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希望与生命永存]让生命永存
 

[希望与生命永存]让生命永存

发布时间:2019-04-07 05:06:58 影响了:

  望着幸子的游艇“LESPOIR”在海面上破浪穿行,大岛茂无限感慨:“希望,是啊,人只要有了希望,无论将他置于怎样悲惨恶劣的环境里,也能顽强地生存下去。”  ——摘自《血疑》
  希望,一个奇幻的字眼!给人以无穷的诱惑的,是希望;给人以难言的折磨的,也是希望。有时,它给你平添千钧膂力,使你仿佛觉得无论多么远大的目标都可一蹴而就;有时,它又把你抛进无底深潭,使你垂头丧气,心如死灰。出于历史的原因,这古怪的精灵给予当代青年的折磨又比以往更多些。它一次又一次以自己破灭的形式出现在年轻人面前,那就是失望。希望与失望,既象一枚硬币的正反面那样不能分割,又象一对仇敌般永远地搏斗着。当失望一次次将自己的孪生兄弟击倒在地,扬起奇丑的嘴脸向着年轻人怪笑时,一些朋友厌倦了,一些朋友颓唐了,一些朋友退缩了。一个冷冷的声音从他们心底升起:“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希望的越多,失望的越多;没有希望,也就无所谓失望。”
  哦不,朋友!希望只是偶或隐去了面容,你为什么要这样轻率地怀疑它的存在呢?从有人类那一天起,希望就着着实实地存在着。千百年来,哪里有生活着的人,哪里就滋生着希望。农夫播下种子时播撒着希望;母亲产下婴儿时产生着希望;工程师绘制蓝图时描绘着希望;铁匠锤打火红的钢坯时锻造着希望;青年给心爱的人寄出第一封信时寄托着希望……希望,岂止是存在,它简直就是在不可遏止地奔涌!
  希望追随着充满活力的人群,而一个向上的社会,也一刻离不开希望,因为希望是把人类历史推向前进的一种精神动力。社会的每一点进步,科学的每一个发现,技术的每一个创造,在其变成现实之前,都是一个美好的,甚至是放肆的希望。哥白尼公布他的日心说的时候,爱因斯坦宣称光线可以弯曲的时候,马克思宣告私有制的末日、公有制即将诞生的时候,曾经招来多么骇人、多么污秽的攻击和毁谤啊!但大师们的预言就象一束光,点燃了后继者心中的希望之火。在希望的鼓舞下,十六世纪甘受焚身之苦的是一个布鲁诺;到了二十世纪则是数以万计的巨大群体。这中间有过失望没有?有过,而且是令人心碎的失望。野蛮的罗马宗教裁判所的刑火燃着了,多少向往真理的心头之火却熄灭了。北伐战争失败了,广州起义失败了,五次反“围剿”失败了,多少双脚徘徊不前,多少双脚落荒而去。但是,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个人,哪种力量能完全扑灭希望之火。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就是证明吗?哥德巴赫在提出“大于5的任何整数,是三个素数之和”的猜想时,本以为这个假说的证明不是太困难的事,然而他没能证出这个猜想,他那一代人没能证出,一连几代人都没能证出。失望就象无情的拳头打击着数学家们。但是,希望不仅没有同哥德巴赫一起被埋葬,而且更炽烈地燃烧起来,接踵而至的打击反而勾起越来越多的数学家的欲望。这项事业仍在艰难而浩繁的计算中推进着,胜利属于执着的、满怀热望的攀登者。
  失望,就象一次预先没打招呼的考试,严厉地检验着每个人的意志。高考落榜,病魔缠身,情人绝交,领导压制,就业无门,生计无着,不幸的遭遇犹如迎头袭来的刀剑。此时,你有勇气承受这心理的创伤吗?你还敢再去希望吗?是就此罢手、“认倒霉”,还是蔑视厄运的挑战、苦斗不息?在这一串问号面前,即使是久经风霜的成年人,也难免胸中砰砰作响!
  “没有希望,也就没有失望”,也许这是驳不倒的逻辑。然而,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生气有欲求的人,怎么可以没有希望地活着?更何况一个青年!说穿了,这种逻辑是教人逃避现实,做知足常乐的子虚国中人。其实,这种想法本身也包含着一种希望,不过,这是一种十足的痴心妄想,是一种注定要通向绝望的“希望”,是一条不合逻辑的“逻辑”。朋友,你欣赏过跳高比赛吗?这类比赛有个异常独特的结局——即使是优胜者,也难逃一个失败的形式,不到三次试跳失败,比赛便不会结束。不论选手有多高水平,成绩有多么辉煌,无一例外是这么个结局。要说失望,这够令人失望的了。但是,赛场上热情的观众不拒绝这失望,矫健的角逐者不拒绝这失望,严格的教练员也不拒绝这失望,正象他们不拒绝跳高运动本身一样。事实怎么样呢?迎着失望的考验,横杆一小格一小格地升高,选手身体里的潜力被一厘米一厘米地挤出来了。现在,人们对优秀选手所抱的希望,再不是两米,不是两米二0,而是两米四0!
  是的,失望在压迫着我们,同时也在教育着我们,在孕育着新的希望。处在失望之中而保持着清醒,往往能使我们学得比平时更多的东西。记得《基度山伯爵》中男主人公年轻时所遭受的迫害吗?邓梯斯从一位踌躇满志的候补船长、一个春风得意的新郎官,突然被关进孤岛上的黑牢之中,没有人来探望,没有人来审问,甚至没有人可以对话,他所体验到的,何止是失望,那是彻底的绝望。年轻的水手确实痛不欲生,他在不吃不喝地静候死神的来临。这时,法利亚长老,一个智慧的化身出现了,他先帮助失去了理智的年轻人分析案情,引导他把绝望转化为仇恨,又教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最后施展妙计逃出了监牢。在复仇过程中,基度山伯爵碰到不少难以逾越的障碍,而一想到黑牢里的日日夜夜,他便咬紧牙执行着自己的计划,最后终于大功告成。这个曲折的故事当然出于大仲马的杜撰,但他笔下的人物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却反映了生活的真实。看看我们的周围,那种没有经过大大小小几百次失望的磨难而成熟、老练起来的人,有谁见过呢?
  许多朋友在有了一番阅历之后,确实变得深沉了。他们冷静地发问:“希望的越多,失望的可能性越大,这总合乎规律吧?”生活的复杂性恰在这里。我们鼓励朋友们不害怕失望,敢于去拥抱那貌似高不可攀的希望,却并不鼓吹冒险,更不是怂恿人们胡思乱想。希望的实现,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眼前的事实究竟如何呢?一些青年确实有自己美好的渴望,并为那渴望而奋力拼搏过。但这拼搏却不甚得法,或鲁莽灭裂,或求之过急,或势单力孤,或浅尝辄止,于是渴望化作泡影。此时,这些朋友的结论是:“凭着这么恶劣的条件,本来就不该抱有那样的奢望。”这当中,有一心想当电影演员的俊俏姑娘;有渴望成为“第二个鲁迅”的农场职工;有发誓拿下七门外语的炊事员;有热衷于飞船设计的小战士。是奢望,是妄想吗?请看,身高仅有一米六六的上海姑娘丛学娣能进入国家篮球队而且打主力;仅有中专文化程度的湖北青年程抱全能建立新学科并到英国布赖顿宣读论文……倘若这些不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倘若他们没有获得成功,这样的希望只怕早被指斥为“想入非非”、“不切实际”了。看来,不找到实现希望的科学途径,只把“希望”当作自己不幸命运的廉价精神安慰,就只能永远在希望与失望这两个字眼上兜圈子。
  当然,认真地审视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依照这些条件来调整所希望的目标,这是科学的态度,是实现希望的必需。奢望,除了乞求侥幸,没有任何依托。而希望,则以实力作后盾,实力又是不懈耕耘的总和。否定超越自己实力所能获得的希望,就是要缩小实力与希望的距离。海上遇难,流落孤岛,远离人烟,希望是够渺茫的了。但同是这种处境,女战士马柳特加和中尉郭鲁奥特罗(见《第四十一》)只能指望苟延残喘地混日子;而赫伯特一行人(见《神秘岛》)却因为有了工程师赛勒斯·史密斯,便施展了当代文明的魔力,着实在岛上干了一番事业。实力对希望有着怎样的意义,这真是绝妙的注释。
  最使人痛苦的是,有时确实连一线希望也看不到,奋斗究竟有什么意义!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的引语上去吧。幸子的希望是战胜疾病,学医成才,她经历了种种折磨,在精神上锻炼成了健康的强者。尽管血癌尚属不治之症,但她决心乐观、顽强地活下去,多活一天,就多一线找出治疗方法而获救的希望。假如她一次次地被无情的失望所压倒,她就不会考上医学院,也不会在无限幸福之中离开人间。希望,往往不是在人们奋斗之前就摆在那里的,而是在奋斗过程中寻找,扩大,从朦胧到清晰的。荧光屏上,海天之间,长眠的幸子,坚毅的光夫,负载着他们的,是漂亮的“LESPOIR”。……这组画面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呼喊着——
  年轻的奋斗者,希望吧!希望与生命同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