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高中语文信息技术融合 [走出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误区]
 

高中语文信息技术融合 [走出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误区]

发布时间:2019-01-30 04:13:02 影响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毫无疑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逐步整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革,但在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本文试从媒体作用、课件应用地位和忽略文本解读几个方面解析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大误区,以期能引起广大同行的深入思考。
  
  强调媒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应是用信息技术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地位。虽然说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相对其他教学手段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语文教学毕竟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即使是学生的阅读课,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也会变得五花八门。“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范“读”,除了声音外,体态和表情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有利于他们透彻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读”,教师给以指导,对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不能忽略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我们还必须明确媒体必须完全服务于教学,根据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设计相应的课件,绝不能因为它而改变教学常规,否则,就无法实现学科功能。所以必须定好位: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撑门面。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中,课件成为课堂中的主宰
  
  无论是传统语文课堂还是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教师的重要地位自然是无可替代的。在整合课中,一堂课的好坏,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仍然毋庸置疑的,学生也不能是作为一个课件的观看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而应该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活动之中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尝试创新而不是机械地代替。它既不能代替教材内容,也不能代替教学过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程的整合,一堂课通过课件从头点到尾,一个字也不用写,所有的中间过程全通过课件来展示给学生看,课件中出示字词或图片等,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看得兴趣盎然,教师和学生成了观看者,而课件却成了课堂的主角。更有甚者,置教学内容、目的于不顾,令多媒体“赤膊”上阵,一味地赶时髦,以录像代讲解,以录音代范读,以屏显代板书,忽视了对传统教学媒体的再研究和再利用。明明是一段教师或学生均可诵读好的诗文,或有现成的朗读带,却弃之不用,硬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将之剪辑、翻录到光盘中,然后用多媒体播放。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即使设计再完美的课件,也不可能应付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情况。
  
  注重直观,忽略文本的解读品味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象,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品味。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
  再者,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验的必然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脑子里所形成的语言形象的必然差异性,“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这种差异会显得更加明显,我们岂能无视阅读和认知规律而用一个样板去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格式化?如此下去,学生的个性何在?创造力何在?
  总之,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要真正发挥优势,就必须走出以上误区。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翅膀,把握教育的时代脉搏,努力研究媒体的特点,合理、机动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师讲解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注意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视、听觉感受,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