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趋势展望|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趋势展望|心理健康知识

发布时间:2019-02-07 03:48:10 影响了:

  〔摘要〕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健康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于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教育活动,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解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内外因素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心理健康的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具有预防、补救与发展的功能,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借鉴国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展望我国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强调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运作上提倡国际化、协作化、本土化和人性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服务的实效性;策略方法更加系统化、整合化,更具创造性;从业者要求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等。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09-04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提高个体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现的学校教育中,如何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便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在制度保障、服务体系和作用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而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通过解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内外因素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它的产生与发展适应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具有预防、补救与发展的功能,维持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正常运转,必须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保障系统。本文在借鉴国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及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并大胆展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其研究成果主要集在以下三个方面: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研究、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体系研究、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保障机制研究。
  1.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研究
  早在20世纪初,英国、美国和德国就几乎同时开始了教育与福利两种制度结合的学校社会工作,构建家庭、学校与社区相互结合的学校社会工作体系。目前,学校社会工作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于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学校社会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置、工作程序、工作管理等相关的工作制度、人员配置及角色定位等。总的来看,国外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共同实现,政府大都提供一定的经费与政策支持,以促进工作的发展。在组织方面他们大多成立了一些专业组织与协会(包括全国性专业组织及州、地方性协会等),在政府和上述相关协会中也设有专门的制度或相关的服务准则对组织与管理作了一些相关规定,以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监督。
  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在各国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故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分布情况在各国各有差异,但具体在人员组成方面,国外从事学校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的人员主要有学校社会工作者、辅导教师、护士、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病医师等,这些人构成了一个服务网络,共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责;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他们是这个服务网络的核心,起着联系其他服务人员、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作用。Allen・Meares(1991) 指出学校社会工作者是学校内的职业心理健康工作者,他们通过减少危险因素、提升保护性因素来提升人们心理健康状态。总之,学校社会工作者是一个综合的角色,可称之为学生援助计划员(student assistance programmers),他们应该同时兼备预防计划专家、危机管理者、评价专家、转介员和案例管理者等角色。
  2.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体系研究
  关于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及工作者采用的工作方法等,不同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具有不同的工作目标,工作人员在不同的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采用的方法技术、依据的心理学的理论也不尽相同。
  总的看来,作为一种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协助学生、家庭、学校与社区排除障碍,提升学生在学校的成功学习经验;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评估学生的问题,向其他人解释学生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教育咨询服务,调解学校―社区―学生的关系,及其向个别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以全面解决学生的情感、行为、学习和适应问题,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者采用的主要工作方法大体为个人辅导、小组工作、学校和社区综合性活动及咨询服务等;其服务模式主要有四种:传统临床模式(the traditional clinical model)、学校改变模式(the school-change model)、社会互动模式(the social interaction model)及社区学校模式(the school community model) 。
  3.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机制研究
  对于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机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在国外也比较少见。为保障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实施及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国外大都从政策法规、人员培训及监管评估等方面对其提供保障。
  在国外,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国家大多用立法的形式对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法律保障,此外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协会也制定了相关准则以确保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很少有国家有专门的学校社会工作的法律,仅仅是在保护未成年人等法律中有所涉及;在资格认证方面,目前学校社会工作相对完备的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形成了体系化的证照制度,要求工作者具备相关证书,最低限度必须是合格的工作者,受过大学以上专业训练;在人员培训方面,专业组织负责相关人员的培训,包括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各大学社会工作学院也设置相关课程对学校社会工作者进行培训,他们大都建立了有效的督导机制。在培训模式上,Koller等提出要建立一个针对学校员工的以预防为基础的培训模式,该模式以预防、合作、各学科之间共同努力为基础,既包括岗前培训也包括在职培训。
  
  二、展望我国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完全可以说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在学校教育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与深刻化、而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又比较缺乏的背景之下,学校社会工作以其不仅只是单纯的解决问题、更注重在方法论和价值观上实现变革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展现了外部力量进入学校教育现场、努力改善学校现存问题的新局面,充分展示了学校社会工作固有的特点效果和魅力,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在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现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其作用越来越大,也预示着其美好的发展前景,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上强调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任何管理活动都受一定机制的制约,而机制的有效运转必须通过制度来保障。由此,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也必须通过制度来保障,只有以制度化来规范管理,才能保障管理朝向科学性、有效性的方向发展。因此,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以创造性的思维来灵活整合各种社会工作方法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总结、归纳,并将其经验制度化、标准化。具体而言,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以发挥其政策导向功能,促进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发展。目前我国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刚刚开始,人们对其认识尚且不深,再加上我国是一个行政导向十分明显的国家,没有来自政府的派遣制度,很难保障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进展;因此,为保障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需要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功能,以求从制度上更快促进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与科学化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文件明确开展此项工作的宗旨、意义、目标及要求,并尽快制定相应的学校社会工作岗位职责、工作守则及享受待遇等文件,出台有关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注册管理制度、从业规范制度、薪酬标准指导制度、培训制度及专家评估制度等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职业体系,以明确学校社工任职条件、享受待遇及职责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法规方面,应考虑社工人员的参与,目前已有学者提出学校社会工作者参与学校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一定会朝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2 运作上提倡国际化、协作化、本土化、人性化
  国际间合作是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技术、经验是人类所发明的,且学校社会工作的共同性也决定了全人类能够共享这些理论、技术和经验,这种共享最直接的形式就是与国际学校社会工作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之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系统地、有计划地加强与国际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和交流,聘请国外的专家学者讲学,引进国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派遣人员到国外学习取经等,使这种国际合作制度化,成为我国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所谓协作化,即重在协调好各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善的现代学校不仅需要科任教师与行政人员,还需要心理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配合和服务,这就要求科任教师和学校社会工作者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各尽其责;其次,善于沟通,善于协作。科任教师由于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更长,较易发现学生问题,这就需要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平时多加留意,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地与相关人员探讨及相互配合,最终保证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服务和指导,避免更严重问题的产生。总之,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工作者的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为此,我们需要将相关专业人员的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其功能整合,以形成一个有效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系统,最终解决其心理问题,达到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
  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每个国家、地区的现实情况是分不开的,如何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积极有效的本土化研究,也是将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国际性的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始扎根,但它仍不能脱离中国实际,仍要积极需求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实际社会工作,走上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对从属于社会工作范畴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而言,其发展更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的先进工作理念的同时,也必须切实考虑我国的国情,根据现阶段发展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环境与学校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我国本土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创新,以正确解决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冲突。
  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服务,其工作对象主要涉及学生,此外还包括教师管理者、家长、社区相关人员等,总之,其工作对象是人,这就需要工作者提供的服务要体现人性化特点,并能及时根据当事人的发展需要调整对策。从总体上来看,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发挥着救治性、发展性与预防性三种功能:救治是一种维护性的工作,具有滞后性、局限性;预防是其一个重要功能,即通过努力,使学生问题与系统问题降到最低程度甚至不发生;而发展功能是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者实现助人自助的主要途径,由此必须倡导更高层面的预防与发展功能,以启发学生和学校制度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提高综合素质与生存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人本主义的一切以人(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人(学生)的利益相一致,即强调学生是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思考的逻辑起点,其基本措施的制订和实施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人(学生)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学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学生的利益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及权力意识将有所萌生,对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认识也将由浅入深,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学生工作方针和措施在价值取向上朝人本主义转移,更体现了工作的人性化特点。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服务的实效性
  受实用主义的影响,社会对社会工作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要求:必须对自己使用的工作方法负责,对服务的结果负责,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注重服务的实效性。再加上学校社会工作本身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社会工作人员参与到心理健康领域,注重对具体实践模式和方法技术的研究将会继续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其次,从现实层面来讲,现阶段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它还面临着被人们认可与否的问题,故此更需要发挥其服务的实效性,以结果示人,以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上海市浦东新区试点工作来看,学校社工通过以理论指导实践,转化了部分行为偏差学生,消除了一些潜在的隐患,且通过其开展的各类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身心,提升了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而且心理偏差、行为偏差学生的矫治和转化,也减少了对其他学生的负面影响。因此,心理健康学校工作者必须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以取得服务的实效性。
  4.策略方法更加系统化、整合化
  作为系统性很强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在工作方法方面更需要用系统的思想去理解和实践。系统论的观点强调跳出案主的问题来看案主的问题,充分考虑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复杂关系,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概念。在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者看来,学校是学生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和重要支持系统,但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其他系统的支持,即任何学生问题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孤立,学校、社会、家庭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有实现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个人的良性互动,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者只有保持科学、系统的理论深入学生生活的各个系统,找出症结,才能帮助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这个特定时期内解决各种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
  在工作方法上,呈现出多元整合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学生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化,使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单纯的个案、小组、社区的介入方法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且这种方法区分服务对象,限制服务对象从更广泛的途径获得资源,影响了服务的最终效果。所以,目前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开始呈现出多元整合的发展趋势:工作者用全面的工作和介入手法去服务工作对象,主动地认识个案、小组、社区等不同工作方法,并灵活地将他们加以综合,同时在不同的工作手法内运用不同的模式和辅导理念。此外,在整合的过程中也不乏创新,以创造性的思维来灵活整合各种社会工作模式与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将来的研究也应关注这个方面,同时也可从具体方法上升到理论层次,发展出更科学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从而进一步指导方法的应用。
  5.从业者要求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
  职业化一般指的是某一职业从其他职业领域脱离出来,独立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任何职业,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领域的过程。专业化是职业化的更进一步发展,它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对其他国家、地区的经验和理论研究使学者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必须要与专业化和社会化联系起来,只有三者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社会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并发挥作用,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将朝着专业化、职业化与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从专业化的角度看,国外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必须具备专业的基本属性:专业理论及技术、专业伦理与守则、专业教育与训练、专业组织与机构、专业自主及认可。从目前我国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状况来看,在专业伦理与技术方面虽然大量借鉴国外经验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其专业化发展尚存在如下窘境:它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职业;真正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者寥寥无几,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严重匮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尚处于不稳定的发展状态;理论与实践之间整合面临很大困难且缺乏本土性的研究等。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前途,从根本上来说掌握在工作人员的手中,针对目前我国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者兼职者居多且专业素养低下的状况,我们正在采取相关措施以提升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由此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其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其将会得到越来越多认同与理解;其次,从工作者队伍来看,兼职工作者将接受正规训练,由业余化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专业化水平将会提高,专职工作者将占据主导地位,两者将走向互动、结合与渗透;再次,从工作模式与方法上看,其正经历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综合化的转折,即朝向系统化、整合化方向发展;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注重本土化的研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服务的实效性。总之,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从专业伦理与守则、工作方法等层面,虽然我们离职业化、专业化的程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及时代变迁对学校环境的冲击,学校社会工作更加需要以一种专业化的工作方式出现,只有以一种专业化的精神来对待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才能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因此,职业化、专业化是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稿件编号:090923005)
  
  参考文献:
  [1]葛爱荣.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的调查分析.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5月.
  [2]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1:7.
  [3]林万亿,黄韵如等.学校辅导团队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师、辅导教师与心理师的合作[M].北京: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72~79.
  [4]杨国愉,龚德英,张大均,郭成.国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与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7,(05):83~88.
  [5] Allen-Meares, P. The contribution of social workers to schooling. In R. Constable, J. P. Flynn, & S. McDonald (Eds.). School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M]. Chicago: Lyceum Books, 1991,2: 5~16.
  [6] Fraser, M. W. (Ed.). 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ldhood: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M]. 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1997.
  [7]Theresa J Early,M Elizabeth Vonk.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social work from a risk and resilience perspective[J].Children &Schools.Washington, 2001,.23(1):9,23.
  [8]Franklin, C. Predicting the future of school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the new millennium[J].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2000, 22(1):3.
  [9]Huxtable,Marion ,Eric Blyth eds. School Social Work Worldwide[M].Washington,DC:NASW Press, 2002.
  [10]Costin LB. An analysis of the tasks in school social work[J]. Social Service Review, 1969,43:274~285.
  [11]Meares, RA. Analysis of tasks in school social work[J]. Social Work, 1977,22:196~201.
  [12]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13]Whitted B R., Constable R. Educational mandates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School policies, case law, and the school social worker. In R. Constable, S. McDonald, JP Flynn (Eds.). School social work: Practice, policy,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M]. Chicago: Lyceum, 1999: 166~183.
  [14]阎德明主编.现代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省略)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