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经典与解读]经典传奇2018全集视频
 

[经典与解读]经典传奇2018全集视频

发布时间:2019-01-18 03:53:52 影响了:

  [摘要] 在当今“国学热”的文化大背景下,《论语》的研究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从不同角度解读《论语》的著作。传统文化经典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对经典的解读可以有个人化的理解,但解读时需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学术原则。
  [关键词] 国学热 经典 解读 学术原则
  
  电影《孔子》的热播以及《于丹心得》一书的热销是在所谓“国学热”文化大背景下的特殊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日渐升温,各种形式的活动最终促成了“国学热”。北大、清华、人大等知名学府开办国学院、开设国学讲座,各地幼儿园开始带领孩子们读《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的报道也频繁见诸报端,此外,还有国学博客圈、汉服热、举行成人礼等。2004年,新中国首次以官方名义祭孔,2005年,更是全球联合祭孔;2004年,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挂牌,此后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短短数年已经突破100所,海外的汉语学习热也在不断升温。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从历史的故纸堆里被重新拾起,以“创新”的名义,用现代的各种元素进行“时尚”包装,然后以一种或鲜活或模糊的面孔重新出现在大众的面前,甚至刮起一股股“水煮”、“大话”、“新传”、“前传”之风。
  当然,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存在和发展下来,就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并加以创新,用创新来给传统以生命力。《论语》作为先秦文献,由于时间距离和历史环境造成的词义变化以及对孔子个性心理的不了解而形成的隔膜,使人们很难解读,更不用说广泛传播了。而对于文献来说,其意义、价值、主旨和本质必须在传播活动中,通过解读者对文本的阐释过程而生发出来。没有阐释实践,也就实现不了它的社会效用。因此,作为“群经之首”的《论语》,从汉代开始,历朝历代都有不计其数的学人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和阐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东汉末年郑玄的《论语注》、魏晋间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北朝时皇侃的《论语义疏》、宋代邢�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和清代刘宝楠父子的《论语正义》、程树德的《论语集释》。这些著作,注重文字训诂、史实考定和阐述经义,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论语》学达到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论语》研究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以不同角度解读《论语》的著作。有继承传统的训诂体式,注重对文本原始内涵的准确阐释的学术专著,如杨树达的《论语疏证》、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孙钦善的《论语注译》、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还有为了适应青少年读者以及“快餐文化”的需要,在书中加入注音、图画等新鲜因素的普及性读物,如周月明的《论语(注音版)――儿童读经系列》,文景的《论语(注音版)――中华儿童古典启蒙教育丛书》,岳麓书社编的《论语图文本――国学经典图文系列》,张帆的《论语》(插图本)等。此类著作翻译的内容浅显易懂,并配有图片,有利于《论语》在青少年一代的普及。
  近几年,出现了不少立足于阐释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的转换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意义,用不同以往的方式解读《论语》的著作。如东方桥的《论语现代读》,洪王漠的《论语现代版》,章人英、夏继鑫等编的《东方爱经――论语的人生智慧》,薛泽通的《论语的领导智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论语人生》等。这类著作影响最大的要数北师大教授于丹的《于丹心得》了。于丹教授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于丹心得》,然后商务书局把讲座内容编纂成书并出版,两大强势媒体的强大合力,使得该书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甚至形成一种所谓的“于丹现象”,在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应该如何解读文化经典的大讨论。《于丹心得》采用简单的小哲理配上一些小故事的模式,其本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读经典,只是借经典来阐述作者对当前社会生活的个人心得,《论语》的字句只不过作为华丽的点缀而已。此书由于过于个人化理解,赋予经典过多的现代性阐释,容易使人产生对传统文化的不准确判断。
  传统文化经典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读者可以从中见仁见智。对经典的解读可以有个人化的理解,但不能过于随意,更不能按照某种非学术的意图进行曲解。尤其是面向社会公众传播这些传统文化时,传播者肩负引导社会公众的文化追求和社会文化建设趋向的义务,解读时更需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学术原则。我个人认为,解读经典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要以严肃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立足文本,个人化的理解须有一定的限度,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不可臆断,更不能“戏说”。古代文化经典的许多内涵具有基于当时时代社会生活的特有涵义,这些涵义是不能够随意改变的,我们的解读只能是在正确把握这些涵义的基础上尽量用现代人熟悉的语言来解释,而不是用“为我所用”的态度过分或者随意阐发。在这里,正确的原则还是要“我注六经”,而不是“六经注我”。
  其次,要结合经典产生的时代背景,注意完整把握经典的总体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去阐释具体的语句,切忌断章取义,割裂古人的思想。如于丹把孔子的学说解释为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的学说,这是无视于历史背景,对孔子学说的严重误读。孔子学说产生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是怀着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来勾画他心目中的以“周礼”为标准的社会秩序的大厦的,他的学说是一种忧患的学说,而根本不是什么快乐的学说。孔子一生为推行他的学说,凄凄惶惶周游列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结果终未能如愿。有人把他的一生形容为“凄凄然如丧家之犬”。这怎么能把孔子的学说解释为“快乐”学说呢?
  第三,要注意到古代文化经典的原始文化语境,不可用现代文化概念生硬套取古人的意思。如于丹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释成“孩子”,以此来证明孔子等古代圣贤没有歧视妇女的观念。这就是没有注意到经典的原始的文化语境,没有注意到在古人原始文化语境中“君子”与“小人”两个概念的依存关系,而是用现代人的观念来套取古人的观念。这不仅不符合古代经典的原意,而且有可能造成人们对古代经典和古人的误解。
  第四,要以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体现出现代意识、现代情怀。解读传统经典一定要保持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立场,既不能从众、媚俗,也不能形成对经典的盲目崇拜。保持现代意识、现代情怀不是用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去套取古人的思想、感情,而是要比古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古人思想中不符合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观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判,“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努力发挥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季桂起.于丹现象与经典解读.德州学院学报,2007,(6).
  [2]杨立英.文学经典的时尚解读.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