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光头强和灰太狼 榜样【从灰太狼现象看榜样之选择】
 

光头强和灰太狼 榜样【从灰太狼现象看榜样之选择】

发布时间:2019-02-04 04:11:26 影响了:

  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向拥有良好品质的先进人物或者集体进行模仿和学习,以期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教育方式就是榜样教育,又名榜样示范。榜样教育“是以高尚的思想、模范的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1]马克思说:“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无论榜样所体现的道德品质是多么的可贵和高尚,要使其真正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行为和内在品质,最关键的是使受教育者对榜样产生认同感,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的道德自觉。榜样曾以其形象、具体、生动的直观性与立体性特点,在学校德育和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目前的榜样却越来越失去了其原有的魅力,榜样教育也陷入危机。
  一、 灰太狼现象对传统榜样之挑战
  随着一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热播,一批卡通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最突出的现象就是灰太狼的风靡,迅速形成了“灰太狼现象”。从幼儿园孩童到中老年人有许多都对灰太狼烂熟于胸,并且其中不乏灰太狼的忠实粉丝和拥护者。灰太狼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形象之一。“我一定会回来的。”灰太狼每次失败之后的经典语言已广泛流传。有人总结出来灰太狼身上的几大优点:可爱、勤劳、爱发明、不发脾气、永不气馁。狼与羊的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狼一直是坏人和恶势力的化身,它受人唾弃、厌恶。灰太狼却改变了这一切,俨然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新的偶像和榜样。相反,我们长期以来弘扬的榜样却备受冷落。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想起让梨的孔融、掏粪工人时传祥、修理工人徐虎、救火英雄赖宁了,这些传统的榜样人物对于孩子们来讲只是停留在书本和老师口中的符号,显得那么的遥远,很难像灰太狼一样融入学生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当中。教育工作者很难相信精心为孩子们挑选和塑造的榜样人物被本该是被否定和唾弃的对象――狼所击败。榜样教育之核心――榜样,面临新的挑战。
  二、 传统榜样失落之因
  我们惊慌于传统榜样的“失效”,惊慌于榜样教育的影响力降低。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无奈现实的感慨,还需要发掘和认清现象产生之根源。传统榜样形象为何会失去其魅力呢?传统榜样与灰太狼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1.表层原因――榜样之“神化”
  将二者进行比较,很快可以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就是“神”与“人”的区别。其一,传统榜样与学生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远:传统榜样之于学生是一个“历史的符号”,而非“活生生的人”。就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历来被老师和家长们拿来进行“谦让”教育、“尊老爱幼”教育。孔融也成为传统的榜样人物的典型。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们“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得出了我们应该学习孔融尊老爱幼、谦让的好品德。又比如颜回,学生知道他 “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孩子们又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我们应该学习颜回安贫乐道的优秀品质。但是,如今的孩子对孔融和颜回的认同度有多高呢?他们是如此的遥远,没有生活的厚度和丰满感。孩子们的世界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极不相同。对于孩子们而言,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背景,仅凭借一则短小的故事就要将某个遥远的人物视作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道德榜样和楷模,是何其难也!那么孩子们又如何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认同感呢?
  其二,传统榜样人物有着近乎“神人”般的德性诉求。儒家传统榜样人物的追求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最终“成圣成贤”的境界。传统的榜样人物如此的完美,是一些没有缺点和生活的“神人”。但是孩子们对榜样却没有认同感和亲近感,他们只是一些用来仰视的符号。我们再来看看被孩子们津津乐道的灰太狼吧。它是一个用现代技术和现代语言展示在孩子们视野中的一个“活生生”的狼。它对于孩子们的世界而言是真实的存在着的。它有失败也有成功的时候,它有害怕和珍视的事物,它呈现给孩子们的是一个基本完整的生活,而这种呈现的方式又是孩子们所接受和喜欢的。相反,榜样人物的行为无法让孩子们认识到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因而也无法感动他们。现代多元社会中,多种价值观并存,孩子们开始形成各自的目标选择,不再盲目崇拜官方榜样,而是在各自的目标选择中选出符合自己兴趣和期望的榜样。“神”一般的传统榜样面对新生的“活生生的榜样”,败下阵来也是可以预见的。榜样教育之核心无法获得孩子们的认同,那么通过榜样教育获得的道德知识则很难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
  2.深层原因――受教育者主体性之缺失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道德教育更是一个依托于受教育者(孩子们)情感和内心参与的教育活动。没有孩子们的全情参与,德育活动将是何等的干瘪。诚如上面所言,造成榜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榜样教育之榜样无法引起孩子的模仿兴趣,无法获得孩子们的认同感。传统榜样人物因为时空差别等客观因素及其“神人”一般的道德诉求在多元时代下的道德榜样竞争中处于劣势,榜样教育面临质疑。究其深层原因,是学校德育在榜样的选择上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榜样教育中具有能动选择机制的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榜样的选择也主要是两个主体的选择:一是教育者的选择;一是受教育者的选择。由于教育本身是传承知识、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活动,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和强势地位,而受教育者是处于弱势和被动的地位。因此,长期以来,榜样的选择都是教师去完成的,或者说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完成的,而第二种选择的角度――受教育者的选择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的视域、孩子们的选择最终影响不了榜样人物的选择。孩子们选择了灰太狼,可是老师们并不是如此。于是孩子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家长给予的榜样。在榜样的选择这个问题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又一次被忽略了。但是,孩子们作为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榜样对于受教育者的德育功效就得不到更大发挥。
  三、 多元时代的榜样建构
  传统榜样面对灰太狼的挑战落败了,榜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收效甚微。榜样教育的德育功能退化了吗?难道榜样教育要从学校德育中退出吗?回答是否定的。我们从榜样教育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点入手就会发现榜样教育对于德育依然十分重要。榜样教育之存在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人类社会的优良美德和品质具有传承性。道德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和标准。人类社会世代延续和发展需要美德,社会秩序的稳定需要美德。因此,美德需要传递给下一代。二是人的发展规律。“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2]苏霍姆林斯基概括为一句名言:“人只能用人来建树”,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3]虽然时代在变、时代精神在变,但是榜样教育存在的两个逻辑基点并没有变,这就决定了榜样教育存在的必然。但是,在一个价值多元、选择多元的社会,榜样如何能够继续发挥其德育效能,更好地影响孩子们的个人品质的发展,这就需要对榜样进行建构。
  1.榜样选择的双主体性
  德育是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代表国家、社会和民族传授给受教育者这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所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德育的过程使得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的符合道德要求的社会人。因此,教育者在榜样的选择中理所当然地具有了主体性。长期以来我国的榜样选择的确是只着眼于教育者的主体性,着眼于社会的需要。但是,时代在进步,那些曾经发挥了显著作用的榜样,在多元时代的冲击下,已无法完全履行其德育功能。正如沛西・能所说:“任何强迫模仿的企图,都会引起抵制或冷淡的态度,使它不能达到目的。”[4]那么,是否需要完全由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决定榜样之选择呢?也不尽然。受教育者(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以孩子们的视域所选择的榜样,诚然会得到孩子们的认同和支持,但是,如若不加选择一味附和孩子们的选择,又会陷入“榜样虚无主义”的极端。事事可成道德故事、人人可成道德榜样的榜样教育反而会使榜样消失,成为虚无。
  教育者的心智发展和思想水平一般高于受教育者,那么,二者之间的选择必定有所差距。同时,又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的青少年在选择榜样时存在随机性和盲目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对榜样的选择进行引导,在进行榜样选择时做到双主体选择。榜样选择的双主体性是指榜样选择的第一轮“标杆”是以孩子们的视域来进行选择和丰富的,而教育者的主体性则体现在第二轮“标杆”上。教育者要对以孩子们的视域选择出来的“后备榜样”进行再次筛选和构建。例如灰太狼在第一轮的筛选中胜出,进入后备榜样中时,学校、教育者就要对灰太狼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进行评判。如果它基本符合道德要求,那么就需要教育者对灰太狼的闪光点进行挖掘和构建,呈现给孩子们。在对榜样的选择上需要把握的一点是:只有能够获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认同的形象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道德榜样。片面倚重任何一方都会给榜样教育带来隐患。
  2.榜样选择的多元性
  榜样选择的多元性是指榜样选择的客体之多元。我国的传统榜样选择长期以来局限于古代圣贤、名人名家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些榜样固然有其值得赞扬、模仿的地方,但是,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我们如果固守着传统的榜样选择模式,固守着“神化”的榜样而拒绝“人化”的榜样,拒绝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榜样选择,那么最终榜样教育势必就会走进死胡同,无法承载道德教育之重任。多元化的榜样其实质是要求榜样选择要做到多层次的人性化选择和呈现。
  一个优秀的榜样,诚如曾钊新所言,必须以真实为基础,“值得我们仰慕和追求的范例,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5]确实,真实性是一个优秀道德榜样的最为根本的必要条件。真实使其可信,真实使其获得能够被模仿的可能,真实使其获得孩子们的认同。然而,评价其真假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说到底,无疑是人性―――真实的道德榜样必须是符合人性的。榜样之真实在于榜样产生这种道德行为的情景的真实以及榜样人物的真实和丰满。榜样不仅仅是一个干瘪的某一个行为的实施者,呈现给孩子们的是一个榜样人物产生这样一个道德行为的完整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道德行为这一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不使受教育者觉得榜样“假、大、空”。此外,榜样的来源应该是多个层次的,不仅仅是孩子们所仰望的人物和形象。灰太狼这一形象就可以略显极端地体现这一点:灰太狼是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更加具有时代气息;灰太狼是一个来自于孩子们亲历的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它来自于一个被否定的动画形象。灰太狼的“坏”――吃羊,不是动物的本性吗?但是,在青青草原的法典上也无法查到“狼吃羊有罪”的条例。除此之外,灰太狼有太多的优点――善于发明、永不言败等,这些优点都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因此,灰太狼的形象是基本符合榜样的要求的。从“灰太狼”我们可以看出,那些生活在孩子们身边,其言行又能体现人类基本价值观和我国公民道德要求的普通人、卡通形象等等都应当优先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选择应是符合人性的多元化的选择。
  3.榜样选择的科学性
  榜样的存在是因其拥有可以受人模仿和敬仰的思想品德。榜样的道德性是其存在的第一要素。我国传统的道德榜样无一不是“恒久无私利”的人,甚至是“永远无私利”的人,就如同中国自古以来追求的“成贤成圣”的理想人格。“成贤成圣”的理想人格的道德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可以是最善、最好、最伟大的人。但是他们的行为在21世纪的今天能否作为榜样人物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榜样行为的科学性。据《中国少年报》的一份资料显示,我国经中央和省一级表彰的少年儿童典型共有36人,情况大致如下:1、与坏人英勇斗争的9人,占25%;2、舍己为人的14人,占38.8%(其中11人是救落水者,其中10人身亡);3、保护牲畜的5人,占13.58%;4、救火及救火车的5人,占13.58%;5、助人为乐的3人,占8.3%。这一份资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我国青少年的榜样问题――注重勇敢而忽视机智。见义勇为的确是一个值得赞扬的行为,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但是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却不能仅仅止于此。见义勇为在今日应该是见义智为。见义智为的榜样人物才符合现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才符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才能将不必要的损失降到最低。
  榜样的道德行为要适应少年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正如邓颖超同志指出的:“教育儿童少年,是一门包含着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医学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的塑人的综合性的科学。”因此,以多门学科知识为手段,实事求是地注重榜样选择的科学性是榜样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观察者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得认知技能和新的行为模式”,“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6]通过模仿学习,孩子们可以习得优秀的道德行为。但是,榜样教育之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此。对榜样的学习,不是止于对榜样行为的模仿上,而是从这些具体的行为模式中体会和领悟到体现在其中的道德精神,从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与道德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2]梁俊.学校德育中的榜样选择及其分类.教学与管理,2009(21).
  [3]苏霍姆林斯基语.见自崔相录.德育新探.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4] 沛西・能.教育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5] 曾钊新.道德心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1990.
  [6] [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林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杨 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