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构音训练 [关于起音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构音训练 [关于起音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9-02-04 04:13:49 影响了:

  【摘要】本文通过对声乐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发声方法中起音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在训练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起音方法,为歌唱的道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声乐教学;起音;问题;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要使歌唱者声音通畅,科学,省力,歌声优美而富于音色音量的变化,语言生动,演唱富于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声乐教师在教学上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要给学生的嗓音建立一套科学的发声系统,使发声器官的功能得到正确发挥,养成习惯性的控制能力,使声音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唱出美妙歌声。笔者认为:正确的起音是表现良好歌唱的基础,是发展歌唱技巧和完美性的铺路石,是实现科学系统发声方法的最基础重要的环节,对于实现声乐教学的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获得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要为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良好的歌唱技巧,就必须从起音训练开始。声乐教学又是一项复杂且针对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和运用科学的教学原则,要采用丰富的,灵活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去获得正确的起音方法。
  
  一、起音
  
  起音是指发声的开始,是气息冲击声门发出声音的音响状态。起音状态有多种表现不同形式。由于嗓音闭合与送气的协调配合不成比例发出的鼻音、白声、喉音、抖音、直音等等,其声音非常单一,或很浑浊,不润泽、不优美悦耳,这些起音状态必须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进行纠正和改良,不然严重的后果会出现声带水肿、声带增厚、息肉或声带小结等一系列毛病有害于嗓音,给声乐学习造成困难,甚至不能歌唱。目前,就审美观点和嗓音卫生保护习惯而论,科学的、正确的起音方法分为两种:一种叫软起首,又叫轻肌能,是声带局部振动(边缘振动),是发的假声;另一种叫硬起首,又叫重肌能,是整个声带振动(全振动),是发的真声。从发声原理嗓音运用的状态来看,没有绝对的真声和绝对的假声。所谓真声、假声的界定就是声带发声时参与振动的比例不同、产生的音响效果不同而确定的。软起首是声带闭合与送气在同一时间,有计划有准备好后,发出十分柔美和圆润的第一个音。软起首嗓音具有可塑性很强的张力和持久的耐力,非常利于获得真假混声,对嗓音有很强的保护作用;硬起首的不同点在于声带闭合与送气不同步,声带闭合先于送气,需运用大量气息发出结实有力的第一个声音。硬起首嗓音极具弹性,有活力。
  
  二、起音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知道歌唱技巧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气息、发声、共鸣、语言”这八个字的协调统一,“气息、发声”是前提。正确的起音方法必须通过胸腹式联合呼吸和身体各器官以及肢体的协调配合才能获得而顺利歌唱。而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起音方法,歌唱的问题就解决好了一半,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要掌握正确的起音方法,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知己知彼,遵循科学教学原则:首先,教师要对初声乐的学生作一番深入细仔的了解,对他们的嗓音条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要尽快熟悉,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在教学中,面对不同嗓音条件和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不能急于去追求声音响亮和音域宽广,而违背“循序渐进”的科学教学原则;要耐心细致的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以表扬和鼓励的教学手段为指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去克服困难和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的互动奠定基础,这样在教学中学生会较快地和教师配合,适应“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有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促进学习兴趣提高:起音的训练是歌唱发声的基础训练,是歌唱技巧训练的重点,也是教师和学生进入实质性训练的开始。通常,教师比较重视技巧训练,而往往容易忽略心理因素对歌唱训练的影响。通过观察,刚开始,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形:有的学生嗓音条件好,性格外向活泼,会积极主动充满浓厚的兴趣练习;有的学生嗓音条件不够理想,性格内向、谨慎,在课堂上还能勉强发声,但是在课下简直不敢做练习。再如基础训练时间较长,选择的练声曲变化又不大,音域拓展不会太大,进步不明显,学生就会感觉枯燥而降低学习热情和减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能只有单纯的技术思想,一开始就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教师应对学生的性格、情绪和意识进行方方面面的了解,有意培养学生歌唱的欲望和歌唱环境的适应能力;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恐惧,战胜自己,鼓励学生要有踏实和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培养学生良好歌心理摆在与训练歌唱技巧同等重要的地位,它的好处在于疏导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加了师生的感情,更便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声乐学习目的的认识,这样,会在起音训练这个重要环节,乃至整个歌唱技巧训练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重视歌唱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还要尽早建立和形成声音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觉,即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因为,声音美感是建立在心理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生理上的。我们在教学中看到那些不正确的起音现象:鼻音、白声、喉音、抖音、直音等等,不完全是起音方法不科学的问题,诸多问题是学生对声音的审美观念没有形成或对声音的审美能力还不够强所造成的。歌唱的审美是歌唱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歌者对美的感受。从美学角度去看,从内心视觉的美感去寻找听觉上的美的感觉,通过自己心理的想象,不仅耳朵能听到美的声音,而且眼睛似乎也能看到美妙声音的色彩。因此,在起音训练中,要努力唤起学生心灵美感的形象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想象力;特别还要注重训练学生耳朵的灵敏性、对音准音高和音色的听辩能力;要求学生追求一种十分自然的、柔美的、圆润的声音色彩。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不但在起音训练中能够愉快学习,而且还为歌唱的演唱水平提高打下良好基础。演唱审美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演唱水平的优劣,审美能力越强,演唱水平就越高,审美能力越差,演唱水平就越低。因此,在起音训练中,重视歌唱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三、训练方法
  
  正确的起音训练应该从软起首开始。软起首的方法很容易获得真假混声,发声时声音音量虽然较小,但声音位置非常高,很积极、主动,声音音色柔美、圆润。由于它是有计划有准备的,声音具有教强的控制能力,不会盲目乱唱而损声带。软起首能使发声器官适应歌唱的需要而进行的准备性发展,能够养成发声器官对于音乐意图的自动反应, 在训练时应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将软起首和硬起首分别加以训练。
  训练时,最好从中声区开始,这对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不易紧张,更容易上路。软起首:首先要有正确的姿势,笑肌要提起,自然的面带微笑,鼻咽腔打开,小舌上提,舌头放平,喉咙要自然放松、打开。其次,要在横膈膜有力的支持上起音。全身要通畅,尤其是肩、胸部要放松,气息往前往上送着唱。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如给予正确美好的范唱、生动形象的比喻、真挚动情的启发、诱导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去起音“在你歌唱以前先想到那个要发的声音”(见薛良歌唱的艺术)。采用“情、气、声”的发音想象准备顺序,和“轻、柔、美”的声音视觉效果的方法去获得正确的起音。“情”是指想象的作用,即对将发出的音高、音准、音量和音色,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具体的想象意境。要像“捻线穿针”那样细心专注的起音。“捻线穿针”的起音,实际上就是对声音有想象、有准备和有控制能力的准备,是对“情”字意境的具体发挥;“气”是指有准备的、舒服的胸腹式联合呼吸带着“哈欠状态”的气息;“声”是指“情”、“气”准备好以后发出的声音。“轻,柔,美”是指在发声前对发出的声音音色的要求:柔和、圆润。这样声音在发出时就能有很好的位置、状态、气息和美好的音色。硬起首:硬起首主要在唱强音、高音和快速的起音时运用,气息量大,嗓音运用相对较重,在训练时和如前所述,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必须有充分的想象和准备,用“欲强则弱”这句俗语来对强的起音加以想象和控制,声带就不会受到猛烈冲击,属于保护性歌唱,同时,“情、气、声”的起音状态顺序准备到位,训练后的硬起首声音就会非常结实、圆润、有弹性。
  起音的练习可以从“哼鸣”开始,以“嗯”字发音,要求学生用哈欠状态作深呼吸,将“嗯”字放到预先想象好的高位置,即共鸣位置,并强调喉咙舒服松弛的打开,在气息的支持下做起音训练;其次,对母音“a,e,I,o,u”依次进行练习。训练时,要注意学生所有动作的协调统一,强调气息要均匀,咬字吐字要清晰、准确,并要求学生用耳朵倾听自己的声音,有意培养学生对起音正误的鉴别能力,能够发扬正确的起音和及时纠正错误起音的能力,养成发出柔和、圆润、优美、流动的声音习惯;其三,选择练声曲不宜过大,一般由三度音程作下行的音阶训练,逐步增加难度,在初学时最好不要超过八度,在适应的音域内进行训练。最后,声乐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好声音的质量关,多给予学生细心的指导,教会学生在练习时要注重声音质量、声音基础的打造,告诉学生不要着急“欲速则不达”,现在的慢,就是为将来的快,要养成非常耐心的和善于思考性地去学习和练习。这样,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打磨才能够达到软起首和硬起首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为顺利发声歌唱铺平道路,为良好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之,正确的起音问题在声音训练过程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发声和歌唱两者之间有着基本而密切的联系;软起首和硬起首发声方法又是获得科学发声方法的有力手段。在训练中,只要声乐教师对正确起音训练高度重视,按科学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正确领会其意义之后,科学的、正确的起音训练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为声乐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歌唱铺平顺利道路。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4]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徐小懿等.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