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团体活动课中的“无效活动”现象探析] 团体活动课
 

[团体活动课中的“无效活动”现象探析] 团体活动课

发布时间:2019-02-07 03:54:05 影响了: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无效活动;主题      团体活动课中的“无效活动”泛指那些在心理活动课中出现的与实现主题无关的活动。它具有一般活动的特点,并经常与真正的心理活动一起存在于心理课的各个环节中。真正的心理活动是实现心理课的主题所需要的,而“无效活动”则与主题无关。“无效活动”常常显得简单呆板、无趣乏味,甚至重复多余。以下所述的就是在我们的中小学心理活动课上常见的一些“无效活动”。
  
  一、现象描述
  
  现象之一:牵强附会假冒充
  在一节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活动课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活动:先是让学生乙蒙上一双眼睛,然后让学生甲牵着她到预先放好的椅子上走两圈,走第一圈时学生甲不提醒,走第二圈时甲用语音提醒乙。结果在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有无提醒,学生乙给人的感觉总是站立不稳,好似要掉下来,显得战战兢兢,让人提心吊胆的。当时的情景颇有些像《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刚进贾府时一样:“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而学生甲在扶乙时则显得手忙脚乱,大气不敢出,为了不使乙生摔下来,几乎要抱住乙了。当乙最后勉强走了两圈重新回到地面上时,笔者总算松了一口气,以为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可等来的却是第二组学生的再一次重复地“牵手”去走……真不知上课教师为何要安排这项活动,该活动与人际交往的主题有何关系?另外,笔者还曾看到在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活动课中,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踢足球(当然是模拟);“学会合作”的主题课中却开展如何克服考试焦虑的讨论;“青春期教育”课中插入了孝敬父母的成分等。这些上课的心理教师似乎认为,只要能让学生活动或者与心理健康有关,不管与主题有无相关的内容都可派上用场,“不用白不用”。其实,如此这般滥竽充数、牵强附会的活动,“用了也白用”。像这类“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在目前的中小学心理活动课上屡见不鲜。
  现象之二:呆板单调无变化
  在2003年下半年进行的浙江省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证面试过程中,笔者曾遇到一个考场中20多位教师几乎都选择了团体活动课题签的这一“怪”现象。试后悄悄地问老师们为何如此?答案都说是简单,容易通过。“活动―讨论―再活动―再讨论……”这似乎成了心理活动课亘古不变的模式,想必不选择个别辅导题签的“秘密”就在这儿了。
  再有,有些心理课上用的几乎是同一个活动,不断地重复。
   例如某位教师在上《培养自信心》一课时,安排了这样的活动场景:
  学生甲解说: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王浩与瑞典的瓦尔德内尔的比赛开始了,第一局王浩发球,瓦尔德内尔接球。
  王浩(学生乙)与瓦尔德内尔(学生丙)在模拟打球,手不断挥舞着来回击球。
  学生甲继续解说:第一局王浩输了。第二局开始,由瓦尔德内尔发球,王浩接球。
  王浩(学生乙)与瓦尔德内尔(学生丙)又模拟打球,手又不断挥舞着来回击球。
   ……
  如此这般,比分从0∶1到0∶2,0∶3,再到1∶3,2∶3,3∶3,直到4∶3王浩胜出为止,整个活动大约用了20多分钟。
  在该项活动中,姑且不论王浩的最终胜利与他的自信有多大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否也体验到他的这种自信?就整个活动过程而言,显得重复、单调、呆板,缺少变化,时间也用了几乎半节课。这不仅使听课的教师议论纷纷,学生也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现象之三:匆匆忙忙走过场
  在一次以“做个受欢迎的人”为主题的活动课上,教师让全体学生自主选择到喜欢的“词语”(如热情、诚实、聪明、忠诚、关心)前站好,教师的声音刚刚落下,教室里桌椅板凳一阵“噼里啪啦”地“嘈嘈切切错杂弹”之后,终于“大珠小珠落玉盘”了。但细看一下结果却发现:个别词语(如聪明)前“生意兴隆人丁旺”,个别词语(如诚实)前却“门前冷落鞍马稀”。这是教师始料不及的。由于教室比较小,个别词语前十几位学生挤在一起,人声鼎沸,他们根本无法静下心地讨论问题,交流彼此的心得;而个别词语前则由于只有一个人,学生无法与人进行交流。上课教师看“时局”不对,也只得草草收场。本来很好的一个活动,就这样不幸“流产”了。
  现象之四:几家欢乐几家愁
  才艺表演在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活动中常常见到。如某位教师在上《认识我自己》一课时,就设计了“才艺大展示”这一活动环节。于是有本领、有特长的学生纷纷上台表演,弹钢琴的、唱歌的、绘画的,场面十分热闹。但是整堂课下来,能有机会上台展示的学生毕竟只有少数,大部分学生则一直“蜗居”在座位上。另外,在心理活动课上还常会出现一些小品、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但结果往往是积极投入、踊跃参加的学生并不多,除了参与表演的学生比较有兴致外,大部分学生都在作“壁上观”,情感、思维都没有很好地投入。课后与授课教师讨论这类情况时,多数教师认为那部分作“壁上观”的学生是“从来如此”的,要他们参与是难乎其难。
  以上所述的几类现象,都是在目前心理活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知层面上的,也有操作技巧上的,还与教师的课堂组织经验等因素有关,下面就详细地加以分析。
  
  二、原因分析
  
  1.主题不明空活动
  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活动往往是由于教师对活动主题的设计不够明确。主题不明的情况一般有两种:
  一是活动课中多主题,目标指向不一。这样的课往往有两个,甚至三四个活动主题,上课时显得忽东忽西,似打游击。这种情况在新教师中出现的比较多,原因是他们往往没经过系统科学的培训,缺乏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操作经验,对活动课的实质、作用认识不深,学了一点皮毛就用之于实践,仓促上场,临时应战,使活动设计显得生搬硬套,流于形式而疏忽内容,“青菜萝卜一锅烩”。于是乎东打一枪,西发一炮,导致缺乏对主要目标进行集中的“火力”轰击,“面面俱到”却落了个“面面不到”。
  二是活动课中跑题或离题。教师缺乏驾驭整体活动的能力,活动过程中无意地偏离了主题。
  2.有“动”不“活”真无趣
  有些心理活动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呆板、单调乏味,缺乏一个“活”字,如上文现象二之中所述的。因此,一节课下来,学生虽然在动,但往往是毫无意义的“乱动”。既不受学生欢迎,也不是活动目标所需要的。这类活动往往时间长、重复多,形式单一,没有吸引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缺乏必要的课堂设计和活动组织能力,不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艺术最忌雷同”,心理活动课也是如此。教师如果片面地认为在课堂上只要让学生动动就行了,或者让学生仅重复一些简单的活动,提供一些一成不变的“菜单”,那么,就会有“动”而不“活”,更不用说会有深层次的活动效果了。
  3.“动”而无“悟”难有“得”
  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它虽以活动为载体,但活动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体验与反思,重在一个“悟”字。在当前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缺少了解,课上也就不能安排学生适时地去交流、思考和感悟了。再比如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我们常会看到许多学生还只是刚刚进入角色,开始有所体验,就被教师的话语(有时是掌声)打断。因为一些教师生怕学生用时过多,影响原有的设计方案。活动是开展了,但常常是有条不紊地启发诱导学生上场,却又是匆匆忙忙、草率地收场。活动只露了一个小脸,便让其“功成身退,归隐山野”。这样学生必然很难深入到活动的主题中去,很难对目标有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
  还有一种情况是整节课安排得非常紧凑,环环相扣,活动一个接着一个,高潮迭起,教师和学生也非常投入,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但细思一下,这种课表面上虽热热闹闹、充满情趣,但由于学生没有机会静下来,缺少思考、体验、感悟的时机,教师也没有适时地引导学生去体验,这样的课也是难得“正果”的。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深入思考心理课上开展活动的真正意图。
  4.忽视全体
  心理活动课是一种团体参与性的活动,不是个别辅导。所以,要提倡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重在一个“宽”字。当前心理活动课堂上之所以会出现教师厚此薄彼、少部分学生参与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一,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把活动课简单地等同于“才艺展示课”、“小品表演课”。由于这些形式的限制,不可能让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表面上热闹了,但学生过后就忘了,没有什么收获。二,与一些教师心目中缺乏全体学生的观念有关。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还存在 “好生”与“差生”之分,重好而不重差,力在培养“尖子”生,那自然是“乖孩子”与“会叫的孩子”“多吃奶”了。三,活动设计不合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没有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
  
  三、改进措施
  
  1.主题明确无歧路
  要避免“无效活动”,首先要确定非常明确的活动主(下转第21页)(上接第19页)题。主题不仅要明确,而且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选题不宜过大,提倡“小题大做”、“一课一得”。可以是一个主题,多维目标,既有知识层面上的,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凡是不利于主题实现或与主题无关的活动,即使再有趣、再生动,也要忍痛“割爱”。比如把篮球放进衣服里扮成孕妇去提水,以此来感受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这项活动,如果活动主题是孝敬父母,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但如果在青春期教育课中安排此类活动,就显得多余了。因而,认准“自古华山一条道”,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和歧路。
  2.此时无声胜有声
  心理活动课在活动开展之后应适当设计“无声”的环节,让学生有思考和感悟的机会。比如美国的心理活动课就十分强调这一点,一般提倡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认知观念、接受行为训练。其活动课的模式一般为:活动―体验―改变认知(或接受训练)……有些课有多个活动环节,有些课只有一个环节。但不论活动环节多少,都十分注重“发现”和“体验”。对此笔者以为,在活动课中不仅要有“动”的安排,也要有“静”的安排,应该提倡“动静搭配”。“动”是指活动、交流;“静”是指感悟和反思,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去思考,让学生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审视自己、审视人生。也可安排几个时间段让学生去写写心得,引导他们从开心的活动中感悟一些东西。
  2.心中有人方大成
  这里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心中有“一切人”而不是“个别人”。心理活动课不是小组活动或个别辅导,它“应该把一切教育送给一切人”(夸美纽斯),做到“有教无类”,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都能有所体验与感悟。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应该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对同一活动进行有效的层次分组,如“自我认识”这一课,既可以设计简单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的活动,也可以设计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等较为深一些的活动。课上不要只管“乖孩子”与“会叫的孩子”,也不该有“演员”与“观众”之分,人人都应是主角。要想方设法让那些“壁上观”者也能喝到他们需要的“奶”。少采用那些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的活动形式,比如“小品”与“才艺表演”。让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整堂课中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做到真正的主体参与、情感交流和心情放飞。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于 洪 李益倩 终校/何 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