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解决常态课与公开课巨大差距的策略 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
 

解决常态课与公开课巨大差距的策略 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

发布时间:2019-02-04 04:11:29 影响了: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是教师的战场。常态下,教师只在自己的班级上课且只有自己的学生听课。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各类“公开课”如观摩课、研讨课、示范课、评优课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老师们通过观摩、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智慧共享中共同提高,公开课发挥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然而,好多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发现,不少教师的常态课与公开课相差甚远。
  一、 目前教师在各类“公开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现象一:郭老师任教初中化学课,前不久她参加了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课前,她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充分搜集课程资源,还找来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及原来的“老教材”对照研读,从而对指定的5节教学内容“滚瓜烂熟”。在优质课评选中,尽管教学内容是“五选一”,但她仍以“理念新、设计新、活动新、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的高度评价一举荣获县级优质课。而“知情者”说,在平时的教学中,她的课看不出新的理念,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积极性不高,其常态课很一般。
  现象二:某乡要举行初中数学校际联合课例研讨活动,张老师所在的学校教导主任选定他提供一个八年级的数学课例。张老师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又找来两位曾是同学的教师共同研讨,从而准确把握了教材的编写意图、重点难点等;还找人帮忙制作了课件,课前准备可谓充分。在有10多人听课时,他出色的课堂表现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而该校的教师说,平时他上的课根本不是这样,好像“判若两人”。
  以上虽是个别案例,但我们通过在全县教导主任会议上调研发现,好多教师的常态课与公开课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有的较小,而大多数教师的差距较大。更需深思的是,公开课后,教师回到自己的课堂,仍是“江山依旧”。
  现象分析:其一,好多教师的公开课上得不错,说明教师通过对新课程理论及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有了新的理念,具有了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同时也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们的突出收获,也是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体现。
  其二,教师讲公开课都会做充分的准备。一般说来,公开课都会有一定范围的同行或领导参与听课,教师们在同行中都有“好强”及被“认可”的心理,愿意将自己的最高水平展示出来,起码也要“说得过去”。当然,也有一些教师有比较明显的功利思想。由于获奖或被同行认可的公开课在教师评优评模及职称评聘中成为优势条件或“加分项”,教师则动力十足,再累也不觉得苦。
  其三,跟公开课相比,教师的常态课上得“一般”甚至“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产生了职业倦怠。教师日日登台,天天上课,长期面对“相同”的孩子,感到工作单调乏味,久而久之,得过且过,对学生少了一份责任,对工作少了一份激情。表现在备课上就是不愿“费事”,不愿深钻课标、深思教材,备课不充分,不到位;表现在课堂上就是照本宣科,理念陈旧,教法单调,缺乏激情,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欠佳。
  其四,教师常态下“研究”的意识不强。公开课上得好,之前教师或自己或与同行一起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平时这种研究的意识并不强烈。如果教师平时上课就追求“好”,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教师也会堂堂课上得精彩。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研究”称为教师的“幸福之路”,但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研究”的快乐与幸福。
  其五,不少教师认为,平时上课若像公开课那样,教师累自不用说,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一定高。而让学生多做题,下苦功夫,甚至“死记硬背”,考试时照样可以得高分。
  二、 解决常态课与公开课相差甚远的方法
  一是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2008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的要求,其核心是“责任”与“爱”。我们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要自觉强化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省力”和自觉性,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努力打造“魅力课堂”、“高效课堂”,用精湛的教学艺术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常思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就会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做出一流的成绩。学校要大力弘扬“师德楷模”、“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师“研究意识”的培养。“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因此,要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在研究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要使每一位教师树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和名师成功的经验点燃教师的“研究”之火。实际上,相对于公开课而言,常态课课前的研究是不到位的。如果养成了学习、思考与研究的习惯,教师堂堂课都可以上得精彩。因此,要用研究唤回教师的工作激情,用研究埋葬教师的职业倦怠,用研究打造高效课堂,用研究塑造教师的精彩人生,在研究中体验教师的职业幸福与快乐。强化研究意识,争做研究型教师,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是正确认识教学质量与取得质量途径的关系。教学质量不等同于硬化与钙化了的考试分数,考试分数只是教学质量的一个方面,但决不是全部!教育教学的本体是学生,真正的质量是学生的发展!只就考试分数而言,若不同班级的学生考相同的分数,我们也要分析获得这一分数的途径及分数的“含金量”。靠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甚至大量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得来的,是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的。而靠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来的,学生就会学得生动活泼,并且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及终生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
  四是进一步加强课前研究,提高备课质量。要使课堂优质高效,备课质量是关键。大量的事实说明,教师课堂上好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有关。因此,加强课前研究,提高备课质量实有必要。在课前研究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对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等要有准确的把握;同时要吃透学生,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征、学习的难易程度、学习方式等,在此基础上准确确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程序,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集体备课,在同伴互助、取长补短、智慧碰撞中共同提高。事实说明,教师在平时课前研究充分了,备课质量提高了,常态课与公开课的差距就会缩小。
  五是加强对教师常态下课堂教学的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检查教师的教案,二是比较学生的考试成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不少学校及教学管理部门尝试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不再以单纯的学生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而是将评价的重点转变为对教师常态下课堂教学的评价。通过有关人员走进课堂、观察课堂,将教师新理念的运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课堂调控与生成、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等作为评价的重点。在教师评优评模、职称评聘时,学校也要将教师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情况纳入对教师的综合考评体系。教师参加校级以上公开课,校内常态课“过关”才有资格。我认为,加强对教师常态下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利于缩小常态课与公开课的差距,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六是为教师创造常讲公开课的机会。由于公开课具有“逼”着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励教师成长、造就名师等重要作用,所以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研部门要为教师创造常讲公开课的机会,并将公开课纳入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内部,教师讲校级公开课要形成制度,一般可每学期一次,并将教师校内公开课情况作为推荐参加上一级公开课的条件;乡(或学区)内要加强校际联合教研,经常开展“循环送课”、课例研讨等活动,使教师在更大范围内交流与研讨;县域内要经常开展“送课下乡”、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作课竞赛、优质课评选等活动。实践说明,形成一个校、乡(学区)、县三级教研网络并经常开展活动,可以更多地为教师创造展示与锻炼的机会,能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及教师的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杨 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