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鄄城古战场 古战场传奇
 

鄄城古战场 古战场传奇

发布时间:2019-02-10 03:58:41 影响了:

  鄄城县位于山东西南部,南邻牡丹之乡菏泽,东接郓城,西、北两面跨黄河与河南濮阳市毗邻。鄄城县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五帝时期。《太平寰宇记》载:“濮州,今治鄄城县。古昆吾(夏商部落名,己姓,初封于濮阳)旧壤,颛顼(黄帝之孙,20岁登基,在位78年)遗墟。”另据考证,鄄城县是上古五帝之一――尧的出生之地和葬身之地,是舜的出生地和青年时期活动的区域。《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谷林、历山、雷泽均在鄄城县境内。
  夏商时天下分为九州,鄄城属古兖州之域;春秋时期属卫国,称鄄邑;战国时期属齐国,也称鄄邑;秦始皇时改鄄邑为鄄城;西汉初始置鄄城县;三国时期属魏兖州东郡,曾两度为县王国;隋时鄄城置濮州(濮州之名从此始),治所在今山东鄄城东北;五代十国以后,鄄城一直为濮州属地;北宋至明初,均为濮州鄄城县;明朝时,废鄄城县入濮州,治鄄城。
  鄄城县地处鲁西南平原,北临滔滔黄河,自古为军事重镇,在这里发生过许多重大战事。其中以春秋时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规模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城濮,即今鄄城县临濮镇。春秋时期,齐桓公死后,齐国不能继续维持霸业,而南方的楚国则日益强盛。公元前638年,楚败宋军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中原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相继与楚结盟,受楚控制。楚国占据了长江南北的大片土地。同时,北方的晋国在晋文公重耳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盛,尤其是晋文公在平定王室之乱后,开始冀图称霸中原。
  
  晋文公的外交策略
  公元前633年,宋国叛楚而亲晋。楚成王率军围攻宋国,宋国派遣使者到晋国告急、求援。从当时的各诸侯国局势看,晋楚两国的直接冲突也已经不可避免,但是,晋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逊于楚军。面对强敌,晋国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组织了三支精锐军队去讨伐楚国的盟国曹国、卫国,并在不久后便攻克了两国。
  晋军进攻卫国、曹国,原意是引诱楚军解宋国之围,然而楚却继续围攻宋国,宋国只有再次向晋告急。晋文公遂召集谋士,商议对策。军师先轸道:“宋国此次求援带来的礼物十分厚重,但是我们不能接受,让宋使将礼物转送给齐国和秦国,求齐、秦两国对楚国施压,让其撤兵。同时我们扣留曹国和卫国两国的国君,把卫国和曹国的土地赏赐给宋国。此乃一石二鸟之计,既能坚定宋国叛楚的决心,更能让楚国因舍不得曹国和卫国的土地,再加上一个到口的宋国,而绝不撤兵。而齐、秦两国既接受了宋国的礼物,必会为宋国说话,楚国不接受调解,就是伤了他们的面子,为此,齐、秦必会兴师伐楚,我们就多了同盟。”
  先轸的分析丝丝入扣,合情合理,晋文公非常满意,何况晋文公流亡到曹国的时候,曾受到曹共公的无礼对待,此时刚好报此仇,不亦快哉。接着晋文公就按照先轸的计谋,扣留了曹、卫两国的国君,把他们两国的土地顺手送给了宋国。
  楚军果然不撤宋国之围,齐、秦两国因为楚国没有接受建议从宋国撤兵,十分生气,已经站在晋国这一边,晋便联合齐、秦共同抗楚。楚成王见情况不妙,便命令大夫子玉从宋国撤离。子玉本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对楚王此时撤兵的命令非常不满。认为他太胆小。于是再次向楚成王请战。楚王很为子玉的狂妄生气,但同时也心存侥幸,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子玉派使者宛春和晋军谈判:“如晋军从曹、卫撤兵,让曹共公、卫成公复位,楚军就撤出宋国。”晋文公的谋士认为子玉太狂妄:“楚国撤出一个宋国,让我们撤出曹、卫两国,这显然不合理。如果楚国撤出宋国,我们只撤出曹国,仍驻卫国,这样才公平。”先轸却认为应该答应子玉的要求,避免战争,使民安定。楚国一句话就使宋、卫、曹三个国家得到了安定,我们一句不答应就断送了三个国家,那么就是我们有负天下了。不答应楚国的话,就是放弃了宋国,起兵的目的是要救宋国,结果却放弃宋国,那么我们在诸侯那里怎么交代呢?楚国对曹、卫、宋三国施行恩惠,但是我方却对三国结下冤仇,冤仇结多了,又靠什么作战呢?我们就做顺水人情,私下答应曹国和卫国两国国君,恢复他们的国家,但是把楚国的使者宛春扣留下来,激怒楚军,等战争结束后,我们再来考虑曹国和卫国的归属问题。晋文公认为此计甚妙,决定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但曹、卫必须先和楚国断交。曹、卫两国见有晋国的支持,立即宣布与楚国断交。
  
  晋楚城濮之战
  子玉恼羞成怒,丢了使臣,又丢了曹卫两国,面子上过不去不说,成王那里也不好交代。于是发动军队进攻,可是晋军一个劲地往后退,并不迎战。原来,当初晋文公重耳流亡到楚国的时候,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礼相迎,待他如上宾。有一次设宴招待重耳时,两人饮酒叙话,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珍奇宝物大王您有的是,要是我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愿与贵国交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15千米),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此时,晋文公表面上就是在还楚成王的人情,履行自己“退避三舍”的承诺,因为如果背弃楚国的恩惠,不讲信用,就是晋国理亏、楚国理直了。如果晋国退避三舍,楚军也撤回国,那么就达到了救宋国的目的。当然重耳也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我方由国君主持战争,对方却是个臣子,如果做国君的节节退让,做臣子的却步步进犯,那就是他们无理了。晋国也借此昭告天下,我方才是仁义之师。
  而子玉却误认为晋军不敢与自己正面作战,就一直追到城濮。由于一连几次急行军都未能交锋,楚军精力疲惫,斗志涣散,放松警惕,哀怨思归。晋军却士气高涨,纷纷请战。晋文公见时机成熟,决定与楚国决一雌雄。
  公元前632年4月,城濮之战爆发。双方在城濮布成阵形。楚军旗帜下另有陈、蔡、郑、许同盟军参战,晋方则与齐、秦、宋军联手。双方合计9国军队,共20万人投入战斗。
  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上千辆战车、近万匹战马、20万战士,汇集冲锋,人如潮涌,战鼓与喊杀声震天动地。战斗刚一打响,双方摆开阵势后,晋军元帅先轸派司空胥臣用老虎吓跑了敌军。可是,在当时战局紧张的情况下,哪里去找那么多老虎呢?胥臣叫士兵做了许多假虎皮,蒙在战马的身上,冒充老虎。当楚国联军的骑兵冲过来时,胥臣命令士兵赶着“猛虎队”冲了出来,出其不意地先向楚国联军中陈国、蔡国的军队冲击。陈、蔡军队本就战斗力差,此时看到一只只“老虎”扑过来,顿时惊慌失措,他们的战马更是吓得直往后退。陈、蔡军队的溃逃牵连了整个楚国联军的右翼军指挥混乱失灵,大批右翼军被歼灭。
  对于楚左翼军,先轸则使用了诱敌深入之计,上军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退,作出溃败的样子。子玉不知是计,命令左翼军在司马子西的率领下追杀晋上军。子西贸然突击,结果两侧暴露,刚才佯溃的晋上军返身,与原地未动的晋中军,从北部和东侧联合夹击子西,以两军优势兵力痛击子西一军,并切断其退路。子西左军完全陷入晋上、中两军重围。同时,晋下军也跑来帮忙,用战车拖曳树枝,地面尘土飞扬。
  子玉受尘土的迷惑,以为是楚军在歼灭晋军,遂不发救援。子西只能力战苦撑,楚左翼军很快被歼灭。子玉过了好一会儿,才发现左、右两军均已失败。大势尽去,他也不得不下令中军迅速脱离战场,仓皇撤走。晋军获得胜利。
  
  鄄城古战场分析
  城濮之战使鄄城闻名天下。城濮的地形是一望无际的原野,适合当时流行的车战。平原上车战,最忌队形散乱,暴露己方阵型的弱点。
  此战晋国出动战车700乘,和晋国一起参战的盟军有齐、秦、宋三国。战斗初期,晋军处于相对劣势,但能沉着应对,退避三舍,诱敌深入。楚军左翼贸然突击,结果两侧暴露,晋军抓住机会,一举反击成功,创造了后发制人的成功典范。
  楚军战败后,晋文公没有穷追不舍。这也是因为不管战车如何先进,其机动性还是受地形道路限制的,需要保持队列整齐才能有效使用。即使是平原,也不宜实施远距离追击作战。楚军于是得以保存中军主力,避免全军覆没的命运。
  楚战败后,北进受阻,中原各国则纷纷离楚归晋。晋、楚城濮之战,是当时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此会战结束了自齐桓公死后,天下十年无霸主的混乱状态,使晋文公得志于天下,创造了晋国的百年霸业。
  (选摘自《决胜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