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采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唐诗情景交融的表现艺术
 

采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唐诗情景交融的表现艺术

发布时间:2019-01-24 03:46:51 影响了:

  唐诗取材十分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李白描写自然风光的《蜀道难》,也有孟浩然展示田园风情且具有旅游观光价值的《过故人庄》,还有杜甫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兵车行》和白居易描写君王悲剧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手法、现实主义批判手法,林林总总,可以说应有尽有!
  诗歌通过形象反映生活,感染读者,而塑造艺术形象,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就是运用情景交融的笔法。其大体有以下三种:
  
  一、寓情于景表现艺术
  
  1.结尾寓情于景。景和情出现在诗里面,最常见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触景生情。也有些诗人,当他的感情奔涌时,忽然调转笔锋写景而去。可是仔细看来,景中含情,即把情寄托在景中,比直接把感情倾吐出来,更富诗味。如李白两首送别诗:
  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开头一、二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烟花三月”不仅指出了别离的季节,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境:江南三月,风光明媚,隐士孟浩然将去的又是繁华似锦,绣户珠帘的江南名都“广陵”,怎不令人心旷神怡?但透过字面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诗人对作为三吴都会的扬州,无限神往!前人由此称此句为“千古丽句”。
  结尾两句,诗人顿笔,把依依惜别的情感巧妙地寄托在自然景物中。看伫立江边的诗人,目送故人乘船远去,渐渐消失于白云、碧水自然景物之间。而明丽的天空下,只剩“孤帆远影”,诗人确实掠过了一丝孤独和苍凉。但别情如流水,一江汹涌的波涛,奔向碧空尽头,仿佛代替诗人依依不舍地追赶远行的朋友,欲送上最真诚的祝福。人有情,水亦有情啊!自然之景和诗人的深情,水乳交融在一起了。
  ②《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人在首联描写了送别的环境,在颔联点明主题,在颈联生动地表达分手时彼此的心情: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是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也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尾联诗人调笔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以马的悲鸣,进一步渲染离别的气氛――我们挥手告别,从此各奔前程,两匹马似通人性,不忍离别而萧萧长鸣!动物尚如此,何况人乎?诗人把难分难舍的惜别情寄托在“马鸣”里,不愧为鬼斧神工!
  2.开头寓情于景。寓情于景不单在诗的结尾.也有在开头。如唐朝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戒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57岁的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
  诗人在首联交代了登楼的背景,先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后写人生暮年,竟有幸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旖旎风光。颔联为千古名句,描写洞庭湖辽阔无边,分裂为吴、楚两地,吞日月,吐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美丽壮观。他把喜悦之情寄托在登楼和湖阔雄壮的景物之中。然而诗人在颈联笔锋一转,回到现实:老病缠身,长期浮舟,与亲朋隔绝,孤身飘零,自身的孤寂境况与开头的壮丽景色形成很大的反差,原来诗人以乐写悲。在尾联里,诗人凭轩老泪纵横,不仅有感于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极目远眺,北方战乱未平,国家危难难收!这才是诗人悲痛涕零的真正原因。
  整首诗意境浑厚深远,一唱三叹,悲喜交加,感慨万端,令人扼腕。
  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因人而异,如何寓情于景?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诗的一半,或只是诗的一句,完全取决于如何把感情表达得更完善,更酣畅,目的是使诗情真挚、深刻、饱满而热烈!
  
  二、以景托情的表现艺术
  
  诗人先抒情,后写景,这叫以景托情,它能构成一种感人的意象。如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一年清明节,诗人到郊外踏青,在南庄看到一家院子里的桃树旁,站着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女。他向少女讨水喝。少女出于纯情对他表示好感,含情脉脉,人面与桃花交相辉映,放射出迷人的红艳光彩。诗人一开篇就抒发了爱美之情。接着诗人写今年重游旧地,桃花依旧盛开在春风中,可是,佳人却杳无芳踪。面对此情此景,他只好用“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景色去衬托人事已非的无奈和惆怅的心境。
  又如唐朝刘方平的七绝《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首诗前两句写室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变得越来越暗,深宫里的金屋与世隔绝,昔日的恩宠和今日的被弃,造成失宠的宫女长期流泪,形成印痕,十分惜春伤怀。后两句写庭院之景对前两句所抒之情,起衬托作用。诗中,季节到暮春,百花已凋残,庭院空空如也,环境一片凄凉!虽然梨花遍地却无心开门欣赏了。诗人把这样一个景色描写安排在句末,烘托了宫女心中深深的怨恨。这即是先情后景,以景托情的典型例子。
  
  三、情景交融的表现艺术
  
  情景分写,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已见上述。这里介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相互映衬,和谐交融的表现艺术。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诗人在夔州,写重阳节登高时的感受。全诗紧扣夔州的独特秋色,抒发思念、怀友、谋生的艰辛和愁苦之情。
  首联,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夔州地区独特的深秋风貌:山高峡陡,风急气爽,长江水面群鸟回旋。这既是一幅精美的秋景画,也是诗人丝丝悲秋的流露。颔联写诗人遥望群山,落叶飘零;俯视长江,奔流不息,波涛滚滚;眼前景物气势雄浑,境界旷远。但在“萧萧下”、“滚滚来”的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颈联和尾联:诗人由悲凉的秋景写到自己多少年来流落漂泊,奔波“万里”,“做客”他乡,集年老、多病、浪迹、孤独于一身,悲凉凄苦自不必提!而回顾艰难苦恨的一生,贫困潦倒,白发日多,国难家愁,何以排解?因病连酒已戒去,晚年的杜甫借酒消愁的机会也没有了。从结尾看来,情调未免太低沉。
  诗人借登高写景抒怀,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无怪乎南宋的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之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又如唐朝李颀的七律《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落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空岁月易蹉跎。
  
  这首送别诗,是为送魏万去京城寻求发展而作。首联是一句倒装句,用寒霜、离歌之声,渲染了横秋肃杀的气氛,其中包含着分别时诗人失落的情意。颔联由南迁的大雁哀鸣联想到今朝的分别,诗人送友和被送人魏万都是千山万水的匆匆过客,如同那高飞的秋雁,别离时的叫声是伤感的。颈联描写了薄暮秋景,从宫中妇女夜晚捣衣声的单调乏味,似乎听出了众人向往的长安城,也有很多失意人,故诗人为朋友赴长安能否发展又平添伤感与忧思。尾联,诗人对魏万劝慰和期望:要珍惜光阴,努力奋斗,不沉迷于享乐。这恳切的劝勉言辞,似乎过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尤不过时。
  全诗亦情景交融,物景凄凉哀婉,感情凄楚惆怅,给人以“不知路在何方”之感。这是典型的古代悲凉凄怆的送别诗。
  总的说来,吟诗或作诗,都要分得清诗中客观存在的景和主观感受的情。正如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所言:“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更要识景中情,情中景,二者循环相生,即变化不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