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刍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刍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5:56 影响了: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一个人终生有益。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依赖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是学习品质的心理基础,是一种自然的力量,不少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人的第二天性”。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学习 学习习惯 培养
  
  语文学习习惯是处于语文基础与语文能力之间的桥梁,有了好习惯,就能自觉地在老师的帮助下打好基础;有了好习惯,就能在牢固的基础上能动地发展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课标在五个领域内(识字和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都有具体详细的描述。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最终的结果体现在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上,它本身就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语文学习习惯的内容构成
  语文学习习惯是经过长期教育训练形成的反映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固定地、自动化的完成学习行为的操作方式和心理倾向。语文学习习惯的内容诚如叶圣陶所言:“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习惯。”语文教育要着力培养的也就是主动地寻求、获取语文知识,自觉地熟悉训练语文技能、发展语文素养的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的朗读习惯
  朱熹认为“凡读书,需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安顿,放正身体,对书册祥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的意思是诵读要注意姿势端正、认真细致、正确响亮。对于今天的语文学习而言,除了要做到这些外,还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运用普通话;语音、语调规范化;流利畅达;富有情感。
  2.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问二字的字面含义就包含“学”和“问”两个方面,问是学的开始,学是问的继续,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学”和“问”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来的科学家和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提问,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意味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学生自己提问的可能性极大,他们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母语,所学内容随时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如果能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体验为前提,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能牢牢地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并保持吃一定的高度、难度、广度。此种学习习惯一旦养成,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会大大提高。
  3.规范书写的习惯
  (1)字要规规矩矩地写
  朱熹《童蒙须知》所言:“凡写字,未问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工整、规范、美观、大方。
  (2)要讲究“文面”
  文字排列要整洁有序,给人以美感,不可东涂西抹,令人不堪入目。
  (3)要讲求行、款格式
  写文章时,正标题、副标题、引文、空行、对话、署名等都应符合国家统一规定的或约定俗成的行、款格式。
  4.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最重视可靠的老师,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就等于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各种工具书,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工具书分为三类,字辞典、“文评”类、其他一般性资料类。使用字辞典应学会两种本领,一是检索,二是选择使用的读音和义项。检索技巧必须熟练,通过联系形成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系统。选择义项与读音,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这既是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又是阅读的原则。使用“文评”类的工具书是指,让学生借助文评,深化阅读,学生能够利用参考书、报纸杂志、网上资料与所学内容对照、参阅,也就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一般性资料范围很广,大凡与教材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一切文字材料都在其中。应作到语文课标要求的“掌握查阅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养成拓展学习,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5.读书、思考、动笔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边读一边思,能够使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读书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阅读的效率自然就高。阅读中引发的深刻思考,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往往转瞬即逝,这就需要及时动笔记录自己的思考所得。文中优美的语段、重要的信息、精辟的言论或其他有价值的资料,要注意圈点批画,也可以做摘要、索引。老师精彩的分析、精妙的点评,要及时记录。
  6.观察、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不断地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发展语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对生活的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更要用脑子思考,用心灵去体验和感悟。只有对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变化保持积极的关注和高度的敏感,才能“处处留心皆学问”。在生活中的积累不光是知识技能、语言材料,还有对生活的感知、理解、品味和领悟。
  7.博览群书的习惯
  语文学习不能把学生限制在课本的狭小天地中,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古人讲求“开卷有益”,翻开一本书,就等于打开了第二生活的大门。因此,古今中外,凡思想内容健康的都可以读,多多益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根据这一要求,要让学生认识到读书是生活的必须,天天读书看报,是健康认识的重要标志,从而做到读书生活化、习惯化。
  二、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
  习惯的形成有其内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习惯的培养又有赖于教育学、教学论、教师论的理论指导。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把这些理论综合运用到语文教育的具体实践之中。
  1.根据生理机制,强化学习情景
  一个人之所以形成某些习惯,是因为一定的刺激情景和它的某些有关的动作在其它脑皮层形成了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因此,每当他受到这一类情景的刺激作用时,就会自动化地去进行与此相关的动作。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是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一定的情景刺激,使之和学生的某些有关的行为动作一起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中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每学一篇新课文,教师都能够通过巧妙的引导,使学生产生疑问,并带着疑问进行自主的探究性阅读活动,这种引导就是情景刺激的安排。情景刺激与学生的质疑行为结合起来,就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刺激不断强化,暂时神经联系随之逐步巩固,久而久之,成为一条动力定型,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就养成了。
  2.根据心理特征,优化训练结构
  习惯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习惯行为的形成,同他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密切相关。从学生本身来看,兴趣、动机、情感是习惯产生的诱因,意志品质是习惯形成的保证和关键,而气质性格则反映习惯形成的结果。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常常依据兴趣办事,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应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语文本身的魅力吸引他们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喜悦。当学生带着强烈的愿望和动机,以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的时候,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可能顺利得多。其次,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意志力作保证;破除不良习惯,保持优良习惯尤其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明确学习目的,加强自觉性,善于自我控制,自我调整,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投身于学习。为了保证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提醒、规劝、检查、督促是完全必要的,同时还要附之以必要的措施和制度。最好是刚柔并济,把纪律约束和鼓励劝勉结合起来。最后要把习惯的养成上升到健全个性培养的高度,不仅用习惯来带动学习,而且还要带动做人,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健康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
  3.根据教育原理,把握训练关键期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发展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即人的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人的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对受教育者实施及时教育,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延误受教育者的发展,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教育实践证明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必须抓紧抓好。儿童期是学习习惯的初步形成阶段,从“动力定型”的观点来看,人的年龄越小,习惯越容易养成。因此学生一入校门,就要训练他们注意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经常诵读诗歌,积极思考问题。但是孩子们在儿童期的许多心理特征并不稳定,动力定型容易形成,也易改变,一些习惯难以一时形成。少年期是学习习惯的巩固定性期,学生的心理发育基本成熟,所以初中阶段是养成良好语文习惯的黄金时期。进入高中阶段的青年学生,动力定型比较稳固,各种习惯一般都已形成。
  4.根据教学规律,注重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者,也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师范者。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对学生的学习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无小节,节节为楷模。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书写工整,一丝不苟,学生的作业也就工整清洁;教师的字写得清秀美观,他教的学生也跟着模仿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也会学到老师的字体。这就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经常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范读课文的老师带出的学生一般都长于朗诵,勤于钻研的先生总能教出善于思考的弟子。教师在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自己要率先垂范,成为这些要求的模范遵守者,作到“己欲施而施人,己欲达而达人”。师生之间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反之,虽对学生有所要求,自己却草率行事,表里不一,学生就可能苟且放纵,敷衍了事,所谓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也就成了空谈。
  三、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理念,“语文素养”是一个符合性概念,语文学习习惯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对语文学习行为起“动力”支配作用,代表着隐性的语文学力水平。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要把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的抓手,认真研究学习习惯的内在机制和培养规律,推进语文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