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完美告白2015全集视频【实现完美的就业】
 

完美告白2015全集视频【实现完美的就业】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4:43 影响了:

  摘要: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职业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育人、培养人,也不仅仅局限于“为了学生的就业”。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当有更高远的追求,“实现完美的就业”应当成为职业教育今后努力追求的目的。只有实现完美的就业,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目的;完美的就业
  作者简介:李兴洲(1965-),山东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1-0007-03
  
  职业教育以其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直接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适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断彰显其自身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地位。“为了就业”的目的追求,从职业教育产生的那一刻起,便鲜明地内在于职业教育的生命之中。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发达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热切期望,“为了就业”的教育目的显然不再是职业教育的最高追求,而“为了完美的就业”更适合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动机和愿望,也只有更好的促成人们“完美的就业”,才能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和不竭的发展动力。
  
  一、就业――职业教育的原始起点
  
  职业教育从其产生的历史来讲,一开始便是因从业需求而产生的,是施教者与受教者完全为了适应和从事某种职业而自发进行的,也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原始起点就是为了就业。它最早是在工场、作坊中自发进行的,后来是在工厂、企业的车间中进行的,而不是从教育系统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或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工业革命以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主客观需求的结果,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更新和变革的结果。
  强烈的就业取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驱动,促使职业教育逐步走出传统手工作坊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后的职业教育便具有了鲜明的教育特征,逐渐成为教育系统和教育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职业教育兼具强烈的就业取向和明显的教育特征,不同研究领域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便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尤其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认识,更是存在较大的分歧。
  在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早期,职业教育主要是一种生存取向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和生计,为了满足受教育者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生计需要。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学徒制就是这样。学徒制的产生,主要不是以技术和技艺的传递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技术和技艺的授受,训练徒弟将来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和素质,为他们将来的谋生和就业做准备。随着产业革命的出现,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但这种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主要是规模化了的学徒制与传统学校教育的结合,其目的仍然是基于生计和就业的需要。例如,18世纪初期,西方工业国家大量出现的慈善学校,均以贫苦儿童为对象,开展有现实效益的技术教育,其目的就是通过技术与技能的授受,养成学生必要的职业素质,找到一份适当的职业,自食其力,并进而服务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一向鄙夷西洋工业文明为奇技淫巧的大清臣民,不得不转变传统的观念,“师夷长技以制夷”,借鉴西方的职业学校模式,开办实业教育。一时间,机械、轮船、矿务、电报、铁路等专业技术学堂纷纷涌现,为我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对振兴我国的实业、推动我国最早的产业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洋务运动后我国勃兴的职业教育热潮,从国家的层面讲,是为了振兴民族的实业,富国强民,抵御外侮;从个体的层面讲,是为了摈弃读书人只能“之乎者也”、重文轻技的流弊,促使读书人走出禁锢的书斋,学习有用的技术,形成有用的技能,从事富国强国的实业,不仅为了国家的富强,更是为了个人的就业,使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近代,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如陶行之的工学团教育行动、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践、黄炎培开办的职业学校和补习学校等,其直接目的也主要是出于生计的考虑。他们开办的学校主要是面向那些不能升学的儿童或失业者,授之以职业上的技能,使他们有一技之长以维持生计。
  职业教育产生的最初动机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谋生和生计问题,可以说,为了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原始起点。即使在今天,人们赋予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可见,就业取向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就业本身是有层次和品质的差别的,不同的就业层次和就业品质决定了不同的就业质量,使无业者有业与使无业或有业者乐业,是两种不同层次与品质的就业,其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早在1917年,黄炎培先生就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三大目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后来又提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终极的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1914年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指定成立的“全国帮助职业教育委员会”在建议立法支持职业教育的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是消灭“不自愿的闲散”、“不适当的就业”和“不完美的就业”三种人力资源浪费的最好途径。可见,职业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就业,而应当是为了完美的就业,使就业成为人们生活与生命过程中的完美环节与惬意体验。
  
  二、完美的就业――职业教育的最终追求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令世人瞩目,其自身也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这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某些不和谐的成分,比如,人们常常感觉到今天的职业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谋生和乐业彼此分离,在许多人的思想和言行中,职业教育仅仅是一种谋生教育、生存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仅仅掌握未来从业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就足够了,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成为时下评价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
  不可否认,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必须传授学生未来谋生的基本技能,但谋生和找到工作绝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如果仅仅把谋生和找到工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追求,那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肤浅认识。职业教育原本就有更高的追求――完美的就业,也只有充分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完美的就业,才能尽显职业教育的本质,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所谓完美的就业,就是学生经历过职业教育以后,能够顺利地从事某一职业,并乐意从事这一职业,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体验到职业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完美的就业就是一种“乐业”的境界,是一种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从而实现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这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
  有人可能会辩驳说完美的就业也是就业。但是,就业与完美的就业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仅仅是为了就业与追求完美的就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职业教育目的。仅仅为了就业的职业教育,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日后寻找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学校的日常管理与课程设置等都围绕这种办学理念进行,很少会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学生只好被动地接受这种为谋生而传递的知识和技能,完全丧失了自主和自我,成为一种工作的机器。以完美的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则不同,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就业,而且是一种更加美好的就业状态――完美的就业。要实现这样一种美好的就业状态,要求学校不仅要有更高的办学目标和追求,而且要有科学合理的日常管理和课程设置;不仅要为学生的就业着想,而且要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
  职业教育目的观的嬗变,大致经历了生存目的观――实业目的观――人的全面发展目的观几种形态。早期和近代时期的职业教育,大都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求或者振兴实业的目的。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复兴和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现代教育更强调人的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日益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目的的认识也受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巨大影响,不少人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的观。这无疑是积极的和正确的。但是,对职业教育而言,“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显得太笼统,不能具体地指导职业教育实践。
  对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对职校生的要求。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落实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完美的就业。
  
  三、实现完美的就业――职业教育的实践思考
  
  要实现完美的就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当具备必要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后天习得和养成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例如,联合利华公司对员工素养的考评标准,包括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两个方而,共10项要求:职业精神方面要求职工要有目的清晰性、团队合作精神、自信诚实、企业家精神(包括是否能承担责任和勇于冒险等);职业能力方面要求职工要有客观分析能力、实际创造能力、影响他人的能力、发展他人的能力、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市场向导的能力。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实现完美的就业,需要习得必要的职业素养。
  (一)基本能力素养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基本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也是未来职业对职业学校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资本的准备和积累,职业学校的学生将很难谋得合适的职业,更遑论完美的就业。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曾提出“关键能力”理论。他认为职业教育应瞄准四种关键能力:①基本能力,包括逻辑性、计划性和连贯性思维等;②水平迁移能力,即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③共同的知识原理,如测量技术、机器维护、劳动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计划安排、合作等;④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能力,如社会和法律知识、经济常识、计算机知识、外语、自然科学、历史知识等。对职校生而言,这些“关键能力”确实关键,是实现完美就业的必要基础。
  (二)身心素养
  强健的身体是完美就业的保障,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对于完美的就业而言,良好的心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职业心理素养是指个体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等影响人的职业行为的心理因素。对职业的正确认知,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情感,持续的职业意志,是从业并且乐业的关键心理素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才能乐意从事某项职业,并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体验到职业的快乐,享受职业,享受人生。
  (三)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是讲道德的,任何职业都有一定的道德规范。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如果一个人仅仅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他充其量只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操作手。如果一个人不仅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同时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那么他就能够成为一名完美的职业者。爱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四)职业适应性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最终要从事一定的职业。因此,职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必须充分了解未来职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未来职业所要求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未来职业的准从业人员。
  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职业,大都希望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精于技术,又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既能扮演宏观决策的执行者,又能扮演微观执行中的现场决策者和组织者。显然,单一的技能训练远远无法满足这种高度综合的工作需要。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具有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准劳动者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能力。
  (五)现代职业文化和时代精神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体系,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从职业文化、社会人文要求和时代精神层面来寻找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为此,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文化的教育,寻找职业素养教育与未来职业要求的结合点;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质;加强对学生时代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
  杜威曾经指出:“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在现代社会,职业是现代人的栖息之所,也是创造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对职业学校及其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应当是基本的也是最终的追求目标。只有如此,职业学校学生才能愉快地就业、完美地就业,才能体验到就业的乐趣,享受职业,享受人生。
  
  参考文献:
  [1]黄炎培.年会词.载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第68页.
  [2]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三年发现的新生命.黄炎培教育文选.第320页.
  [3]转引自yahoo网.三元育人模式与爱因斯坦教育观的一致性.2006-01-2.
  [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27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