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常见的择业心理问题有【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分析与指导策略】
 

常见的择业心理问题有【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分析与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2019-02-04 04:15:29 影响了:

  【摘要】关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正视就业形势,对大学生顺利就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从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两方面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择业心理问题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指导策略
  
  高校毕业生面对择业这一重大人生转折点时,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激烈竞争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择业过程中,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们往往会产生一些影响他们正常择业的心理问题。关注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做好择业心理准备,正确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顺利就业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矛盾
  1.职业理想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有着丰富多彩的理想,他们对未来和社会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在择业过程中希望能找到一个既稳定,待遇又好,还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职业。虽然有着美好的职业理想,但客观现实和主观条件往往会使其无法实现。此时,理想与现实之间就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越大,毕业生的内心越容易失衡,一些不良的择业心理和问题行为也会随之产生,不利于其顺利求职就业。
  造成这种矛盾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当今社会和就业形势缺乏客观的认识,个人的职业理想大多是“一厢情愿”,与现实形势和自身条件严重脱离。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应该客观分析现实形势和自身条件,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避免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产生。
  2.渴望竞争与缺乏勇气的矛盾
  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公开、平等竞争的择业环境,充满激情的年轻大学生们对此渴望已久,他们的竞争意识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加强,参加招聘会是毕业生择业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用人单位和社会提供的各种竞争机会面前,有些毕业生顾虑重重、唯唯诺诺,表现出缺乏挑战和竞争的勇气。另外,有些毕业生在遇到竞争和压力时,不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及时改变择业方向,渴望竞争与缺乏勇气的矛盾心理,使他们在就业机会面前选择了退缩。
  造成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种。内在原因可概括为毕业生对自己不了解、低评价、不自信或者没有安全感,比如:有的学生很难看到自己的长处,择业过程中总是将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优势相比,总是感觉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够好。外在外因则来自于所处环境、市场的难以预测、政局的变动、经济的衰退等。
  3.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矛盾
  尼采说过“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笔者认为“懂得为何而活的人”是指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有明确生涯目标的人们。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师范类院校,很多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已明确地将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是自己奋斗的目标。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例如,在与贫困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此类学生在求学道路上大多受到过教师的帮助,对教师职业有着独特的感情。但是,由于贷款或借款上学,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的近期目标就是尽快偿还助学贷款。因此,在择业过程中,他们首先考虑是工资待遇,对于专业特长、工作兴趣甚至职业目标都无法做过多考虑。此时,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发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心理会在大学生内心产生激烈的冲突,甚至会干扰他们的择业定位和择业价值取向。
  值得一提的是“生涯不是一个静止的点,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在动态的职业生涯过程中,毕业生们可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近期目标。然而,很多毕业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的发展性,没有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冲突调整好,才会导致矛盾心理的出现。
  4.注重实自我价值与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的矛盾
  在择业过程中,当代大学生能充分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作用,希望自己能干一番大事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他们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意吃苦,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害怕受挫折。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有着独立的想法和较强的自我观念,但是从小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十分缺乏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他们在择业时希望能找到一条既能不用艰苦奋斗又能尽快成才的道路。这是造成这种矛盾心理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主要指对外界刺激的不适当反应,有的表现为反应过度,有的故意压抑激励,表现为不作为或者不行为的“鸵鸟政策”,有的则从另一个侧面对激励做出不适应的反映[2]。概括起来,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自卑、嫉妒、怯懦、依赖等,都是大学生对就业刺激的不适当反映。
  1.择业焦虑心理
  择业焦虑心理是指毕业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忧虑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就业时因为心理准备不足,面对复杂的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紧缺的就业机会、个人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时,他们会感觉无所适从、紧张烦躁、忧虑恐慌,甚至会因为精神负担过重而导致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如身心疲倦、寝食难安、彻夜失眠等。
  对于初次就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着社会角色的转换和人生的重大选择,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情绪和压力感是正常的,这种情绪有利于转化为精神动力,促使毕业生更加积极地去适应新环境。但是,焦虑心理不仅会干扰毕业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毕业生的正常思考和选择,成为其择业的精神障碍。
  2.择业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心理表现。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心,面对机会缩手缩脚、优柔寡断;对自己的评价过于保守,缺乏挑战的勇气;或者,由于自身不足或者缺陷而过于悲观失望、消极怠工、抑郁孤僻,逃避现实竞争。自卑感强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采取退缩的自我防御的心态,目标追求低指向,可内心却是高指标的追求[3]。择业自卑心理使部分毕业生将痛苦与忧愁深埋在心底,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就业乃至生活。
  3.择业嫉妒心理
  处在毕业择业的大环境中,毕业生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前途、去向,某些争强好胜、虚荣心强的毕业生,此时十分容易产生攀比嫉妒心理。这种心理使毕业生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来选择合适的职业,而是拿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作为自己的标准来定位职业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容易迷失自己,即使某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的发展,毕业生也会因某方面条件与自己同学的就业单位存在差异,而犹豫不决,最终导致错失良机。还有一些同学,因为择业嫉妒心理甚至会有错误的举动,比如:在他人的就业道路上设置障碍,与他人相处不愉快、制造不快乐气氛行为来等破坏同学友谊。
  4.择业怯懦心理
  怯懦也是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4]。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谨小慎微、畏首畏尾,面对就业机会止步不前,面对用人单位不敢自荐、不敢言语,甚至语无伦次,表现出明显的择业怯懦心理。择业怯懦心理使毕业生在机遇面前无法充分展示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给用人单位,无法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是,当错失良机时,毕业生们又会悲观失望,不能正视自己,导致再次面对就业机会时更加谨慎小心。如此循环下去,毕业生的择业信心会逐渐丧失,就业也会越来越难。
  5.择业依赖心理
  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顺利的求学之路,让他们严重缺乏社会经验和应有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涉世不深的他们来说,虽然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但是仍未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吸吮和依赖。毕业之际,这部分大学生在考虑毕业去向、职业选择等问题时,往往没有自己的理性思考,而是依靠父母、亲戚、师长或学长的建议来决定自己的职业。或者,部分毕业生面临择业,不依靠客观分析,而是跟着感觉走,走到哪是哪。这些都是择业依赖心理的表现。这种心理可能会使大学生在择业时做出错误的决定,“被安排”到某一职业领域,等到多年后,他们也可能会发现这一职业并非自己的兴趣所在。
  
  二、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指导策略
  
  (一)引导毕业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1.学会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毕业生的自我干预能力
  自我心理调节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毕业生保持良好心态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心理咨询、专题讲座等方式,教授学生一些心理调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减少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冲突。常见的心理调适方法有宣泄法、心理暗示法、松弛练习法、理性情绪法等[5]。
  现就最常用的宣泄法作简单介绍。宣泄法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择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毕业生不应一味地自我消化痛苦和忧愁,应该通过一定渠道,比如可以找老师、知心朋友或家长谈心,将内心深处的冲突和压抑感宣泄出来,得以内心的平衡。不良情绪压抑的太久,受到的伤害会越大。
  2.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有助于客观定位择业目标
  在择业的过程中,很多毕业生由于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导致错误就业或者错失就业机会。现阶段,有很多心理测试方法可以帮助毕业生充分地了解自己,比如: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测试、气质类型测试、职业倾向测试等。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职业兴趣及能力特长,毕业生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也不会盲目就业。一旦有了客观、准确的择业目标定位,毕业生的目标感自然会加强,求职动力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竞争中去。
  (二)完善高校就业心理辅导体系建设
  1.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全面指导毕业生择业
  《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建议在高等学校三年级或四年级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该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作为选修课试行”,自1995年该通知发布之日起,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并由专职就业指导人员或德育工作者担任授课教师。
  高校就业指导课大多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设,以课堂集中教学的方式授课。笔者曾任我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教师,综合自己的授课及对其他教师的课堂听课情况来看,学生对该课程的课堂热情和参与性不高。课下交流得知,学生多数认为就业与他们相距甚远,而且理论和现实有差距,他们更愿意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课。就业指导课的现实意义毋庸置疑,但是,现阶段该课程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此种授课时间和授课方式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之中,每个学期针对不同的主题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最终实现全程指导和全员参与。高校不应该忽视就业指导课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指导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逐步完善教学方案,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有利于学生逐步了解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建立择业自信心,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2.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辅导员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与学生接触最多,他们在毕业生积极择业心态的建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辅导员对毕业生的性格、特长、兴趣等最为了解,能够给毕业生提供较为全面的建议和指导。毕业之际,毕业生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就业等方面都会遇到诸多问题,在他们迷茫、困惑甚至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时,辅导员应该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与其沟通,帮助其重新建立积极的择业心态。
  众所周知,辅导员的工作非常繁忙,尤其是毕业班的辅导员,各种就业信息的发布与统计、考研动员与慰问、毕业生派遣、档案整理、文明离校等等,每项工作都不可忽视,都是重点工作。这一阶段,辅导员可能会因为事务性工作的繁重,而忽视与毕业生的沟通交流工作。辅导员可以说是学生最为信赖的老师,也是学生愿意倾诉的对象之一。因此,笔者建议高校为四年级辅导员配备辅导员助理,帮助处理事务性工作,使得毕业班辅导员有一定的自由时间用于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及时予以引导,避免出现心理问题。
  3.加强毕业生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
  毕业生心理咨询是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一种服务[6],旨在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引导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竞争,最终赢得竞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主要工作是为在校生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其调适心理,减少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突发事件。调查发现,在校学生中毕业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中心帮助的少之甚少,毕业生心理咨询工作也并非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重点。
  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加强毕业生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开设专门的毕业生心理咨询室,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引导作用。通过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手段和心理调适方法,为毕业生提供专业服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帮助毕业生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消除心理障碍,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走出心理误区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2]李丹.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及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10:60.
  [3]王小侠.当代大学生择业与职业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6,12:102.
  [4] 朱秀珍,陈新添,王相林.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10:119.
  [5]朱秀珍,陈新添,王相林.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10:120.
  [6]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9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