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我的语文理想课堂_我理想的语文课堂
 

我的语文理想课堂_我理想的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19-01-26 04:02:46 影响了:

  摘要 我的语文理想课堂是什么呢?就是人本的课堂,文化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和生活的课堂。如何做到呢?就是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现代和传统的关系,处理好工具和人文的关系,处理好发散与集中的关系,处理好质疑与应对的关系,处理好分组与合作的关系,处理好诵读与训练的关系。
  关键词 语文理想课堂 学生 人本 文化
  
  语文是什么?我们的语文理想课堂应是什么样的?也许,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曾无数次地这样问过自己。也许,一千位老师心中就有一千个答案。我想谈谈我心中的语文理想课堂。
  
  一、我的语文理想课堂应是人本的课堂
  
  目前,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用成尚荣老师的话,就是课改这列火车已经拐过山弯,迈入了一个新的轨道。怎样让课改这列火车平安拐弯,顺利爬坡?怎样突破课改的“瓶颈”期?我们认为,作为驾车人,首先要明白方向是什么?火车的目的地在哪里?我们的理念到底怎么样?明确了吗?
  可能老师们会问:理念是很重要,可课改理念多如繁星,我们到底该怎样提升理念?千言万语,说到底,四个字,以人为本。什么叫以人为本?我们以为,有以下几个层次。
  1 眼里有学生。如果你的教学是不断地灌输,不断地告诉,那你的眼里只有容器,没有学生;如果你的教学是不断地训练,那你眼里只有工具,没有学生,如果你的教学是不断的教训与呵斥,那你眼里只有动物,没有学生。眼里有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人,当作完整的人,当作发展过程中的人。他有各种各样的错误,都是正常的,他还不成熟,需要老师的引导。对待学生,要倾听,要宽容、要信任。老师要告诉学生,我会在下一个路口等你,尽管路上崎岖不平,但我会满怀希望地等你。作为老师,唯有拥有了这份宽容,这份期待,这种尊重,你的眼里才会真正有了学生。
  2 心中有学生。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去思考问题,更需要老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造就现代化的一代新人努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这就要求教师不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其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教学目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养成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尤其是要为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向真正的理想课堂。
  
  二、我的语文理想课堂应是文化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改只有开阔眼界,看得更远,才能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深刻起来,做一个胸有成竹的爬坡者。有几个重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1 要正确处理好现代和传统的关系。
  现代和传统,其实并不排斥。我们的学生,可以吃肯德基,看卡通画,他们同样也应该背古诗,过中秋节,我们的学生,应该学英语,弹钢琴,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个热爱祖国、为中华灿烂文明自豪的中国人。现代和传统不应该割裂,更不应该对立。
  语文学科以其特殊的性质,承载了太多现代和传统的内涵,满浸着中华民族浓郁的文化和精神。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像《沉香救母》,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像《卢沟桥烽火》……课文的意图在哪里?教育更深刻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们要把弘扬民族文化放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突出的地位。不包含民族文化的语文教材,忽视学生在民族文化中对话的语文教学,语言文化只能在浅层次上飘浮,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得到提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牢记的。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常常静下心来看一看,想一想,我们的学生,是否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否很好地积淀和汲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营养?我们的教学,是否很好地处理了现代和传统的关系?
  
  2 要正确处理好工具和人文的关系。
  语文教学就像一个漂泊的孩子,在“工具”与“人文”中徘徊,总是找不到自己回家的路。经受着课程改革的洗礼和实践,我们如何才能在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①加强生本对话。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而加强生本对话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最基本体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文本,经过与文本对话,不仅建构了知识意义,锻炼了阅读能力,获得了审美愉悦,而且必然受到范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我们认为,加强生本对话凸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关键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潜心会本文。
  ②查找文本融合点。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和内容精彩、语言经典处往往集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的功力,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价值,有机融合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查找课文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点让学生去读、去体验、去品赏,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③引导学生内化积累。语文教学的根在于听说读写,是在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理想课堂才有可能实现。
  
  三、我的语文理想课堂应是对话的课堂
  
  1 要正确处理好发散与集中的关系。
  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老师应处理好发散与集中的关系。那么,什么时候才算是必要的集中呢?我想可以两个标尺来衡量:①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②文本的价值取向。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们的课堂是否偏离了这两点,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偏离了这个方向。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和驾驭就成了重中之重。这就要求老师认真做好平时的教学常规工作:备课时充分钻研教材,钻研学生,扎扎实实备好各个环节;上课时尊重差异,倡导多元,将学生的认识偏差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课后及时撰写教学笔记,使原始的经验及时得到审视和修正,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课间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并进行培优补差,使自己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成竹在胸,让教学经验成为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唯有如此,师生才能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实现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统一。
  
  2 要正确处理好质疑与应对的关系。
  质疑不在量的多少,而在质的水平上。因此,老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敢质疑,还得教学生会质疑。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①关注质疑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②注意质疑的言传与身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 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
  ③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质疑,往往不能马上切中时弊,老师此时就应该引领学生,找到有学习价值的问题,进行阅读和思考。
  
  3 要正确处理好分组与合作的关系。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不仅要有形,更应该有实。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学习。同样,合作学习也并不等于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师生互动、同位交流、全班讨论,都是合作。检验合作是否必要、是否有效,应着重关注以下4条策略:
  ①精选合作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内涵空间宽泛的、需要学生在思路交流中逐步感悟的,可以是容易产生歧义的、需要学生在争论思辨中逐步澄清的,可以是具有较大难度的、需要学生在讨论商议中逐步掌握的。恰当的内容,能引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内部需要,是促成有效合作的前提。
  ②明确合作分工。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的始终有清晰的任务,而且个体任务的完成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质量高低。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全体成员人人投入,避免出现类似“开小差”等现象。
  ③细化合作步骤。从提高合作实效的角度看,教师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等细化步骤,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
  ④重视合作指导。“合作学习”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更应重视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的巧妙点化、向导引领,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状况,是推动主体合作向深层进发的可靠保证。
  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当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之间进行的对话,所交流的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形式,更是各自视界、精神、理性、生命的沟通与碰撞,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平等、和谐、真诚、民主的氛围与意境时,它能够让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才是真正语文的“对话”、“对话”的语文。
  
  四、我的语文理想课堂应是生活的课堂
  
  1 要正确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
  老师和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忽略教材的内容,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其后果势必导致师生对文本、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忽视。
  ①立足文本,跳出文本;
  ②围绕主题,拓展积累;
  ③课后延伸,开阔视野。
  
  2 要正确处理好诵读与训练的关系。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要正确处理诵读和训练的关系,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①训练要有的。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面面俱到,不如一点讲透。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可以借叶圣陶先生的话来回答:“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后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训练。
  ②训练要有度。首先要保障训练的时间。教师要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上。还要拓展训练的空间。应当开通多条渠道,使语文训练与学习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三,要加大训练力度。造句、辩论、写片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仿写片断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运用性很强的训练方式。
  ③训练要有序。训练中“只重练,不重导,追求量,不求质,盲目无序,重复训练”的现象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语文训练离不开科学的程序安排,切不可贪功冒进、心存一蹴而就的侥幸心理。
  ④训练要有“习”。这里的“习”不是复习,而是实践。
  人本的课堂、文化的课堂、对话的课堂、生活的课堂,这就是我心中理想的语文课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