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深入推进教学衔接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初、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衔接
 

[深入推进教学衔接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初、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衔接

发布时间:2019-02-03 03:59:53 影响了:

  [摘要]搞好初中综合课程《科学》与高中分科教学《化学》新课程的衔接,有利于初中科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也有利于全面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本文从关注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重视教学方法的衔接、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师生情感的衔接等方面阐述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衔接 途径 策略
  
  随着初中综合课程《科学》的进一步实施,它与高中分科教学《化学》新课程的衔接成为日益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会使学生过早地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因此,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过渡是至关重要的―个环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关注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科学进入新课程后,很多高中教师对学生初中化学基础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自己的经验上,u也就是说,对学生“已知”的了解是通过分析以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的,而没有对学生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认为以前学生能掌握好的知识现在的学生也应该能掌握好,也就按照原来的难度和模式实施教学。结果学生恰恰在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上出现了困难。例如对于“酸碱盐知识”,初中《科学》设置了如下内容:①说出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如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②了解酸和碱的主要性质,会测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强酸、强碱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中酸碱盐是最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能说出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如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因为重要的盐有很多,而一些重要的盐的具体性质可以从有关的资料中查到,所以只要求学生在认识某些具体的盐的过程中,能够对于盐的性质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酸和碱的知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酸和碱的主要性质,会测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强酸、强碱的使用注意事项”,对于酸和碱的性质能够有一个总体认识即可,但是特别强调了对酸与碱性质的应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建议。高中化学对关于酸碱盐性质及应用的内容并没有单独提出,而是都渗透在“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中。
  《科学》教科书对于酸碱盐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是通过实验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酸碱盐的一些性质,如通过鸡蛋壳、生锈铁钉与盐酸的反应,通过稀硫酸与锌、氧化铁、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钡的反应,来归纳酸的一些共性;通过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氯化铜、氯化铁的反应来归纳碱的一些共性。对于酸碱,不但要求理解共性,还要求理解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酸碱的特性。对于盐,教科书具体编写了纯碱、碳酸钙、食盐的性质,并通过碳酸钠与氯化钙的反应认识盐的制取。高中化学教科书在初中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拓展了铁的氧氧化物、氢氧化铝、硝酸、浓硫酸等相关知识。学生经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对酸碱盐的性质有一个总体认识,对于相关的具体的化合物也能够有个很好的掌握。以此为基础,学生应该能够接受高中化学中关于酸碱盐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展。
  例如在高中进行到电解质内容时,适时地安排初中科学有关内容的复习,初中科学中酸、碱、盐等物质导电性实验,并用物质在水中发生电离来解释这一现象,但在初中并没有对不同物质间及相同物质不同浓度间的导电能力进行实验比较。此时高中教师可以设问:“不管什么浓度的酸、碱、盐溶液导电能力是否均相同呢?”再问:“任何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发学生思考,触发学生的兴趣,以此导入新课,完成书上“活动与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引出相关的概念、理论等。
  例如在讲“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时,栏目“你知道吗”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探究的欲望。又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让学生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例子,并讨论和交流这类反应的分类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矛盾,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这里的“交流与讨论”也成为了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内容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点,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适当地运用,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高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初、高中知识衔接点的掌握。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衔接
  
  化学课堂上教师常采用讲述讲解、演示示范、学生实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练习测试、反馈错误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去引导、指导学生从事一系列学习活动。初中科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科学知识作为人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讲授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应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会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比如,实验方法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工具。实验探究活动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初中科学中学到的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和装置都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得到应用,而且还有了提高。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已突破了制取氧气的界线,成为一种由固体反应物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气体的规范化装置。实验教学的重点,要从初中化学偏重于对实验现象初步观察能力的训练、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上,逐步转移到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教学上。但这里的前提是提高认识、做好实验、观察实验、了解实验,这样才能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这正如赞可夫强调的“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这应该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实验问题的准则。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留旧创新,巧妙过渡。所谓“留旧”就是保留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式,教学上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应了解和研究初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般情况,以免在高中教学中出现急转弯,而使学生不适应教师的教法。因此,“留旧”是使学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必要的心理过渡。比如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识记的指标仍然高于对抽象材料识记的指标,直观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高一化学教师在教学上想办法能让抽象的问题尽量直观化。但“留旧”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例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可以从初中学到CuO与H2反应的“得氧、失氧”这一狭义的概念作引入,然后要求学生标出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接着教师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然后再举例说明,使学生认识以前所学习概念的局限性。进而引导学生从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离(或偏向)来认识氧化还 原反应的本质。这样在使知识结构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延伸,学生的学习就不会觉得是“无本之木”。
  化学知识体系和网络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要靠长时间积累的。在高一阶段,重在积累知识素材,教会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的基本方法,并对高一仅有的一些化学反应、物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制法和有限的结构理论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同时,各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如在一般教学条件下对全体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弹性要求”,根据某知识点在整个模块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提出“发展性要求”,也可将知识点延伸到选修模块提出“拓展性要求”。学生应根据本人的知识背景、兴趣和爱好,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发展和培养的引导;在教学中要充分领会化学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帮助学生建立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知识体系:元素化合物内容、概念原理知识内容、过程方法内容和具有STS涵义的内容,同时要引导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各部分内容的体系结构。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进行学法指导,可以在高中化学伊始讲解初高中化学内容的区别,阐明学习方法的差异。如知识的总量增加,学科系统性与逻辑性的增强,基本理论和高科技信息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信息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等等。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求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应渗透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如:课前做好预习,上课专注听讲、做听课笔记,实验时聚精会神、勤于动手、善于动脑,课后及时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筛选试卷收集经典好题以及建立错题本等。
  比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巧妙听课、主动思考。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同时要动脑子主动思考,力争得到“接受――思考――理解”的最佳综合效益;抓住基本概念,领会主要精神。老师讲课有不同的“松紧度”,学生听讲也应有不同的“响应度”。在预习中已懂的东西就不必多化力气,而对疑难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由“树木”联想到“森林”。譬如,在听到Agl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联想到初中时学过的干冰[c蚴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只要广泛联想,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大有裨益的,但绝不能脱离课堂而无目的地想入非非。所谓“停留”,是指听到课堂重要之处可以稍微停下来思考,细品这个问题,也可以为听课带来一定的兴趣;不过,不要忘了还要留一点精神听老师后面的课,争取把课听活。正确的学法是良好教法的基础,只要师与生、教与学都遵循认识论与方法论,符合现代教育的建构主义教学规律,师生在教改实践中互促共进,教学质量就能够稳步提高。
  
  四、注意师生情感的衔接
  
  教师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和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这样可以让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大大缩短,使教与学相长,使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在情感内容和多样性方面,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加丰富,他们会为学习上取得的好成绩欢呼雀跃,为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而苦恼和沮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的积极情感给予肯定和激励,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情绪体验。这种成功可以是一次检测的好成绩,更多的是我们教师对学生答题或是创造性提问的肯定,甚至一道习题的解答,教师对其肯定性评语都会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要把学生偶然、短暂的情绪体验引向相对稳定的、持久的自我情感鼓励,诱导从情绪向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从而达到学海无边、其乐无穷的情感境界。例如高中“原电池原理”的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了需要的实验用品,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学过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知识和刚学的较肤浅的电化学知识,从实验用品中选出适当的材料、用品,独立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设计的装置图,并填写设计的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对原电池的设计,不仅对刚学得的原电池原理、电极反应以及原电池形成条件等加深了理解,而且把理论同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电池还真的能发出电来,学习兴趣会顿时高涨起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成功的愉悦。这样。学习效果能不好吗?
  总之,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衔接意识是前提,重视化学的起始教育是基础,加强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根本,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是重点,加强学习方法的衔接指导是关键,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是保障。尤其要把学习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和过渡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等方面的联系,注意反映化学学科的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对学生适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衔接教育,注重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科学探究、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以帮助学生实现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