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有效教学视域下学生课堂打盹现象探析_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视域下学生课堂打盹现象探析_有效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30 04:22:45 影响了:

  摘要:学生课堂打盹现象在有效教学视域下能够说明:教师无能吗?学生不能成才吗?都不能!我国学生打盹率低的原因是我们容不下学生上课打盹。恢复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打盹”现象。
  关键词:学生打盹;有效教学;精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9-0038-04
  
  据《法制晚报》2010年4月9日报道,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公布的一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调查显示,日本高中生上课打盹的比例最高,达45%,韩国次之,达32.3%,美国达20.8%,中国只有4.7%。
  事实上,不光高中生上课有打盹的现象,初中生、小学生都有。常听同事讲,课堂上总有学生打着哈欠睡眼惺忪,特别是周一情况更为严重。有人对小学生课堂后半小时倾听倦怠作了调查后认为,小学生很难做到整堂课都在倾听,……“并且年级越低,越容易走神”[1]。
  打盹儿,对于人本是一种状态,自自然然的,无可厚非。可是,打盹一旦成为课堂上的一种现象,就值得我们反思,尤其在如今课改走过十年以后,在均衡教育背景之下。本文欲在有效教学视域下探讨打盹现象能说明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有效策略。
  
  一、教师无能吗?
  
  “有效教学”之所以成为教育界当下非常时髦的一个词,主要是基于对一些无效教学现象的反思。有效教学强调“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学习收获”。“有效教学的内在根据”是“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基于情境、基于任务、基于问题”的[2]。显然,按照这样的思路,课堂打盹肯定是一种非常无效的学习了。当前,我国政府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而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把“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4]也就是,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纳入了二元论,要么有效,要么无效,而且把学生经过教师引导后发生的行为变化又作为评定有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有学者就提出,学习体验是“有效教学的灵魂”,“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5]
  问题是,学生上课打盹了。第一,对于打盹的学生来讲,谈不上有什么积极的学习体验。第二,教师当堂根本没有让打盹的学生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如此境地,教师极其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教学技巧、方法、理念、内容的安排以及敬业精神等等都能成为别人指指点点的地方,甚至怀疑起上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果真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弱造成的吗?
  东汉王充在《论衡・讲瑞》中写到,少正卯讲学曾经多次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孔子是谁呢?乃“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也。”千年过去了,他的教学方法、理念依然熠熠生辉,引领着后辈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一位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长者,也碰到过自己的很多学生(除颜渊外)都去听旁人的课的事情。这,无论如何比课堂上有些学生打盹“严重”吧!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费恩曼博士,“是令人感动的戏剧大师,善于吸引演讲厅中每个听众的注意”,尽管如此,他为了教学改革,主讲大学一、二年级基础物理课时还是有些遗憾。正如D・L・吉德斯坦、G・诺伊格鲍尔在《〈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另序》中所写,“许多学生害怕这课程,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注册的学生的出席率惊人地下降,但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生开始参加听课,教室仍然满座,费恩曼可能一点也不知道他失去了他预期的一些听众。”费恩曼博士的学识,你能怀疑吗?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上世纪最聪明的科学家”。他的教学能力,你能怀疑吗?他是奥斯特教学奖获得者。但是,他也碰到了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不领情的情形――学生出席率走低[6]。学生,别说打盹了,连课都不上了!
  现在,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大师上课学生也会“打盹”,甚至逃课。
  在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用有效教学现有的标准去衡量孔子和费恩曼博士当时上的一些课,可谓糟糕透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孔子,只剩下颜渊一个学生在上课。我想问:照此情景,我们哪位老师不如孔子呢?是否有效教学只针对非大师级的老师呢?
  每一次推行新的教学理念,都把教师的能力、素质的提高作为重中之重。仿佛教师能力增强了、素质提高了,新的教学理念就能落实了。事实上,教师的能力、素质与落实新的教学理念到底有啥关联,很难说!就如同学生上课打盹了与教师的能力高低的关联一样,说不清!
  一种教学理念的生命力到底在哪里呢?我认为,在于它能够不断地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进行重新解释。换句话说,在于它能够解放教师,从而解放学生。有效教学也应如此,它不应成为束缚教师的“紧箍咒”,不应在教师授课有效与无效上喋喋不休,更不应成为衡量教师授课能力高低的标准,而应更多地关注教师自觉地在它观照下对教学进行解释。否则,它极其容易陷入自己设置的两难怪圈:符合的有效,不符合的即是无效或低效。这样的二元观点会使它“目前的状态”陷入“历史的无效教学”范畴之内。因为,今日的有效教学在历史的将来成为无效教学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二、学生不会成才吗?
  
  有效教学包括“有效教”与“有效学”。一般认为,要用“有效教”来促进“有效学”,用“有效教”的质量来保证“有效学”的质量。我们强调每节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就是这个道理。照这样的逻辑,“有效学”是在“有效教”的视域下引导。也就是学生的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观念里的“有效”,不一定是学生认可的,不一定会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发展,不一定符合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前预设、课堂生成,更需重视师生当堂一起设计教学活动。可见,课堂即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基于学生学的有效性。学生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上课追求的目标,当然这个“学”应包括“做”、“创造”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许多人的逻辑是:学生上课打盹,岂能学好功课?功课不行,岂能成才?问题是,打盹的学生人群里出现了奇才。
  卞毓方在《两个上课打瞌睡的男孩》一文中写到,1979年到1980年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两个政治科学系一年级的新生,在课堂上常常“哈欠连天,伏案寻梦”。一个是来自夏威夷的黑人,就是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另一个是来自台湾的华裔,叫李开复[7]。李开复,何许人士?博士,曾在谷歌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他的博士论文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其实,世界各国都有一定数量的名人、大师,尤其是一些偏才、怪才,他们当初上某些课程曾经打过盹、睡过觉、甚至逃过课。常识是:功课不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学生上某门功课时打盹,并不能说明他其他功课不行!
  现在,我们的课堂承担的责任过多、过重,导致教师与学生也跟着“受罪”。教学本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却在每节课的目标达成面前成为一种极其简单的现象:达成了,就是好课;否则就是差课。每节课的既定的教学目标遮蔽了我们应有的视野,使我们看不到学生成为“人”的价值追求,看不清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从而不能把学生打盹看作他的一种合理的课堂设计行为。按常理讲,有效教学忌讳“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8]。然而正是这个“非学习”让学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改变了学习生活的进程。因为对于学生来讲,这个“打盹”、这个“睡”, 或许让他看清了自己的兴趣、发展前景、人生坐标,从而能够认真地清晰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能说这种“打盹”无效吗?有效教学不正是追求“学生的具体发展”――“学生不断地、持续地成为‘他自己’的过程”[9]吗?
  现在,该放心了吧!“打盹”照样出“人才”!
  从历史来看,每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诞生都伴随着这样的场景:既对原有教学所反映的人才规格的弊端进行揭示,又描绘出一幅崭新的人才规格图。可以看出,这种否定别人的、肯定自己的做法都是围绕着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人来展开的。这种程式给人以假象:符合某种理念的教学能够培养出相应规格的人才,不符合则一定不能培养出来;反之也成立。这样思维是非常狭隘的、错误的。因此,有效教学不能再步后尘,有效教学的质量观念再也不能紧盯着如下看似格外重要的问题:出不出人才,出怎样的人才,出多少人才。因为,从上文来看,所谓的“无效教学”也能出人才,出非常优秀的人才,出很多人才。
  
  三、我国学生课堂打盹率低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我国学生课堂打盹率比其他国家低得多。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我国学生学习目的性强、自控能力强的缘故吗?我看,不是!是学生身体棒,上课精力充沛吗?我看,绝对不是!是不是学生不诚实呢?我看,不见得!关键是我们容不下学生上课打盹。
  首先,我们的文化容不下学生打盹。无论是我们渊源流长的儒家文化,还是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尊师一直是主流,而听老师的话则是其对“尊师”的主要诠释。我们的家长都愿自己的孩子听老师的话,愿子女尊重老师,哪怕听不懂,也要坐端正,不能走神,不能打盹,更不能睡着。否则起码是不尊重老师,对不起养育自己的父母亲。
  其次,我们的教育观容不下学生打盹。我们把教育质量,尤其是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作为评定老师称职不称职的重要因素。倘若有学生在课堂上打盹了、睡着了,还称职吗?因此,老师们都非常注重学生听课的状态。
  那么,我们的老师靠什么来改善学生打盹现象从而“吸引”学生学习功课呢?(1)专制。点那些目光游离或不听话的学生的名字,以“杀鸡儆猴”的方式来维持课堂秩序,保持自己的尊严,甚至变相体罚、向学生家长告状。(2)提醒。在低年级课堂上,老师常常过一段时间,就喊道:“坐坐正――”,学生们自觉地一起喊道:“小手放放好,眼睛看黑板。”年级高了,老师就故意表扬一些认真听讲的学生,或者让即将打盹的学生来回答问题。(3)刺激:用某些情境的新奇来刺激学生。(4)沟通。老师要有火眼金睛,根据自己的经验准确判断哪个学生可能会上课打盹,找学生谈谈话,使学生打消打盹的念头。如果学生上课打盹了,赶紧把他找来谈话,或者与家长取得联系商量对策。
  可以这样说,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对于上课“打盹”都心知肚明――它是一种不文明、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有些让人鄙视。
  其实,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不够宽容。打盹是不尊重老师吗?不见得,至少能给老师一个信息:学生对该课程失去了兴趣,课程需要改进。这种呈现真实信息的方式,恰恰是当前所需要的,恰恰是做人的本真――诚实。常识一再提醒我们,对一个老师的尊重,不能建立在虚假上面。从这个角度来看,能说不尊重老师吗?教育原本是给学生自由的,学生的个性不能因为老师上课、要尊重老师而受到任何压制。没兴趣就“睡”,难道真的有错吗?再来看教育质量问题。教育质量必须用课程以及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不能把“靶子”单方面打在上课老师身上,更不能机械地分解到每一堂课、每一次练习上。课程才是个重要因素,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学生对该课程都不感兴趣,又何谈质量。学生上课打盹,除了身体、心理原因外,对该课程的兴趣是关键。它对于教育,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课程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鉴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恢复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课堂打盹的现象。
  首先,要精简课程。早在1949年12月,我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课程改革要“合理地精简现有课程”[10]。此后,在历次教改中,课程一直是首要关注的对象。可是,到目前为止,课程开设依然过多。以小学为例,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思品、科学、劳技、综合、班队、研究性学习等等所谓“应设课程”,另外加上学校自己开设的所谓校本课程,仿佛大超市里摆满了各色各样的衣服,总有一款适合你。殊不知,这么多的课程,能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吗?学生从小就沉浸在这种课程负担里,能对它感兴趣吗?
  课程开设过多,已经直接导致教师疲于授课、学生疲于听课,已经直接导致部分学生想学却没有能力听懂课。因此,要大刀阔斧地精简课程,让学生学得少些、精些,从而有时间去探索、去想象、去感悟。
  其次,执行课程要有弹性。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来安排课程、课时、课型、上课时间。例如美术课上学画水彩画,一节课40分钟是绝对不够的。再如五年级上“认识公顷”一课,要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测量等活动,一节40分钟的课也不够。目前课程执行非常死板,课表不但上墙而且公布在网上,说什么每一节上什么内容要让大家知道,便于大家监督。这,哪像学校上课,绝对是政治家办学的思路!正如,有学者发出感慨:“现在连学校几点钟放学、几点钟开学、上什么课、考什么试,都要听教育部的,完全一刀切。比如说周日就是不准到学校,这很没道理,学生周日为什么不可以到学校?学校为什么不可以在周日开展公益活动、兴趣小组活动?”[11]二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去选修课程。例如,一个学生上五年级了,连小九九表还不会,你让他坐在教室里跟你学小数乘小数的笔算,他能学到什么呢?能不昏昏欲睡吗?有些学生早就跟爸爸妈妈学会了小数乘除法的笔算,你还硬让他坐在教室里再跟你学小数乘除法的笔算,重学一遍,他能不打盹吗?一句话,“对学习有困难的,就要降低要求;对超常生则应创造条件,让他多学,学得更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达到人人成才,这才是最公平的教育,也是最好的教育。”
  综上所述,要宽容学生上课打盹,努力改进课程,拓展有效教学的内涵,真正给每一个学生同等发展的机会,力争人人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智.小学生课堂后半小时倾听倦怠调查[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2).
  [2][5][8][9]何善亮.论有效教学的实践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
  [3]王凤玲.落实责任应对挑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2010(9).
  [4]朱之鑫.在国家发展全局中谋划好发展好教育事业[J].教育研究,2010(9).
  [14]孙金鑫,许丽艳.教育公平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J].中小学管理,2010(12).
  [6]【美】费恩曼,莱顿,桑兹.费恩曼物理学讲义[M].郑永令,华宏鸣,吴子仪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卞毓方.两个上课打瞌睡的男孩[J].读者,2010(11).
  [10]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31-132.
  [11]朱永新.教育改革的三大看点[J].教师博览(文摘版),2010(6).
  
  Exploration of Drowsiness in Clas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ffective Teaching
  
  WU Zhi-jian
  (Jiangsu Yixing Xinjian Primary School, Yixing 214253, China)
  
  Abstract: Whether the phenomenon of students' dozing off in cla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ffective teaching can reveal that the teacher is incompetent or that students are unable to succeed? It is by no means this case. The reason why fewer students doze off in class in China is that teachers don't allow them to do so.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issue is restoring the attra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for students.
  Key words: drowsiness; effective teaching; curriculu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