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浅谈宗教与人的关系:
 

浅谈宗教与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8:06 影响了:

   [摘要]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宗教在实践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教会所发展的神学结构空洞、不适用;对于非洲、印度、中国以及其他各国的种种宗教徒来说,各种神学都显得苍白。
  [关键词] 宗教戒律 终极关怀 实体
  
  21世纪,世界各大宗教似乎都陷入了深层的危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宗教在实践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教会所发展的神学结构空洞、不适用;而对于非洲、印度、中国以及其他各国的种种宗教徒来说,各种神学都显得苍白。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把宗教等同与迷信和愚蠢可笑。在这里我将试图从宗教戒律和终极关怀等几个方面说明宗教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一、戒律的光辉:血的禁忌和性禁忌
  有了宗教,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宗教规范,这种宗教规范是世俗道德的神圣化。
  血的禁忌。血液禁忌的原因至少应从三个方面探寻,即与月经相关的失血禁忌、食物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原始灵魂观。原始人或更靠后的时期,妇女的月经和较高的生育死亡现象使得他们把动物死亡时流血及其它不利因素,如月经期妇女体质下降,身体虚弱和产生异味等等联系到了一起,这一切使他们经验到血液不是好征兆。另外,血液易携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不洁的。在茹毛饮血、食不果腹的年代,因食用不明死因的动物而患病甚至死亡可能不少。恐惧过后他们经验到了原因,禁止食用不明死因的动物和动物血液便代代相传。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原始的神灵观,原始人认为人的灵魂存在于血液中,把受伤失血的死亡归咎为灵魂随血液而去,因此在朴素的神鬼观基础上,他们把死去的家人或族人埋在部落中或房屋的下面以期人神不离不弃。对“神灵”的这种认知使他们把灵魂存在于血液推广到了所有动物的身上。
  性禁忌,对乱伦的恐惧。对乱伦的恐惧是宗教或图腾崇拜产生的一个动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告诉我们,男孩最早选择爱的对象是他的母亲和姐妹,而这恰恰是乱伦性的和被禁止的。这种潜意识的乱伦欲望和家长权威激烈的碰撞以至产生了对父亲或母亲的敌视心理,族内性交禁忌的出现使族外婚的产生成了必然,然而这其中仍存乱伦可能。但图腾族外婚,即同一氏族成员之间的性交禁忌,是避免群体乱伦的最恰当方式。同一图腾的集团内禁止发生性关系及通婚,其意义不仅仅在于防止乱伦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导致族外婚的出现,即内婚制被外婚制取代,这次飞跃产生的重要意义影响深远。澳洲对于那些和被禁止的氏族的成员发生性关系的人一般的处置便是处死,无论该女子确属同一群落还是在战争中从其他部落掳掠来的;一个不被允许的男子若与这种女子发生性关系便会被本族成员追捕并杀死,该女子亦然。这种禁忌后果的一个直观表现就是图腾世代相传不随婚姻关系而变化。
  二、宗教的核心关怀:拯救和解脱
  由于生活的复杂性,人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必定存在极大的落差,由此便产生了精神痛苦,这种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导致了宗教的不灭。各种“宗教”全都假定世界是不完善的,不能令人满意,同时又认为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它们全都是对这一问题即如何从一种不令人满意的状态转向更美好的状态的种种答复。用基督教的话说,是追问为了得救,必须做什么的种种方式。每个信仰都以不同方式要求我们超越自我观,因为这个自我观是一切自私、贪婪、剥削、残忍和非正义的根源,也要求我们重新以终极奥秘为中心,用基督教的语言说就是上帝;用穆斯林的语言说,我们绝对顺从真主,依真主的意志行事,以实现人生的圆成;用犹太教的语言说,我们遵循《托拉》快乐地生活和负责,并以此实现圆满人生。各种宗教都具有类似的爱的观念,都拥有相同的通过灵性修持服务于人的目标以及都有把它们的同胞转变成更好的人的相同效果。我们可以把教义的差异归之于时间、环境和文化影响的差异,这种对人性的关怀集中到两个词上便是拯救和解脱。
  “拯救”不管对哪一派宗教而言都是核心概念,无论精神还是身体。基督教把“拯救”定义为由于耶稣的赎罪之死,使我们为上帝所宽恕和接纳,也即唯有基督教知道并教导拯救真理,我们必须把耶稣当作救主,承认他的赎罪之死,加入教会,这教会是得救的团体。而要得以拯救,印度教认为属神的意志必须成为我们的意志,这就意味着真正的自我必须不再成为私我,我们必须放弃我们个别的意志,让我们的自我死去,通过顺从于自我的整个个性,其意识与性格也就顺从于神圣者。这种拯救、解脱、觉悟或顿悟的东西就在于人类生存从自我中心转向实在中心。拯救、解脱成了世界各大宗教的核心关怀,人类从天生的自我中心转向从神圣者、终极者,拯救成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达到被拯救这一目的,各大宗教都对自己做了极其深刻的开悟性、解脱性的自我理解。它们包含了大量观念,思想图景,故事、概念、教义和修持术,有些适用于某个信仰者,其他的则适用于另一个信仰者,其中有些可能对某个信仰者在其生活某一阶段更适用,但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构成宗教整体的全部观念、图像、故事、学说、灵性、修持、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仅仅作为通向目的的手段才有了价值,这目的在不同宗教中被称为拯救,救赎,上帝中心,与上帝和平,觉悟和顿悟。
  这种精神上的解脱是无忧的,用路德的话说就是:“只要拥有上帝,就不会再要求天或地”。因为他不是从实在中,而是从他自己的渴望中获得了上帝,因为他在天和地中并没有窥见上帝,而是把上帝确定为他自己两重性之上的一种统一性,自己苦难之上的一种拯救,这种拯救因宗教的不同而不同。印度人的拯救意味着一种觉醒,犹太人的拯救意味着一种转变,佛教的拯救意味着一心向佛,心无旁物,六根清净,超越尘世。都秉持通过拯救而达到一种心物的超然,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拯救的目的就是让人内心宁静,途径则是在信仰的基础上践行戒律。
  三、宗教中的哲学:对实体的思考
  各大宗教都把“实体”定义为不可言喻性的,即超乎我们人类观念体系的,用东方人的术语说就是“无相”,在印度教中,《奥义书》说到梵时是描述为眼不能见,话不能说,心思不能明,“梵”在言之先,甚至不为知性所达。在大乘佛教中,终极实在被称为“空”,铃木大拙说“空”是实在超乎定义,不受种种限制。换言之,实在是不含心灵在其意识活动中所投射给它的东西,在另一种表达中,终极者被称为法身,它是不可言喻的普遍佛性的真身,法身展示为天上佛,即为报身,展示为历史上的佛则为应身。终极实在是没有一点人为构想性质的,它与大乘佛教传统中所说的“空”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即把“空”理解为终极实体完全没有人类心灵在其认知活动中投射给它的任何东西。
  实体的存在被定义为超乎我们经验范围之外,从而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来自经验的观念体系适用于它。如果我们把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看作人类对这样一种实在受制约的回应,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这种终极实体,上帝,佛,梵,一,等等,有价值、爱、怜悯、力量、喜乐、统一、完美等诸多品质,所以依据各宗教在人类生活中所作出的成就,把佛教、信奉不二论的印度教、道教以及有神论的诸宗教视为对终极者的回应,就必须设定一个“人格―非人格”的二元性概念,尽管它也无疑通过各种宗教的种种方式为人们所思考。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论宗教.国际文化出版社.
  [2]约翰•希克.信仰的彩虹.江苏人民出版社.
  [3]利奥•拜克.犹太教的本质.山东大学出版社.
  [4]杨俊峰.图腾崇拜文化.大众文艺出版社.
  [5]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篇.中国社科出版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