之路项目。甘肃省、天水市都十分重视,设立了申报领导小组,成立了专门的申报机构,人力、物资、政策都给予了保证。希望麦积山早日摘取“无冕之王”的帽子,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遗产大家庭中的一员。
  能否谈谈麦积山景区近几年来的发展与保护历程?今后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近几年里,全面落实了‘‘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原则,使景区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一是促成省人大颁布了《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完善了景区规划。二是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规划管理机制和景区统一管理体制。设立了景区管委会、规划监督科、综合执法队等综合协调和执法机构,赋予了景区管理机构依法在景区实施行政综合管理职权,有效控制了景区乱建行为。三是以项目为突破口,加大了景区基础设施和资源保护的力度。多方投入3亿多元,实施了石窟山体加固、塑像壁画保护、瑞应寺、净土寺恢复、生态环境整治、内外道路、登山步道修建改造、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游人安全旅游接待设施等工程建设。四是积极发展了景区旅游。近五年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都在50万人以上,没有发生游客安全、资源破坏事件。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42万人之多。旅游同时带动了景区上万农户及周边农户通过参与旅游三产脱贫致富。
  现在和今后几年,具体要做的几件大事是:(1)进行景区总体规划修编,完善景区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同时推进Ⅸ麦积山条例》的修订,进一步实现统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学规划管理。(2)以实施投资1.8亿元的麦积山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主,使景区资源保护水平和道路、服务、安全等基础设施有大的提高和改观。(3)以创建第二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申报5A级旅游区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提高管理服务水平。(4)强化宣传营销,发挥资源优势,抓住和利用好今年北京奥运会和天水机场启用、明年天水到宝鸡高速公路开通等积极因素,面向国内外客源市场加大宣传营销,积极和国内知名石窟、周边九寨沟、崆峒山、青海湖、宁夏沙湖、陕西华山等车程一天之内景点、丝路沿线景点的合作和联手宣传,改变麦积山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陇上江南佛窟奇观
  
  从杭州去往麦积山,原本以为是趟苦旅。因为说起甘肃,在人们的印象中是西北荒漠之地,没想到麦积山却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似有―种刚离开江南又回到江南的错觉。
  
  又回江南
  从杭州去往麦积山,原本以为是趟苦旅。因为说起甘肃,在人们的印象中是西北荒漠之地,没想到麦积山却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似有一种刚离开江南又回到江南的错觉。   事实上,甘肃像一个哑铃沿西北向东南狭长展开,一头伸到祖国边界,另一头却占据了祖国腹心的位置。麦积山所在的天水市,就在甘肃连着四川、陕西的那一头。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在其闻名遐迩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写道:“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物秀美的地方。”
  天水之所以被称为西北的“小江南”,缘于其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区位,不高不低的地貌,不干不湿的气候。在祖国版图上,天水恰在我国陆地的几何中心位置,介于西安与兰州两大城市之间,东有陇山纵列,西秦岭横贯南缘,海拔在n00米至21D。米之间,为南北气候的交界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450―600毫米,全年平均气温10摄氏度左右,森林覆盖率也较高。
  有一个打一城市名的谜面:雨。谜底就是天水。
  一个干旱贫瘠的省份的城市,却有着一个水淋淋的名字,有着一连串的与水有关的故事和传奇。天水地名来源于天河注水的传说。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在天水境内有58条一级支流,天水有马跑泉、甘泉、玉泉、八卦泉、宫泉、温泉等众多名泉。
  我们在天水下了火车,看到的是一片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松、柳、槐、柏、桂、玉兰、银杏、合欢等行道树和南北两山的绿化工程将整个城市装扮得郁郁葱葱,城区的藉河、渭河风情线复原了天河注水、傍水设郡建市的传说,一个接一个的千年老树树影婆娑,有“白娃娃”之称的本地女孩,已早于夏天一个节拍穿起短裙、露脐装在街道里走着,好像献给春天的五颜六色花束,樱桃、草莓、蜜桃、早杏等当地时令水果都在出售。饭桌上,蕨菜、乌龙头、香椿、鸡娃菜等天水野菜,面皮、呱呱、凉粉、肉夹馍、面鱼、浆水面等地方小吃,无声地向我们解说着这个地方的口味、性格、民俗、文化和陇上江南的异样风情……
  
  天水古称秦州。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近2700年的建城史,类似西方亚当和夏娃的华夏始祖伏羲、女娲相传就诞生在这里,为此这里被称为“中华文明之源”、“中华民族之根”,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专为天水题词“羲皇故里”。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天水民俗文化,构成了天水文化的主要脉络。麦积山、伏羲庙、卦台山、南郭寺、大地湾、玉泉观、大象山、水帘洞、关山草原等众多景点,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将这一古丝绸之路重镇打扮的美不胜收。当前,天水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陇上林泉之冠”
  如果说天水是陇上江南,那么城郊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则是江南中的奇葩。
  麦积山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215平方公里,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5个景区180多个风景点组成。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
  景区位于天水市东南部、西秦岭东端的小陇山林区。跨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为中国东西向中央构造带与南北向贺兰――川滇构造带的交汇处,塔里木――中国板块与杨子板块的衔接部位。景区所属的秦岭,既是世界典型的大陆造山带,又是中国大陆南北地质、地理、气候和植物的天然分界线、交汇过渡带。
  景区地处我国两大水系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以景区东西走向的石门山、火炎山山脉为界,香积山、天池坪、四道岭、石门山构成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山脊线,将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分隔于南北两面。此处为长江众多支流的最北分界线,距渭河干流不足10公里。在景区北有渭河水系的颖川河、东柯河及其大小支流,南有嘉陵江水系的冷水河、花庙河、白家河、九曲溪。景区内渭河水系流程较短,而嘉陵江水系的支流流程长。分水岭两边展示了南北地理、地貌上的显著差异,在北半球同纬度地带像这样世界知名的两大水系过渡带是极为少见的。
  景区坐落在小陇山林区之中,小陇山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国营林场群,林地面积583万亩,林区主要分布着兼具我国南北特点的典型栎类次生林。林区气候湿润温和,物产丰富,风景奇峻秀美,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提供了一个广袤的良好自然环境。麦积山森林面积达10万亩,覆盖率达到76%左右,石门等景区达到93%以上。景区内森林密布,红色沙砾岩、花岗岩、变质岩多种地貌集聚。山中峰、谷、岗、岭、崖,形态各异,或如麦垛,或如石门,或如罗汉,或如天柱,或如五指,千姿百态。山谷中无处不水,溪、涧、潭、泉、瀑布,或波光粼粼,或溪流潺潺,清澈见底,九曲回转,川流不息。被列为珍稀动物的牛羚、大鲵、斑羚、林麝、猕猴、红腹锦鸡、鸳鸯等,常常出没于山林溪水间,景区生长的高等植物达2651种,在我国同纬度地区首屈一指。
  位于麦积山石窟后侧的麦积山植物园,荟萃着我国南北兼备的1800多种146科的种子植物。有大面积种植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满目青翠碧绿,千姿百态,风情万种,一树一枝皆有特色。特别是园内奇花异草争奇斗艳,流光异彩美不胜收。杜鹃、玉兰、芍药、珍珠梅、翠雀花、琼花、牡丹、线菊、八仙花、红梅、樱花等数百种常见和珍稀花卉各具韵姿,绮丽无比,令人叹为观止。
  值得一提的是,麦积山、仙人崖景区内还生长着大片的白皮松,或悬伏于峭壁之上,或矗立于危崖之顶,银白多姿的树干,斑纹绚丽的树皮,丹崖白松,古树盘根,姿态万千,其呈群落式生长在我国较为罕见。
  景区内的温泉、三峡、六洞、九瀑、三十六丹崖、七十二奇峰与温润的气候,共同谱写了四时皆景、北雄南秀风光兼具的优美景观。春回大地,雨后初霁,白云飘荡河谷丛林间,高峻巍峨的山峰,岚雾缭绕,宛如仙境。夏、秋之季,细雨霏霏,云雾蒙蒙,形成“麦积烟雨”奇观。季风吹来,林海间山呼海啸,涛声如雷,故又有“净土松涛”。八月中秋,月亮从石门南北两峰间冉冉升起,皎洁雅秀,意境幽远,人们盛赞此景为“石门夜月”。仙人崖以传说常有神仙出没于石洞茂林之中为世人指路送灯而得名。神话故事与佛灯、萤火共同演绎出了“仙人送灯”奇观。冬季大雪普降,麦积山银妆素裹,苍崖间悬冰百丈,林壑间仍郁郁苍苍,别有一番景致。由流入嘉陵江水系的白水河受变质岩深切影响,形成九曲回转的曲溪。小桥流水人家,峡幽林茂石奇,构成了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世外桃源。景区为此又有“陇上林泉之冠”的美誉,被我国著名生物学者陈昌笃先生称为生态过度带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自然和文化完美融合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不仅有丰富独特的生物物种资源和众多有价值的文化遗存,而且二者完美地结合,呈现出无以伦比的独特景观。
  麦积山孤峰突起,屹立于群山之中;开凿在悬崖绝壁上的众多洞窟,3D0余摩崖造像,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突显其雄伟壮丽;其赤壁丹崖上沉积的古老文化与峻峰红叶,苍松翠竹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成其为中国众多石窟中景色最为壮观、环境最为优雅的杰出代表。   隐藏于悬崖之下的仙人崖佛教寺院、精美的泥雕与秀丽的丹崖碧水、湖光山影,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峡谷幽深、群峰高耸的石门山巅、呈太极八卦图布局的古朴小巧的宫观建筑群,点缀于苍松古树之中。道教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协调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九曲回转的曲溪,滩涂湿地与简朴的民居,展现出清新、祥和的田园风光,构建了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
  在古秦州十大景观中,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就有“麦积烟雨”、“仙人送灯”、“石门夜月”、“净土松涛”和“东柯积翠”五大景观。
  麦积山景区内至今仍保留了诸多民间宗教活动,如四月八“浴佛节”法会、三月二十石门三霄圣母庙会、四月初一石门无量祖师庙会规模都很大。景区农村也保留了秦岭山区特有的敬山、婚丧嫁娶等民俗风情,如男女婚前求“月老”、婚后到娘娘殿求子、迎亲避“白虎”等,与群众口碑流传的众多民间神话故事一起,使麦积山文化鲜活生动。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独特的文化遗产交汇融和、浑然一体,不仅展现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也突出了麦积山作为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宝贵价值。
  
  麦积山石窟密林中的佛光东方雕塑陈列馆
  
  石窟起源于古印度,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的。甘肃是西域通向中原的走廊地带,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为全国石窟最多的省份,被誉为“石窟之乡”。而这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西头的敦煌莫高窟和东头的天水麦积山石窟。
  事实上仅从知名度而言,麦积山石窟远不如同在甘肃省的敦煌莫高窟那样有名,但往往前者更能够给人以意外的惊喜。麦积山石窟就像是丝路上的一颗蒙尘的明珠,当你真正走近时,当一尊尊石像穿越上千年的光阴,栩栩如生地屹立在你面前时,你的眼睛,会被它耀人的光芒所灼伤。
  正因为事先没有过高的预期,所以麦积山石窟带给你的心灵震撼是无法言说的。
  
  佛留在秦州大地上的一个脚印
  
  在说麦积山石窟之前,我想先让时光回到2D00多年以前。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武帝之命,出长安,翻关山,渡黄河,越河西,经伊犁,过葱岭,进入西域,风餐露宿,往返数次。终于,从中原通往西域的这条荒凉之道,因为丝绸而温暖起来,这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然而不仅仅是丝绸。佛教,也沿着这条路,来到了中国大地。那么是不是可以设想,麦积山石窟,其实就是佛从遥远的西域走向中原时留在秦州大地的一个巨大脚印?
  佛教石窟选址,不是随意的,佛在这个麦垛样的山峰上留下脚印,也肯定不是随意的。选在这里的因缘任凭后人多重解读,只是在一个农业大国的腹心上,有这么一个麦垛山,来供奉保佑人间丰衣足食、吉祥如意的佛,其中玄机就不言而喻
  史料记载,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公元五世纪初的后秦时期,大兴于北魏。北魏文成帝和孝文帝时期,全国佛事盛行,麦积山凿窟造像达到高潮,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据点和枢纽。当时凉州高僧昙弘、长安著名禅师玄高皆隐居麦积山,聚秦地僧徒三百,讲学布道,弘扬佛法。西魏统治二十年间,麦积山再修崖阁,重兴寺宇。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失宠后,在此削发为尼,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此时,麦积山已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石窟寺,艺术水平达到很高程度。
  
  此后,麦积山虽历经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即便是战事纷乱、朝代更替,但其营建与修缮工程从未间断过。在近1600年的漫长的历史中,无数能工巧匠用自己的心与手,硬是将这座位于天水城南小山乡的、形似麦垛的孤峰,雕凿镂刻得像一件放大了无数倍的精美浮雕工艺品。秦州大地有民谣曰:“砍尽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又日:“积木成山,拆木成功。”关于这些来自民间的谣谚,在古代的典籍里有最好的注脚――据明代《玉堂闲话》载,关于麦积山石窟,“古记云,六国共修,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锲凿其龛室神像,功毕,旋拆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
  所以,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漫长、浩大而又繁杂的工程。
  今天的我们,在麦积山石窟蜿蜒曲折的栈道上,漫步浏览现存的20g个洞窟,7866身泥塑、石雕,1300多平方米壁画,好像在翻一卷石窟艺术的编年史,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页一页往下翻。更像是走进了一个博览馆。古印度域外风格的西秦塑像、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曹衣出水”、隋和唐的厚重饱满、两宋的写实、元明清的繁复,都在不同时代的塑像、壁画、建窟形式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为此,麦积山石窟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佛自民间来,以泥为佛“命名”
  在中国四大石窟中,麦积山石窟可算唯一的民间石窟了。
  云冈和龙门,都靠近当时的国都,其石窟修建集中了全国的优秀匠师,动用了大量的国家财力,佛像风格中传递出的往往是高大魁梧、肃穆庄严、千古永存的帝王形象,故以大佛像、石塑为主。而敦煌地处西域和丝绸之路中原文化的末端,商贾士胄出资修建的莫高窟,神像壁画就更多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如果说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以或质朴或圆润的石雕为佛命名,敦煌莫高窟是以大量壁画中丰富多彩的颜色为佛“命名”的话,那么,麦积山石窟就是用一把又把细小而伟大的泥,为佛“命名”。
  
  麦积山山体为红砂岩结构,质地粗糙,不易精雕细镂,所以运用得最多的雕塑形式是泥塑。伏羲和女娲故里天水,有着神奇的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从出土于距今8DOO年的大地湾原始部落遗址及其他遗址中众多陶塑艺术品来看,泥塑艺术在这里有较为深厚的传统,以至于在以后的麦积山石窟中有了一个精彩而蔚为大观的集中体现。
  泥塑可塑性强,造像成本也低,这正满足了众多民间信徒能用承受起的力资,塑出他们心目中的神。麦积山四周随处一抓一大把的深厚而细密的黄土,是最好的造佛材料。
  麦积山的泥塑一般都是敷彩泥塑。其中历代圆塑、浮塑、悬塑近1000身,影塑2500身。圆塑和一些高浮塑的内部有木骨架,并扎绑谷草等物,粗泥内和麦草、麦衣,细泥加入麻刀、米汁、蛋清、毛发、姜结石粉等,一般塑像的手指、襟带等细部还用铁筋、竹筋、粗布或薄板支撑或提携……正是这些民间匠人用民间的材料、工艺,精心雕塑的这些形神兼备、动静相生的塑像,在潮湿的林区经过千年时光,不但没有还原于泥土,还依然质地如陶,坚硬如玉,光洁润泽,不能不叫人惊叹麦积山泥塑技艺的博大精深!麦积山石窟北朝为主的泥塑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水平之高,在全国诸大石窟中首屈一指。
  亲近尘世道法自然的艺术法则正是麦积山人间佛国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具有极强的现实感和肯定此生的积极意义。一尊菩萨以膀宽体厚的高浮雕,表现出古代秦州人朴实强劲的性格(如第74窟右侧菩萨像);一对相互依偎、耳鬓厮磨、窃窃私语的弟子和菩萨,骤然让冰冷的石室有了情感的温度(第121窟);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怒目金刚力±,让人感到了惩恶扬善的传统民间力量(第43窟)。此外,以圆润质朴的面型代替高鼻深目,以褒衣博带的汉装大衣代替半披肩和通肩袈裟,以柔和流畅的阴线刻代替犍陀罗式衣纹,是北魏晚期深具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造像特征……凡此种种,都让人感到这千佛之国与现实云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麦积山石窟,可以说是中国最具民族化、民间化、生活化的石窟了。
  任何世俗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表情和行为一般与宗教石窟格格不入,但走进133窟,却有一个微笑的小沙弥。他俯首、侧耳,眼睛笑得细成一条线,看那样子像是在静听,又像是在回味、领悟,更像一份对佛出自内心深处的谦卑。小沙弥的这种憨厚且稚气的笑容,被游客誉为“东方微笑”。听说1996年时任副总理的朱�基到西北视察,一路严肃,可就在麦积山石窟,面对这尊小沙弥,他也不由地笑了。总理一笑,成为美谈。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著名的东崖第44窟。这里的圆塑阿弥陀佛像可谓是西魏写实主义的压卷之作。这尊佛像面容秀美典雅,肌肤细腻润泽,富有弹性,长眉入鬓、凤眼下垂,身穿袈裟,衣裙舒展自肩垂下,呈花状覆盖佛座。尤其是那饱含深情的双眼,温婉柔顺的表情和低眉清纯的微笑,令我们在不由惊叹麦积山泥塑原来如此神奇的同时,心底里不由地滋生出一种被爱的目光注视下的纯净和温暖。这尊塑像太美了,只有东方女性才有如此柔情的面庞,母性的目光!难怪其被游客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在44窟的现场,我还听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1400多年前,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西魏文帝有位皇后乙弗氏,被放逐到麦积山来:因为弱小的西魏对漠北的强敌柔然国采取和亲政策,皇帝要娶柔然国公主为妻,而被迫废掉乙弗皇后。乙弗氏从长安来到麦积山过着青灯古佛的幽居生活。新的皇后却还难以容谅,于是皇帝只好令她自尽以解国家和家庭的纠纷。乙弗与前来送别的儿子抱头痛哭,然后悬梁而死,时年乙弗才三十一岁。其子武都王在麦积崖凿龛葬母,史称寂陵,就是现44窟旁边的第43窟。传说44窟主佛就是依照乙弗氏的向容塑造的。
  如果当真,这尊佛,是神?是人?我们在感受亦神亦人的雕塑艺术带来的冲击力的同时,感念乙弗氏这个苦难女人应是有福的,因为后世多少代人只要见到这张美丽的脸,从她无限眷恋生命的微笑中,就能对这一历史悲剧作出感情的判断,不像死在马嵬坡的杨贵妃至今争论不休。
  第5窟中的踏牛天王,是一组唐代的精美塑像。天王在距地面80多米的高空,头戴锥状宝冠,身着铠甲战袍,双目爆睁,紧握双拳,昂首挺胸稳站在一只牛犊身上,俨然是一位镇定自若的西域将军形象。脚下的牛犊,昂首扭头,两眼圆睁,鼻孔大张,屈膝伸腿,奋力跃起,姿态极其生动。这就是《玉堂闲话》中所谓的“金蹄银角儿”。该窟因此也称“牛儿堂”。传说,牛儿堂的这尊小牛犊是一头神牛,力大无比,要是一动,就会发生地震,于是用天王牢牢踏在牛背之上来震之。这个传说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唐开元22年(公元734年),秦陇发生强烈地震,使麦积山崖面中部石窟崩塌,窟群自此被分裂为东西两崖。迄今,在山峰的脚下,我们还看到了在当年地震中被震落的巨大石块。
  值得提的还有宋朝时的塑像,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第165窟的“菩萨与供养人”。立于左壁的圆塑观音菩萨,椭圆面庞,胆鼻小口,顶束高髻,头顶方巾,胸部袒露,双手重叠置于胸前,神态典雅,温婉可亲。立于她身旁的女供养人,身姿婀娜,肌肤细嫩,衣饰简洁。其眉目之间,带有秦州当地妇女的神色特征,令人备感亲切。正是这些非常接近现实的雕塑,为历史学、民俗学、人种学等研究古秦州不同时代人们的服饰、风尚、人种特征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麦积山另一种雕塑形式就是石胎泥塑了,即是先在岩壁凿成胚胎雏形,然后上泥敷彩而成。麦积山古代的工匠们,在丹崖峭壁上,就这样雕出像千佛廊等以数量众多,巍巍壮观的雕塑群,或三世佛等大中型佛像来。
  站在远处就能看见的第13号摩崖华严三圣大佛(俗称三世佛),位于东崖中部,隋代原作,宋代重修。造像为高浮雕石胎泥塑,三尊大佛高度在13到15米左右,造型上大下小,适应了仰视错觉的需要。我们顺着不断向上延伸的临空栈道,由佛像的脚下,来到了他们的肩膀,后来又高到了他们的头顶。原谅现代游客的不敬,和华严三圣做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实际上,比我们对佛不敬不恭的还有一群燕子,它们居然把家安在佛的鼻孔里,耳朵里。燕子觉得是个遮风避雨的好地方。但七窍不通畅,佛能舒服吗?但三大佛不语,他们壁立摩崖,只是微笑着。笑看岁月沧桑,笑看红尘滚滚和我们芸芸众生。
  
  
  会讲故事的石头、会跳舞的壁画
  
  麦积山石雕作品不多,主要是北朝时期作品。要说规模最大的石雕洞窟,当属第133窟的万佛洞,因存有十八块北魏时代的造像碑也叫“碑洞”。十号“佛传碑”,又称“佛传故事碑”,即以佛祖释迦牟尼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浮雕碑刻。在通高1.37米,宽度0.72米,不到一平方米的石碑上,分上、中、下三栏,各栏正中又各雕一浅龛,龛外左右又各分一至两小格,每小格内刻一至两个故事情节。展示了佛祖释迦牟尼从“乘像入胎”、“树下诞生”、“断发出家”、“九龙灌顶”、“菩提悟道”、一直到“佛入涅磐”的生平事迹,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早的碑刻“连环画”。
  历史上,麦积山“有龛即是佛,无壁不飞天”,在保存下来的历代洞窟中,原来均有彩绘,但由于阴湿多雨,大部分已脱落,现仅存1300余平方米,多数为北朝作品,也有少数是隋唐时期遗留下来的。
  第127窟是麦积山石窟保存壁画最多、内容最丰富、画面最完善的一个洞窟。窟中四壁及藻井遍布北魏彩绘,场面宏大,色泽浓郁,风格清新,笔致放纵,颇具南朝画风。东壁大型“维摩经变”,画的是中国石窟壁画中现存最早最大的“经变画”。画面中维摩、文殊端坐山林之中,神情镇定自若,众菩萨、弟子及诸飞天簇拥四周,巧妙展现了经变故事中的几个情节。画中“吉祥飞天”和群僧衣袖飘逸,宛若刚从天际飘落,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颇为相似,是麦积山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第4窟上七佛龛珍存的北周彩绘,在麦积山壁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外部上面的大型飞天组画,每块各作伎乐飞天四身,其脸部和肌体部分均为薄薄一层优质细泥塑出,其他如衣着、飘带、饰物以及周围的流云、花饰等,均彩画而成,这种将立体雕塑和平面壁画两种手法天衣无缝、珠联璧合地结合在一起,创造性绘制出“薄肉塑”的伎乐飞天,在中国石窟中独此一处。在四幅佛传故事画中,尤以右侧偏东的那幅骑乘人物画最为突出。特别是那匹缓步前进的红马,制作者巧妙运用了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又适当考虑到人在仰视中的错觉关系,每当人们从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角度来看,它都有不同的走向和动势,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散花楼头
  
  放眼世界的众多石窟,大多开凿修建在河谷、沟道一侧,缓坡山脚、山腰,绵延数百米至千余米,唯独麦积山石窟大部分都建造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上。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一个个洞窟观看,全靠后来搭建的云梯栈道――这些贴壁凌空而建的栈道,曲曲折折有十四层,彼此相通,气势恢弘、异常险峻,最高的离地面八十多米,最低的也有二三十米;斜的是楼梯,水平的是走廊,宽些的走廊便是楼台了。
  说到楼台,不由地又使我想起了麦积山的崖阁式建筑。所谓崖阁,就是石造的佛阁。在西魏与北周时代,麦积山兴建了一批模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崖阁式石窟,规模宏伟,气势非凡。分布于东崖高处的第四窟上七佛阁,是麦积山崖阁建筑的代表作品。
  上七佛阁,为北周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纪念亡父所造,是一座在四十多米高空开凿的七间八柱庑殿式的巨大佛殿,面阔30.84米,通高16米,进深8米,建筑构造清晰,风格庄重华贵,是中国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它内部空间并列的七座佛帐尤足珍贵。中国其他石窟仅局部表现中国建筑手法和构件,只有此窟是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
  上七佛阁也称散花楼,站在这块平台的栏杆前往上抛洒细碎轻盈的物体如花瓣纸屑之类,由于这一处气流有特别的旋涡,花瓣纸屑有的会在半空旋舞,有的则如水涡中回转,有的反却往上飞扬,久久不下沉……传说佛祖来此讲经说法,二十八尊飞天从空中向地上的众生散花,以验赴会者对佛的信仰是否真诚。后来,游览的人们不时将纸屑碎片抛向空间,以应证传说中的故事,以求佛赐予好运和祝福。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称上七佛阁为“散花楼”。
  
  历史上,到麦积山一游,对麦积山歌之咏之的诗人名贤大有人在。北周著名文学家庾信来过,作《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用“似刻浮檀,如攻水玉”描述麦积山泥塑之妙;唐代大诗人杜甫来过,作诗《山寺》一首;五代诗人王仁裕来过,他顺着当时并不安全的木头云梯,胆战心惊地爬上了散花楼。写下了一首“提心掉胆”的诗:“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
  近些年来,麦积山以其瑰丽的风姿,每年接待数十万的中外游客,尤其还接待了胡耀邦、江泽民、朱�基、乔石、李铁映、费孝通、许嘉潞、陈慕华、周铁农、方毅、郝建秀等国家领导人和吴作人、王朝闻、李政道、钱伟长、贺敬之、邓楠、邓朴方、文怀沙、韩素英、平山郁夫、陈丹青等中外名人。
  在游客熙熙攘攘的脚步中,麦积山石窟已走过了1600多个年头。它藏身于山林之中,不便的交通反倒成了它最好的保护伞一历代战乱未损及它,史上三次消灭佛教的事件未殃及它,连当代最大规模的破坏文物的运动也不曾触及它,只有自然的消融与侵蚀――时间才是永恒的雕塑师。
  
  微笑是世界共同的语言
  
  从麦积山下来时,已是夕阳西斜。走下一层层陡峭的栈道阶梯,走下山坡石阶,令人疑惑的是,刚刚我们是否真的与那些灵动而又鲜活的塑像与壁画,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抑或这只是个美丽的梦而已。
  回首翘望,远处的麦积峰,好像一个安详的母亲,在默默地看着你逐渐走远,盼着你回头。这不是错觉,正面的麦积山,真像一个秦州山地的母亲,平时披一顶白皮松林做成的绿围巾,冬天下雪了,披一顶白围巾。脸上挂满道道崖壁水渍凿出的深深皱纹,栈道和洞窟勾出清晰的五官。无疑,这个母亲,也是带着麦积山所特有的微笑。
  微笑,是世界共同的语言,也是人与人,人与神、世俗与天国的一种通用的名片。
  游完一回味,麦积山的许多塑像都是微笑的。饱含深情的西魏44窟佛像,脸上浮现着慈悲的微笑;低头不语的迦叶,露出悟透玄机的拈花一笑;窃窃私语的菩萨和弟子,泄露出会心的笑;满脸稚气的小沙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泛起聪颖的微笑;头戴圆毡毛帽的童男和头扎双发髻的童女,脸上洋溢着天然调皮的微笑;高大魁梧的三世佛,带着宽厚、自信、开放的笑;就连谦卑的女供养人,流露出用积攒的卖鸡蛋、做草鞋的小钱,实现了开窟塑佛愿望后的满足一笑……这微笑,就是东方微笑,陪伴着麦积山,从魏晋到明清,一笑就是千年;这微笑,是天国与人间、理念与本能、信仰与思辩的完美结合,也是天水人,更是中国人,儒雅内敛,热情好客的生动体现。这微笑,是生活殷实,精神充实,人际和谐的一种象征,更是一种东方风情。在漫漫岁月里,它和佛教宣传的极乐世界一样,是一种永恒的心灵追求。在当前,它又是在困难中崛起,精进努力,创造和谐盛世的一种代言,也是用自身的自信、健康、开放,对世界的一种姿态,是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深情召唤!
  
  仙人崖,点一盏仙灯
  
  仙人崖景区毗邻麦积山石窟仅15公里,十分钟车程便可抵达。仙人崖石窟作为麦积山石窟的一部分,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它和麦积山一样是一个丹霞地貌的景区。传说古代曾有高人在此隐居修行,故名仙人崖。
  麦积山瑞应寺自解放后就再没有宗教活动,而仙人崖景区灵应寺、净土寺一直香火旺盛,使来景区旅游的人们多少还能嗅到麦积山石窟所散发出的阵阵宗教气味。自古名山僧侣多。北魏开始道教、佛教就在仙人崖建有寺观。宋代称“华严寺”,明成祖朱棣赐名灵应寺,不久成为皇室朱氏家庙。明亡后,相传明韩宪王后裔朱枳宏和叫王了望的一名书法家、叫汪士庸的一名剑客在此隐居修行。仙人崖后面现在的一个村子叫朱家后川,多数人姓朱,据传就是朱枳宏的后裔,多信佛,现在家家办起农家乐,日子过得十分殷实。
  
  仙人崖现有明清殿宇27座,北魏、宋、明、清各代塑像197尊,壁画83平方米,永乐年间的珍贵铜佛像5尊。仙人崖石窟保存的精美明清泥塑,丰富了麦积山石窟该时期的数量和内容,从而构成了石窟艺术的完整历史系列,对于研究泥塑的演变,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仙人崖景区可赏可游的地方很多。除建有灵应寺各寺观的西崖、东崖、南崖和不远处的净土寺外,还包括仙人湖、蝴蝶谷、象鼻山、姊妹峰、石莲谷、水石崖瀑布等,形成了一个以观赏寺庵、游湖看峰为主题,融自然景观与宗教文化为一体的游览区。
  从高处俯瞰,仙人崖景区30余座小巧的丹霞峰林,其峰,或城堡状,或麦垛型;其崖,或陡峻,或深凹,千奇百怪,参差罗列,姿态万千,若聚若离,若揖若拜,人称十八罗汉朝观音。雾浓之际,峰群露出云海之上,恰似“人间仙境”。
  西崖也叫蛤蟆嘴,是一个中间凹陷,半圆形的天然大石窟,14座宗教建筑依崖就势,依次建在石檐下。从东向西建有释迦牟尼殿、文殊殿、观音殿等佛教殿宇,从西向东建有三宫殿、财神殿、老君殿等道教建筑,中间有一个殿叫三教殿,殿内居然塑着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道教始祖老子、儒教始祖孔子共同亲密观看一副太极图的场景,表现了万法归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宗教门派之间协调统一的和谐景象   东崖有罗汉堂,原为明代所建,内塑释迦牟尼佛及十八罗汉,形态逼真。岩穴中有清泉,不溢不枯,清爽可口,称为“仙人水”。又有数窟,内多塑像,其中的梯子洞,相传就是朱枳宏和王了望、汪士庸隐居避难之处。据传,汪士庸练武的一把飞剑,就插在崖缝里,所以东崖也叫剑崖。而另外两位隐士除了对国破家亡流流泪,除外的就是参禅悟道、写写诗了。今天,我们还能在麦积山散花楼上看到王了望的书法匾额“是无等等”,在仙人崖大雄宝殿等处看到王了望的两副书法楹联。一副是“处处无非菩提海,山山尽是普陀崖(ai)”,另一副是“在何所在,试参来,青莲叶底谁拜月?音实全无,聊说起,碧海潮头作甚观”。
  
  南崖平地耸立,丹崖圆柱,酷似麦积山。山腰有北魏开凿的千佛。崖顶上建道教的玉皇阁和佛教的燃灯阁。半山腰上一洞穴名卧佛洞,塑释迦牟尼及十大弟子,神态各异,表情生动。南崖脚下就是仙人湖,水深13米,水面2万平方米。绿树青草与水体相接,四周丹崖秀峰环绕,一片宁静、祥和的丹崖碧水景色。仙人湖有景区开辟的游船项目。泛舟湖上,真有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感觉。由于灵应寺的原因,香客信徒将仙人湖也当做一个偌大的放生池,前些年放生的鱼、龟长的很大了,野鸭、水獭都奈何不了它们,就只有和远古的隐士一样,由它们自生自灭了。
  佛教认为莲花是圣洁的化身,又是极乐净土的象征。偏偏仙人崖曾被叫作五莲山,佛教兴盛时有花莲寺、铁莲寺、水莲寺、木莲寺、石莲寺等寺庙,还更为神奇的是仙人崖的入口处有一个长10余里的峡谷,满谷是变质基岩经流水冲刷、侵蚀,形成的朵朵石莲花。为此,该峡谷就叫石莲谷。
  净土寺位于仙人崖以北哭祷沟内,因信仰佛教净土宗而得名。净土寺坐北朝南,周围群峰环绕,遍布苍松,山风吹来,松涛阵阵;劲风刮起,似万马奔腾、山呼海啸,这就是有名的“净土松涛”。近年该景点常有“佛光”出现,其寺院背后山崖上的自然佛头像惟妙惟肖,声名远播于海内外。
  仙人崖作为千百年来仙人隐居、方士炼丹、高僧参禅的洞天福地,有些似真似幻的神秘现象一直演绎着宗教的神秘。据传,灵应寺每当僧道修行,信士留宿,夜半月落之时,南崖燃灯阁之下,星星点点的“灯火”时明时灭,闪闪烁烁,与寺庙的油灯烛光相映成趣,颇有神仙燃灯之奇,当地称“仙人送灯”。这种现象科学能不能解释?有人说可能是山谷忽明忽暗的磷火,也有人说是山间飞舞的萤火虫散放的点点萤光,有人说是某些树木上有一种密环菌,当空气中的湿度达到100%时发出的光,也有人说是月光投过云层在地面上的折射,也有人说……据说,峨眉山也有这种解释不清的佛灯现象。
  
  既然解释不清就暂且相信香客信徒的说法吧:莫道此生沉黑海,心中自有大光明。只要你一心修行,功德圆满,神仙就会为你点明心灯,你就会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
  仙人崖,点燃一盏仙灯。
  
  高高的石门山
  
  石门位于麦积山石窟东南25公里处,景观上截然不同于麦积山、仙人崖、曲溪。和华山、黄山一样,同为花岗岩峰峦地貌。由南峰的皇天峰、玉灵峰,北峰的斗姆峰、兴龙峰、麒麟峰五座山峰组成。
  寻山频立马,远石果立门。
  天斧何年辟,云根几许存。
  款扉惟白鹤,穿户有元猿。
  好藉登临兴,纵兹谒九阍。
  这就是明代诗人王际望见的石门,也是陇右最高最险最雄伟的道教圣地。
  石门位于麦积山石窟东南25公里处,景观上截然不同于麦积山、仙人崖、曲溪。和华山、黄山一样,同为花岗岩峰峦地貌。由南峰的皇天峰、玉灵峰,北峰的斗姆峰、兴龙峰、麒麟峰五座山峰组成。五峰中,南峰最高,海拔2097米。主峰南北两峰对峙,高耸入云,中间有一廊桥相通,远望如门,且南北峰之间的廊桥(名日聚仙桥)下石壁,有一大方形黑浑圈,状若门楣,因而得名“石门”。清人费廷珍记日:“其山壁立千仞,苍翠欲滴,四周峭崖无径,凡十八盘而上,无限松簧,辉映殿阁,为陇右第一洞天福地也。”
  
  因天水为伏羲诞生地,又是道家始祖老子收函谷关关令尹喜(天水人)传授《道德经》的地方,道教在天水源远流长。传说东汉道教创立时,石门山就有云游道士居住。南宋(1174年)建“三清观”,元初(1207年)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之徒梁志超在此设道场,改“三清观”为“五阳观”。现存的祖师、圣母、王母、三官等十多座庙宇,为明清时候所建。我们对石门山进行实地测绘时发现,山上依托五峰而建的十八处道教建筑与八卦中的五行相配,形成一个太极八卦“S”形构图。太极八卦以南为天,属阳,南峰上建有玉皇殿;在北为地,属阴,北峰则建有王母殿、三霄圣母殿、供奉北方镇武大帝的祖师殿等殿宇。每当雨过天晴,白露升空,一股股气柱直升云端。雨将来临,天阴无光,雾气笼罩,树枝挂珠,松珍滴翠,也许这就是道教追求的祥云紫气吧!石门山至今仍有道士长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霄圣母庙会、四月初一朝山庙会,信徒可达七千多人。
  长期以来,人们用一楼、二禽、三奇、四杉、五兽、六珍、七花、八景来赞美石门山。一楼系北峰的钟楼。站在钟楼上,可清晰看见南峰到麦积山这道黄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秦岭尽收眼底;二禽指石门山上的红腹锦鸡和鹦鹉。石门山随处可见的红腹锦鸡为甘肃省鸟,曾有专家提议定为我国国鸟;三奇指峰奇、松奇、石奇。这里崖岩壁立,逢山皆石,苍松翠柏盘结其上,如攀如抱,劲秀多姿,兼有黄山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故石门山又被人们誉为陇上“小黄山”;四杉为山上的四种杉树,即云杉、水杉、冷杉、红豆杉;五兽乃熊、麂、麝、鹿、山羊;六珍即祖师麻、木通、颉草、凉菌、松子、花椒;七花为琼花、玉兰、杜鹃、丁香、箭竹、珍珠梅、秀线菊;八景为石门夜月、翠凝仙桥、量天插云、鹫岭卧虎、白鹿映门、盘古洞悬、龙腾峰顶、天门观云。八景中最以“石门夜月”称奇,每逢农历月半,月亮从南北二峰间冉冉升起,似玉盘腾空,皎洁雅秀。若中秋夜晚秋高气爽时,景色如浴,夜月如两峰吐出,意境悠远,人们盛赞此景为“石门夜月”,并在民间口碑相传着嫦娥醉酒、吴刚劈山、八仙搭桥的神奇传说。清翰林张世英曾在聚仙桥题有匾额“陇月先得”,品之余味悠长。
  石门后山山脚,地势开阔,依山傍水,土沃草茂,这就是有名的牧马滩。在商末至西周300多年里,秦人先祖在此为周王室牧马,有功封地然后逐渐壮大最终一统天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牧马滩多有考古发现,发掘出的考古实物有战国秦简、木版地图、纸张等,木板地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实物地图之一,极为珍贵。
  石门前山山腰,为石门道教最大庙宇五阳观,山下为八仙河汇聚而成的湖泊――映月湖。每逢夜月到中天,湖水在月光映照下,倒映着石门山影,幽雅恬静。“相逢成夜宿,陇月照人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乾元二年(759年)流寓不远处街亭东柯村的大诗人杜甫,可能就在映月湖的月光中咏诵出如此伤感的诗句。
  映月湖旁还有一个小村庄,叫夜月村,低低的,如同信徒伏着身子,每天仰望着高高的石门山,仰望着石门山上的 庙宇,聚仙桥,量天松,卧虎台,还有夜晚更高更远的月亮――那是神仙的天国。
  
  诗圣住过的地方有温泉
  
  平时不起眼的天水,却时不时总会在历史的漆黑天幕上划出耀眼的星光。秦之先祖在这里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被赐姓为嬴,封地为秦,后逐渐壮大,到嬴政手里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嬴政自封始皇;后来的强盛帝国西汉,又有天水籍的飞将军李广、屯田将军赵充国的刚健身影;后来的煌煌大唐,唐高祖李渊和诗仙李白祖籍都在天水……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高”,唐诗的另一个高峰,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也在天水来过、住过、游过。长住的地方就在现在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街亭温泉景区一个叫东柯谷的小村庄。
  街亭古镇,与石门山和仙人崖相接,地处神龙山下,黄家峡和温家峡之水分别从东、’西两面流来,交汇于古镇边沿,此地传说为三国蜀汉“马谡失街亭”之处,加上崇福寺、古民居等古风古貌,处处都能发人之幽思遐想。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47岁的杜甫因仕途失意弃官,为躲避战乱灾荒,始起陕西华州,携妻带子向西爬山涉水一千多里,到了古秦州天水,在其侄子杜佑居住的东柯谷八槐村寓居了近四个月,拾橡子,挖草药,捡野菜之余,创作秦州杂诗93首。天水的山川胜景、尤其是居所附近的灵山秀水大多留下了这一世界文化名人的伟大足迹和光辉诗篇。
  
  杜甫到麦积山游览,咏诗“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纤毫”。
  杜甫到南郭寺游览,咏诗“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色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西风为飒然”。
  杜甫有两首诗专门是写给东柯谷的: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人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好种瓜。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野人衿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从诗中,可看出杜甫想诗意地憩居在这一青山绿水里,以稍稍安拂一下乱世中他那颗忧国忧民,饥寒交迫,一路流浪的心灵。 但是,东柯谷还是未能永久留住杜甫,这年冬天,杜甫去了陇南同谷,后继续南下成都。后人为了纪念杜甫,将八槐村改为子美村(杜甫字子美),将村中的一棵八股槐呼为子美树。这棵子美树虽饱经历史沧桑,现在还生长的枝繁叶茂,好像千年前杜甫的身影,守护着这方滋养过他的热土。现在,还有杜甫侄子杜佑后代生活在街亭一带。东柯谷现复原了杜甫当年居住的东柯草堂,和天水城区南郭寺的杜少陵祠、成都浣花溪草堂一起,给后人提供了诗人后半生一个个踩在现实土壤里的深深脚印……
  在东柯草堂不远三公里处的温家峡谷中,自古有热水出流,上世纪八十年代未经勘测开发出温泉,水温40℃左右,日出水量3600立方米,属天然洗浴水温,水质为重碳酸钠钙型,含有氧、硅、锂、硼、钼、钻等20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具有医疗、美容、保健之奇效,洗浴后皮肤光滑细嫩,通身舒畅,对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心脏病、脑溢血后遗症、关节炎、皮肤病、脚气等都有独特疗效。现建有温泉浴庄等中高档集洗浴、游泳、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接待设施。游客赏麦积山石窟神奇、观仙人崖灵秀、攀石门山险峰、戏曲溪流水、听草堂诗咏之后,来到街亭,静静浸泡于一泓地层深处、历史的磨缝中流淌出的热泉里,宠辱皆忘,疲惫顿消,好像来到一个心灵的故乡,感受到的是圣水唐诗沐浴过的洁净通透和岁月之手的抚摩!
  
  
  曲溪的螃蟹、蝉和“羊奶奶”  温宝麟
  
  发源于黄河长江两河分水岭以南的白水河,与发源于麦积山东侧附近天子坪山的冷水河汇合,曲折东流,经观音殿、马家坪,与花庙河合流注入嘉陵江。因水路曲折,故名曲溪。曲度最大处为王家庄到下马场段,曲流长3.5公里,而颈仅3D。米,形成了九曲回转的奇特景观。两岸清溪山瀑,曲径幽林、墟烟牛羊、小桥人家,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又好像面对山环水绕的武夷山。
  渭河流域的人无缘一晤螃蟹,黄河水系的沟沟岔岔里的浑水泥浆一律不产此物。而从麦积山翻过分水岭,进入长江流域,曲溪的大小水流石缝、岸边的泥沟洞穴,都寄居着大大小小的螃蟹。坐在曲溪岸边石头上,脱鞋伸脚于清凉的河水,悠然享受触摸自然的感受……脚趾却在突然之间有一种怪怪的被钳夹的痛麻之感。此时,你千万莫要惊诧,忍住疼痛别声张,耐着性子别乱动。一会儿,你的第二个脚趾又有了钳痛之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