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语文审美教育_小学信息技术公开课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语文审美教育_小学信息技术公开课

发布时间:2019-01-30 04:09:17 影响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材作为美学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诗意语文课堂,优化审美教学,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创设审美情景,激发审美情趣
  研究资料表明:人脑思维和学习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输入大脑进行整理组织,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觉占70%,是重要的收集系统,但是感知率只有11%;而视觉的感知率高达80%。图文并茂的直观效应将产生更大的审美教育作用。因此,在学习优美的诗词散文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想象力。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描述三峡美景及初读感受。然后,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兴趣,丰富学生对三峡的感性认识。伴着优美的音乐,那重岩叠嶂、素湍绿潭、悬泉瀑布的壮丽画面使人如临其境,真切领略到三峡的雄奇峻拔、清幽秀丽。轻松愉悦中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学生对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获得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赏读课文如何用精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三峡美景的。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文字里,通过联想和想象,品味着经典作品的语言魅力,获得审美享受。
  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单单依靠其对古文的诵读、想象,是难以达到这样的审美境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观其景,闻其声,悟其情,优化了学习效果。
  欣赏视频朗诵,诱发美感效应
  朱自清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个性化,具有移情的作用,学生正是通过朗读把握语感、激发想象、发掘意蕴、产生美感的。我们的汉语经过几千年锤炼,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宜于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语言的意韵,培养审美感知力。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重视美读激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披文入情、发现自我,在物我观照中产生美感效应。
  《沁园春・雪》、《春》、《背影》等初中教材中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从网络中找到精彩的朗诵视频。还可以依据教材利用网络进行拓展阅读欣赏,如张晓风的《雨荷》、戴望舒的《雨巷》等,给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比如《听潮》一课,有段对大海的静态美描写:“海在我们脚下呻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这一段以通感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大海落潮后的美妙意境。教师可让学生欣赏网络视频朗读,优美抒情的音乐,如歌如诉的朗诵,如诗如梦的画面,营造了诗意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的陶醉于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沉醉于诵读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朗读过程就是一种审美创造。
  开发网络阅读,培养审美个性
  新课程注重对生命个体的关注,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网络阅读,可以陶冶学生性情,丰富审美体验,培养审美个性。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学习了他的散文《我的梦想》后,我们开展了以《走近史铁生》为专题的网络阅读。在热烈的交流中,学生动情的诉说着自己的阅读感悟――
  王波: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深深的被折服了。他的坚强与达观使我想起了张海迪在《生命追问》中写的:“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刘清江:读史铁生的作品,我的心灵震撼了。一撇一捺是一个“人”字,简简单单,写好一个“人”,只需短暂的瞬间,而做好一个人却需要付出一辈子。人生就是不断与挫折、困难、命运作斗争。从从他的经历中,我读到了“生”的伟大!
  丁帅:史铁生虽然双腿残疾了,但他的思想并未残疾。法国卢梭说过:“人生有两次诞生,一次是来到世界的诞生,另一次是深入生活的诞生。”史铁生在第一次诞生的不完美中获得了第二次诞生的完美。正如他所说,“生命本无意义,我使生命活出意义。”
  这是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是生命的感动!这些审美效应岂止是一节课、一篇文所能及的!网络阅读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缔造了丰富的人文世界。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传递。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体现出人文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实践证明,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语文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在具体运用中,要注意适时引入、适时配合、适可而止,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冲淡了“语文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