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教例评析怎么写_例谈试题评析中如何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例评析怎么写_例谈试题评析中如何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发布时间:2019-02-15 04:31:45 影响了:

  摘要 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更是试题讲评的主要目的。科学的试题评析应注意加强解题方法指导、细化逻辑分析过程、强化概念运用能力、归类分析讨论试题,切实提高试题讲评的效率,从而真正达成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结合课程观察与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就试题评析中如何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 试题评析 问题解决能力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G・波利亚认为“好的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够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考试答题是一个“纸笔式”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目前中学教育中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问题解决是指运用某些方法和策略,从初始状态情境达到目标状态情境的过程。试题评析是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但长期以来,教师在试题评析过程中,重错误率统计而轻错误成因分析、重“索取答案”而轻解题思维分析、重一道试题的解决技巧而轻“一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的形成,个别课堂甚至是教师报答案、学生判对错,教师讲思路、学生写结论,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解决能力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以发展”的教学规律。导致试题评析效率低下,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试题评析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探讨。
  1 评析在思想方法混乱处,指明问题解决的方向
  波利亚将解题的思维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反思”四个阶段,可见问题解决过程不仅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还需要恰当的问题解决方法。试题评析过程中如何明晰思维、形成方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1 评析于解题思维不清晰处
  解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思维学角度来看,首先通过阅读文字和图表,从题干中提炼关键信息,并将问题置于所学的知识背景中(如看到线粒体就会想起细胞的有氧呼吸、看见核糖体就想到多肽链的合成),尝试构建未知答案与已学知识间的关联。然后,采用归纳、判断、比较、迁移等分析方法,运用有关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来构建逻辑关系的证据链,以解决问题。最后,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或特定的符号来表述问题的答案。由于学生的解题思维可能存在严密性不足、变通性不强、反思性不够和发散性不广等问题,所以最终表述的答案往往与正确答案存在偏差,甚至相去甚远。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例1】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组织细胞后能进行表达,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
  学生回答的错误答案主要有:“转录、翻译;核糖体内”。教师评析时,首先要指出问题的指向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细胞内的有关基因为什么能在植物细胞内表达(即异源生物的DNA为何能在不同生物体内表达)?”而学生回答的却是“基因怎样进行表达?(通过转录、翻译过程表达)”、“基因表达的主要场所是什么?(核糖体)”。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是解题思维不明确,设问与答案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然后再提供参考答案:“不同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或不同生物细胞内基因控制蛋白质表达的方式基本一致)。”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答案与设问间的逻辑关系,体验解题过程中思维的严密性,提高问题解决的分析能力。
  1.2 评析于解题方法不适切处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生物学科的考试命题也逐渐由“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并最终走向“目标立意”。因而图表题、实验题、信息情景题等能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的试题类型的比重不断增加。这符合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但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要求。学生在解答上述试题时,往往因缺乏针对性的解题方法而困难重重。以表格题分析为例,其一般程序与方法是:首先,弄清表格设制的目的;行、列各有哪些项目(包括单位、说明);行和列具有什么规律。其次,理解表格的行、列含义,筛选信息(即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筛选出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以便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最后,挖掘表格隐含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转换(联系相关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以弄清表格告诉了什么,设问需要解决什么。)。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析图绘图、材料阅读与分析等方面的训练,注重典型试题评析,举一反三,形成一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善于区分新认知对象和旧有经验之间的差异,有效解决问题。
  1.3 评析于生物学思想不明确处
  生物学思想是生物学的灵魂,它与生物学的方法常常在学习、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生物学的主要思想包括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生物进化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协同发展(STS)等。许多试题的命制都是以生物学思想为指导的,许多生物学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回到基本的生物学思想上来。如“较游离的酵母细胞而言,固定化酵母细胞的代谢速率为什么降低?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这些问题都要依据生物表体比、核质比的思想来解决,而如何评价包括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价值需要依据“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的观点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基本的生物学思想,分析各种新情景、解决各种新问题,理应是试卷评析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日常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加强生物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纷繁复杂的生命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美丽、感受生命科学的价值。
  2 评析于科学概念混淆处,搭建问题解决的扶梯
  科学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更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学生是在理解生物学概念和构建学科概念体系过程中,逐渐发展科学思维、形成学科技能与学习能力,进而树立科学价值观的。试题评析不仅能帮学生完善概念模型、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评析于前科学概念错误处
  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前科学概念”是指个体拥有的与科学概念不尽一致的概念。因受个人生活范围、知识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前科学概念”往往存在着随意增加或减少内涵、扩大或缩小外延等问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错误。近年来,各地高考试卷均非常重视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间辨析的考查。
  【例2】(2009年江苏省高考第18题)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本题考查的科学概念是“人类遗传病与家族性疾病”。造成答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人类遗传 病存在着“人类遗传病就一定是代代相传的、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就一定是遗传病、携带有致病基因的个体一定患病,而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就一定不会患遗传病”等前科学概念。当教师与学生一起剖析了科学概念的本质:“什么是人类遗传病?是否携带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与是否患有遗传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什么是家族性疾病?家族性疾病一定属于遗传病吗?……”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试题评析过程中,教师务必要使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及概念体系,加强概念间的辨析,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达成了从前科学概念的懵懂状态到科学概念的清晰状态的转变,切实提高了问题解决的能力。
  2.2 评析于科学事实不正确处
  科学概念是反映科学现象和过程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科学事实的抽象。科学事实则是形成科学概念、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如“大多数鸟类能在空中飞翔,鸟类是卵生的”属于科学事实,而“鸟类是一种体表被覆羽毛、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则属于科学概念。如果科学事实不清,就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但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不准确,同样无法去判断一些事实是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分析、提炼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概念。在解题过程中,则可充分依据科学概念来判定一些事实是否科学。
  【例3】(2011年江苏省高考第17题)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表l。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本题涉及的重要概念有“群落演替、群落结构、垂直带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事实有:①群落演替会导致植被类型发生改变;②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等;③植被类型、气候特征等生态因素会影响动物分布,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学生的最大困惑是“横断山区不同垂直带的生物属于同一个群落吗?随着时间推移,横断山区的高寒灌丛草甸能演替为热带季雨林吗?”试题解析过程中,若能依据“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等重要概念来推断相关事实是否科学,即可轻松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观察发现:教学中,通过强化记忆或强化训练来促进学生机械记忆概念,造成学生概念理解不深刻、运用重要概念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在评析涉及重要概念的试题时,存在模糊概念模型建立的条件、淡化概念间的辨析、随意扩大或缩小概念内涵与外延、弱化概念迁移运用等问题。生命科学是由诸多的重要概念与概念体系所形成的理科科学,忽视重要概念的理解、迁移与运用将导致学生学科素养水平的低下。此种现象,值得深思。
  3 反思试题讲评方式,优化问题解决的策略
  试题评析的过程,不仅是给出答案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理清思维逻辑、优化问题解决策略、形成科学方法、规范表述的过程。试题讲评应注意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情感体验,通过营造平等和谐、自由讨论的课堂,让学生有勇气、有兴趣去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次,要注意通过试题讲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体验观察实证、归纳――演绎、模型建构等研究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运用;最后,评价试题要理性、客观,能从命题人立意、知识本身、能力发展等多种角度去思考试题本身的价值。
  通过试题评析,教师可以掌握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从而调控自身教学策略。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学业水平的发展程度,理解自己在知识内化和能力发展中存在的疏漏之处与薄弱环节,并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最终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戢守志等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1):86~102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P186―188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7
  [4]崔允郭.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
  [5]陆敏刚.做好考后试卷评析刍议[J].中学生物教学,2010(5):38―39
  [6]梁德娟,万英华,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精髓及其对学困生转化的启示[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0):39―4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